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读后感摘抄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是一本由(美)乔治·格雷拉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精选点评:
  ●这本不错,提到好几次teo macero的后期制作对老迈音乐的重大影响,很明白。其实婊子酒这张还好,下一张jack johnson里的macero才是神制作,把一大堆即兴素材硬是拼成神曲
  ●经典总是被过度解读到每一个音符,感觉听者比创作者更懂自己!
  ●才华横溢的系列丛书……每辑都出自真爱。——《新音乐快递》
  ●前半部门是老迈在录此专辑前的一些成因及经历;后半部分则是对专辑曲目的分析。应该说对理解此唱片的绝佳读本。翻译也不错,毕竟也是爵士爱好者,人名、专辑名都恰当。
  ●译后记很赞
  ●全五星推荐!单是158页到215页的每一曲详细讲解就已经值回书价,更何况还讨论这张唱片对于传统爵士概念的改变,以及打破音乐线型的意义,还有诸多前前后后的八卦,批评与追捧,对爵士唱片工业的影响等等等。总之,值!
  ●"时间"才是关键。
  ●剩下的书也快点出吧
  ●不懂乐理读起来还是挺费劲的
  ●已买 待读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读后感(一):有兴趣请联系我们
  ·本书系书目选取为译者导向,所述专辑皆为译者熟悉并深爱。
  ·本书寻找这样的读者——所述专辑中的曲目曾经萦绕在你的生活中。
  对于本丛书特定专辑感兴趣的人士,敬请浏览333sound.com以及http://bloomsbury.com/uk/series/33-13/
  关于本丛书请关注我们的博客:www.333sound.com
  你会发现:
  ——作者与艺术家访谈
  ——作者简介
  ——本丛书讯息
  ——如何递交丛书选题申请
  ——我们发现的有趣东西
  有意翻译此套丛书某一书目的朋友,请将您选择的书目及您个人的意愿发邮件至shwy_3313@126.com
  无论是否采用,我们都将会回复您的邮件。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读后感(二):33⅓书系中文版第二辑预告
  预告一下。
  33⅓书系中文版第二辑将于2020年春节前后上市。书目如下:
  小妖精/杜立特 The Pixies/Doolittle
  涅槃/母体中 Nirvana/In Utero
  鲍勃·迪伦/重返61号公路 Bob Dylan/Highway 61 Revisited
  黑色安息日/现实之主 Black Sabbath /Master of Reality
  人行道/无为所为 Pavement/Wowee Zowee
  其中
  小妖精,原书写得极好,翻译也好。
  涅槃,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母体中》制作的前前后后。
  鲍勃·迪伦,译者没说的,是复旦新闻学院的老炮洪兵老师,他给了200多条注释。
  黑色安息日,本书是一本日记书信体小说,叙述地点在精神病院;作者是美国乐队the Mountain goats的主唱。
  人行道,还在校订中,反正国内此前没有关于他们的出版物。
  大部分书目仍然会有很多注释。
  封底仍然会有伪名人对中文版的寄语,请出版同行不要鄙视我们。
  仍然不会有什么宣传推广;我们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读后感(三):"小文艺•口袋文库•33⅓系列"丛书介绍
  第一辑五本包括: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Miles Davis:Bitches Brew)
  《齐柏林飞艇IV》(Led Zeppelin IV)
  《汤姆·韦茨:剑鱼长号》(Tom Waits:Swordfishtrombones)
  《大卫·鲍伊:低》(David Bowie:Low)
  《地下丝绒与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小文艺·口袋文库·33⅓系列"第一辑
  "小文艺·口袋文库·33⅓系列"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最新推出的一套介绍西方流行文化的书系,引进自英国Bloomsbury出版集团旗下的同名书系品牌。每本书邀请专人讲述1960年代以降西方流行音乐史上的一张重要专辑。一般而言,作者会依据自己的聆听经验和理解,对专辑的方方面面做详细解读,包括但不限于风格、歌词、歌手心路历程、恢弘时代背景、专辑用典、幕后八卦……也有个别书目,作者会跳脱出固有的回顾评论形文体,甚至以小说的面目出现。
  相较于原版,中文版有它特定的读者群——这些读者有着区别于西方读者的共同成长经验——这些经验是原版内容没有涉及的。在不更改原版原作者的内容的前提下,中文版每本书均附有一篇译者撰写的个人聆听史,作为"33⅓系列"中文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0年代以来的西方流行音乐,以及稍后伴随而来的MV,是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接触世界最早也最普及的渠道之一——一首歌、一张专辑,会自然地吸引年轻人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时尚、历史。那些歌声旋律,陪伴几代青年,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充满活力的、对社会充满希望的青春。
  如果打开时光之门,曾有一段旋律始终萦绕在你的脑海,那么"33⅓系列"正是为你准备的。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读后感(四):最好的东西始终都没到来
  《即兴精酿》是爵士音乐家迈尔斯·戴维斯1969年录制的一张专辑。
  对大多数人来讲,这张专辑并不"悦耳",甚至可以说,晦涩难懂。就像一位不了解抽象艺术的人,突然看见了一副毕加索的画作,摸不着头脑。这张专辑的诞生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个评论的标题是——演奏点正经东西吧。是的,即使爵士乐行家,也对《即兴精酿》的结构感到迷糊,无法理解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联系。
  上世纪70年代,爵士乐发展成熟到已经可以封存纳入美国文化传统范畴,看不到什么新鲜路径可走。而音乐市场也已经被摇滚乐占领,后者的明星名利双收,令爵士乐手沮丧又嫉妒。人们不禁质疑,《即兴精酿》难道不是一次爵士乐穷途末路垂死挣扎的哗众取宠吗?只是因为这张专辑来自于戴维斯,乐队成员全都出类拔萃,就能保证它不是乱来的?
  与《即兴精酿》同名的这本书,从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理论,回答了上面的问题,非常有吸引力地讲述了《即兴精酿》创作过程中的故事及其突破性所在。但它的初衷并不是想说服那些质疑的人,因为接下来的几十年,《即兴精酿》已被证明是为爵士乐打开更多可能性大门的那把钥匙,爵士乐因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作者也许是希望从这张专辑出发,认识戴维斯多面性的能力及其形成的原因,肯定天才的创造力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与分量。这往往也是艺术最有魅力的部分,是引导人们如何聆听与欣赏爵士乐的最佳路径。但书中不经意呈现的两个观点,却让我察觉了爵士乐不死之因——爵士乐并不会死,因为这种音乐的属性,本身就是美国社会独特性的活力基因——"叙事"与"杂烩"。
  "叙事"。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独一无二,正在于其并非孕育自某种部落文化、语言和宗教的同一性,抑或是地理上确定的边界,而更像是一个口耳相传,囊括了一套价值观的叙事共同体。爵士乐就是"一种叙事"。
  这种叙事不仅是爵士乐演奏本身的讲述与对话的风格与形式,创作爵士乐中不确定性的约定之法,也包括了其口耳相传的发展传承样式。美国由看起来牢不可摧的社会理念与体制建构,但其文化底色,却强烈依赖某种口述故事的传统。从西部淘金到纽约黑帮,从家族传统到白宫政治,法律之外,遵从社会传统中的"约定俗成",被视为一种基本的品质。
  "杂烩"。美国不是什么"大熔炉",它向来只是各种肤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杂烩,大家努力和睦相处,尝试将自己嵌入成为一台巨型商业机器的一部分。这个国家就是一团乱麻,天生就是一团乱麻,其本身也应该是一团乱麻。
  把"国家"二字替换成"乐队",多么像是一个人第一次看见爵士乐演出时的心理反应。一群拿着各种乐器的"杂烩",各自为战,却努力地聚在一起,完全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爵士乐的源起,就是个体自发的声音,把自由与即兴作为一种天生的追求。这样的一个个的个体,怎么可能将他们溶于一炉,分不清彼此呢? 即兴的笔记 —— 一个少了迈尔斯·戴维斯的爵士乐世界会是怎样?
  戴维斯把录音当作记录他乐团实况的机会。他总是在录音前几个小时才开始构想这组创作,并在抵达时只和团队交流一些初步想法作为演奏的起点,团队在此之前从未演奏过这些曲目,首次完成的每条完整录音就成为专辑的正式版本。
  录音室所有的时间,都被视作之后将用来制作专辑的原始素材的生发土壤。录音室里的一切动静都被记录下来,没有任何一个细节会被遗漏。
  一旦开始,就没有"终点"这个词,不用担心乐手没有对付不了的情况,一切都由一同参与的乐手们决定是否接受戴维斯在认为一曲终了时所给出的"立即向着下一首继续进发"的暗示。结果一定高于预期,只有乐手自身才是极限之所在。
  戴维斯的哲学一直是,如果他觉得还需要告诉对方该怎么干,那他首先就找错了乐手。他总是有在其他乐手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时候逼出其潜能的手段。大家都很热爱戴维斯,所以当需要让他开心时,都有着足够的动力来出工出力。
  每一次录音不是为了让既定作品做到最好,而是在创造音乐本身并探寻其新的形式与结构。
  每个参与者都遥遥相望。这绝不是一群挤在小房间里的人在卖力演奏,而是仿佛置身一片巨大的平原,所有一切未知的事物即将出现在眼前。
  音乐只存在于时间的维度中,只具备时长这一个要素,听音乐时的经验成为感受时间的一个方式。而音乐在时间中所呈现的方式,也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理解方式紧密相连。
  西方文明的一大转变,是对线性时间向前发展的普遍认识转化为过去可以在当下被改造和更新的想法,这是在文化与智识上的巨大转变,也正是视觉艺术的透视法和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所蕴含的内在本质。
  时间并非一头扎向遥远的未来,而仅仅是对于周期循环的一种记录。时间一如既往地流逝,但音乐并不致力于标示这段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它围绕着环状前进,一次又一次地经过同一个节点。
  这便是爵士乐的本质——最好的东西始终都没到来,驱动着戴维斯想要重塑并探索全新疆域的不安分的心。
  戴维斯有一次被被问到:你究竟有怎样的音乐成就?戴维斯答道:也就是改变了音乐世界五六次吧……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读后感(五):33⅓书系中文版编辑书评及周边
  33⅓书系中文版第一辑上市一个月,现在,我可以简略地来聊一聊这几本书了。
  先简单随便地说一说我对这几本书的读后感。
  《齐柏林飞艇IV》是五本书里我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这是一本hardcore粉丝向的书,如果对飞艇不是特别喜爱只是偶尔接触过的读者,我不建议购买;如果飞艇在你过往的岁月里常有轰鸣,或者你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那你一定要买一本来看再买一本留着(因为这套书选用的封面用纸极易迅速老旧)。书里涉及的Aleister Crowley,对1970年代的一批文艺神经范儿的摇滚乐手有很大的影响,鲍伊那本也提到了他。就我所见,Crowley的著作没有中文版,其神秘学体系国内也只有零零星星的介绍,还大多是分散在介绍叶芝一类的文学史书籍中一笔带过。《齐柏林飞艇IV》可以说是目前涉及此类冷知识最为密集的一本出版物了。关于这张著名专辑的来龙去脉,本书完成度非常高;译者是我的同事,本人就很邪魅,交给他翻译的时候我就相信他能够事无巨细地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考证出来。十年之内,中文出版物关于飞艇的文字,不会有超过本书的;当然,作为公开出版物,得有一定的严肃性,更娱乐八卦的,可以参考"海淀妇女柴斯卡"的豆瓣系列文字。
  我本人不是爵士乐的爱好者,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位很合适的译者来翻译《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桂传俍有"碟霸"的绰号,中文功底也好。看这本书之前,我只是知道戴维斯是爵士乐手里气质、行为、思路跟摇滚走得比较近的一位,近在哪儿却没有概念。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解答,当然,这只是本书对我这样的读者额外的馈赠,全书更主要地还是在谈戴维斯这张专辑在爵士乐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书里关于录音技术的发展对专辑制作乃至音乐形态的影响的描述,很有意思。作者也是五本书里立场最为鲜明的一位,乔治·格雷拉不仅推崇戴维斯,而且反复、无情地鞭笞了那些认为戴维斯过于商业的评论家,推崇和鞭笞,都言之有物。顺便说一句,有朋友觉得英文翻译过来"骚酿"、"娘酿"要比"即兴精酿"更贴切,我不这么认为。以来"骚"啊什么的印在封面上,我选题都过不了;二来,即兴和精心,恰是戴维斯在这张专辑中所倾注的。
  《大卫·鲍伊:低》也是对Low这张专辑的解读完成度非常高的一本书。相对于飞艇那本的神秘主义源流考和精酿那本的严肃,这本就很文艺范儿了。对于几乎所有的读者,特别是考虑到鲍伊有那么多爱他颜的粉丝,这本书读起来毫不吃力,但该有的都有,从创作过程到友人八卦到鲍伊的思想脉络再到每首曲子的特点。我个人在读到《华沙》一章的时候,直接打开手机走流量循坏这首歌曲,而且感受到此前听鲍伊从未有过的心潮澎湃。
  《汤姆·韦茨:剑鱼长号》是五本里最出乎我意料的一本。刚看到开篇作者絮絮叨叨韦茨的所谓"事实"时,我心说这位作者就是个神经病啊,他特么都在扯些什么?看到全书中间的时候,我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建构全书的手段和意图并欣然接受。看到结尾,非常感动。这本书在国外的网站上也是褒贬不一,喜欢的特别喜欢,厌恶的特别厌恶,看来全世界的书评都一样,赞扬和咒骂共存,不可轻信,还是得自己过一遍才有切身的体会。我完全赞同阿富汗奸细对这本书的评价,它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汤姆·韦茨的书籍,十年之内很难有超越本书的出版物。
  《地下丝绒与妮可》可能是五本里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本。二十多年来始终令我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好听的歌,在70年代初会被说成是噪音,卖都卖不动——在这本书里还是没有找到令我完全满意的答案。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原作一般般,译者也是这么看的,亦朋甚至说有时间的话她真想自己写一本关于丝绒与妮可的书,一定比这本有意思。不过也要看到,国内关于丝绒的信息和解读比较多,无形中会抬高我们的期望,同时令原书本来中规中矩的阐释显得有些老调重弹。本书作者有他的态度,就是对摇滚编辑学的执拗,所有不能经受考证的说法都被作者舍弃了;而作者圈里人的出身背景,还是保证了本书基本的质量。
  说完五本书,说说周边。
  有读者反映书里每个人名都加注释似无必要。这是我们编辑要求译者这么干的。原因无他,通过注释给出一个信息背景,包括英文名,硬核读者或者是像我这样闲的无聊的读者,可以由此作扩展搜索,而这样的搜索往往会对正文的叙述有意想不到的拓展。
  还有读者不太理解译后记是什么鬼。这是我们编辑要求译者这么干的。原因无他,中文版有他特定的读者群——这些读者有着区别于西方读者的共同成长经验——这些经验是原版内容不会涉及的。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已。
  更多的读者反映封底"对33⅓书系中文版的寄语"有好多错字,把人名都打错了。这是我们编辑要求自己这么干的。无论是已逝的安迪·沃霍(尔)、大卫·鲍伊,还是那位真实名字都不知道的cult导演,都不可能为一套中文版书籍送上寄语。我们这么干,原因有三——
  1 说白了就是一个善意的挑衅(玩笑),对当下书籍上的名人推荐,也是对读者。这挺摇滚的不是吗?我相信有幽默感的爵士、民谣、金属、视觉系乐迷更别说朋克了,对此都能会心一笑。
  2 我们怕写上真名,真有人当真,也怕有人来告我们侵权。关于版权,顺便说一句,我们连原专辑封面的版权都无法搞定(散落在乐队乐手、经纪人、唱片公司、封面设计师手中),只能自己把封面画出来。
  3 这些寄语,表达了渣客小甜甜和我对这几年时代变迁的感受。("喔嚯"的寄语出自《请宰了我》;"鲍一"的寄语出自《大卫·鲍伊:低》;"伪素"的寄语出自电影《Room》,本来是片中身患癌症的大妈说的话,因为"伪素"是导演加编剧,自然算在他的名下;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寄语,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
  很多读者对"喔嚯"感到特别有趣,谢谢你们。
  还有很多鲍伊的粉丝对"鲍一"非常不满,以至于本来想买书也不买了,这真令人遗憾,不过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只要你喜爱他,从他的颜到他的歌,今后一直喜爱他,你总能有机会获取描述他解读他的文字的。
  每本书编辑都发现了错误,有些是硬伤,有些是体例上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编辑的责任,与译者无关。这里特别感谢石小为朋友。
  谢谢每一位关注33⅓书系中文版的读者。
网站目录投稿: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