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辅导员承担教学科研的教师角色和负责管理服务的干部角色,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辅导员应具备政治、专业、复合、成就四方面素质。高校应从优化激励考核机制、规范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培训学习机制、创新管理协调机制入手建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主要应打造一批思想品质素质过硬,科研能力较强的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能力 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双重身份以教师职责和干部职责来进行延展衡量,既能够承担教师教学和科研职责,又能够履行以教育和管理为工作重心的干部职责,从而形成了一种新角色定位。 一、新定位要求具备新素质 (一)教学角色:教学职责由"表象型"向"平台型"转化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称谓上来说,大学辅导员虽然和业务教师同样被称为"老师",并享有教师编制,但这种称谓和地位更多是象征性的称呼,多数辅导员在授课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并不具备业务教师的能力,较少承担课程或者只是负责专业性不强的公共基础课,使得教学职责呈现出表象型特征。要真正发挥其授课职责,切实担当起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教师角色,一方面辅导员要提升自身学历和综合素质,满足教师基本资格;另一方面高校应倡导辅导员承担形势政策、大学生发展指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学任务,鼓励辅导员根据自身特长和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开辟新课程,将三尺讲台建设成辅导员工作的平台之一。 (二)科研角色:科研职责由"边缘化"向"实质化"转变 没有专业的职业是不被人尊敬的。辅导员工作由大量的事务型工作构成,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和8小时工作时间。囿于自身业务能力和工作闲暇时间较少,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研任务时往往有心无力,往往造成整体成果较少,层次低,科研实力不强的现状,在高校科研衡量中往往被边缘化和被看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辅导员转变工作理念,保持以学习和研究的状态开展工作,合理解决工学矛盾,将教育理念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在履行辅导员职责过程中强化学习意识,注重工作总结和思考,实现工作学习化和课题成果化,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研价值和从业动力。 (三)管理角色:管理职责由"稳定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向 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稳定有序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辅导员面向学生的权力体现在公权,需要在学生工作中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学生以实现方向目标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合理化。由于自身事务繁多,加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泛化,在实际与学生相处中往往存在着"无过便是功"、"一切以‘不出事出发"为主的小富即安思想,重视学生整体在安全、纪律方面的稳定,缺乏对学生个体发展关注和指导,这同高校育人目标是相悖的。因此,辅导员在完成基本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之余,应主要导向定位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自身职责加大对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力度,为每一名学生创造有利于其成长和成才的良好氛围。 二、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科研素质: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 对于从事特定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素质培养具备强制性和必需性,是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所在和重点关注区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专业知识也是辅导员与学生师生分野关系前提下能够实现沟通和互动的有效契合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务虚性",对于一些专业壁垒较高、对立性较强的学科,如果辅导员面向该专业学生开展工作时采取灌输式的教导方式,脱离大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谈问题,往往会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招致青春期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无法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此种情况下,辅导员应从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和沟通平台入手,掌握学生所在专业领域的必备知识和学科背景,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前景,在开展工作时多从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问题切入进行沟通,深入理解其所学所想,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领域增进师生之间的共同认知,树立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进而激发学生以学习为本,在专业领域取得建树的内在力量。 (二)复合素质:广播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知识 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值呈现出逐年增高和不断复合化的趋势,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当代大学生往往希望辅导员不仅是一名教育者、关怀者和保护者,更应担当指导者、导航者甚至是楷模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充当学生团队化学习的启航角色,除在自身业务知识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领域做到融会贯通,能够独当一面外,还应在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搭建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规律和新问题。在日常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能够以自身不断积累和不懈钻研的态度来激发教育对象学习、钻研和创新的良好习惯,保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日常的琐碎工作,汲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和各相关学科所长,注重挖掘代表性的教育素材,积极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与现代信息技术对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提升思想的高度和工作的广度,实现学生工作的隐性化和与时俱进。 (三)成就素质: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履行勤勉职责 社会的迅速变革给大众心态带来了浮躁和焦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则使这种社会亚健康文化向高校领域蔓延。对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来说,大多数辅导员职业效能感普遍不高,突出表现在高工作压力、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的"脑体倒挂"、未来发展缺乏分流渠道、职业投入产出比过低等诸多现实问题,从而使得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收到了较大负面影响,部分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立场呈现波动甚至出现了较大的动摇。在这种行业背景下,更要求辅导员坚定自身信念,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豁达的处事态度、忠诚勤勉的职业态度和艰苦奋斗的个人品格,从个人角度合理排解心理压力和職业横向比较带来的挫败感,并树立在该职业领域做出一番业绩的决心和勇气,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以广博的胸怀悦纳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将工作中的困难作为个体成长的考验和挑战加以迎接,从而克服内生的职业犹豫和外部的职业阻碍,提升内生涯和外生涯水平,赢取职业上的成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辅导员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是"实践者中的研究者"。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成为既精通学生工作,又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型学生管理干部。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属于"不务正业论"、"耽误主业论"以及"社会分工论"的论调。 高校辅导员要明白,科研能力对辅导员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是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克服职业倦怠、突破职业发展天花板的关键。要增强科研意识,对学生工作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保持敏锐性,领悟问题深度,透析问题根源,运用科学的方法而非经验去解决问题。 总之,要遵循教育规律,搭建继续教育平台,创造学习环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历层次,搭建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通过对辅导员理论教育与实践等多方位的培养,不仅扩充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使辅导员在工作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教育与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使辅导员队伍从经验型向研究型方向迈进,推动辅导员向专家学者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晓虹.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2]刘利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再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3]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