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易》入门的第一步非常重要。有人通过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和《系辞别讲》进入易学门径。也有人干脆通过培训或听网上讲座走入易学殿堂。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一定是走了许多弯路。笔者认为先读懂《麻衣心法》和《龙图序》,就能对易学有个正确认识。这样读者就有了甄别真假易学的能力,不会误入儒学和心学的泥潭。本篇就用通俗的语言,直抵本质。让大家亲自聆听麻衣道长和陈抟老祖教诲。 麻衣道长和陈抟老祖是现代易学鼻祖。青年人开始学习《周易》,从这两位易学大师指引的路线图,一定会事半功倍。走上一条正确的学易之路。 第一篇 陈抟《易龙图序》解密 前言 《龙图序》传说是陈抟为其著作《易龙图》所作的序言。易龙图共二十一幅,没有人知道陈抟如何得来。时人传说:陈抟对天承诺把这二十一张图传承下去,教会后人。陈抟是个贪睡道士,一时忘了传播龙图之事。眼看自己大限已近,突然想起龙图还没有传出去,必须赶紧想办法传龙图。第一个想法找徒弟,找了小半年,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灵机一动,陈抟找来几个石匠,把二十一张易龙图全部刻在华山岩壁上,公开让世人读解。陈抟不放心,怕后人看不懂,还是赶紧找传人。陈抟是老道,熟悉道士最多,矬子堆里选大个吧,还是不行。最终只好传给自己身边的种放和穆修两个道士。即使这样,依然不放心,两个道士有德行,但是悟性不理想。脑子中想起老子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之事。赶紧著书立说,没用多久《易龙图》大作完成。陈抟这下放心了,心想:如果世人看不懂华山石壁上的龙图,还可以参看自己的大作《易龙图》。千算万算,世人没有把一个莫名其妙的龙图当作一回事,华山也不是那么容易上去的。两个道士也没有认为陈抟所传龙图有多么重要,所以传人不多。那本《易龙图》倒是印刷给世人。大家都没有给予重视,因为道教的古籍太多,《易龙图》湮灭在其中。经过了岁月蹉跎,华山石壁上二十一张龙图已经不见了踪迹,他的著作《易龙图》也仅存序言留世。 解读陈抟的《龙图序》比解读麻衣的《正易心法》的难度大。这师徒两的文字,极尽隐晦和双关。就像《易经》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哲学的,学文史的学者来解读易学著作,不过是引经据典,训诂腐竹朽帛,存粹是制作文字垃圾。哲学给易学当孙子都不配。易学的著作需要通易的人或者学西方物理的学者来诠释或许还靠一点谱。 《易龙图序》原文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 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其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缕也。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 今略述其梗概焉。 下面我们开始逐句解读,揭秘性质,归还《易龙图序》本来之旨。 龙序曰:"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 这句话开宗明义,《易龙图》著作所要阐述的是传说"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太古事件中:龙马负图出黄河所展示的图。这个传说中的龙马图就是易龙图。在易学中,乾具有龙象,马象。陈抟言外之意,龙马图就是天图。传说中的天书。朱熹根据易理把龙马图确定为河图。 孔丘把三王时代(夏王,商王,周王)为近古;五帝时代(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中古;三皇时代(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黄帝)为远古时代。这里给大家做一些补充提示。 三皇:古人用传说给后人传承三才易理。天皇伏羲代表天,地皇女娲代表地,人皇轩辕代表人。所蕴含易理为:天地交,由地孕育生人。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生轩辕。这三人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五帝:少昊尚金德,颛顼尚水德,帝喾尚木德,唐尧尚火德,虞舜尚土德。五帝传说是古人借传说传承五行相生的易理。三皇时代以无为治理天下,而五帝以能者为首,权利是以传承禅让方式传递。古人有五行终始的自然规则。五帝为五行相生。例如:三皇之人皇轩辕为土生,五行属土。土生金,所以五帝的第一帝为金天氏白帝少昊。按照相生的关系传承道虞舜。 三王:夏王尚木德,商王尚金德,周王尚火德。三王时代基本上都有史料记载了,我国人们坚信古人传说是可以相信的。自从我国学会西方的考古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基本证实我们老祖宗是诚信的,不是骗子,他们没有欺骗自己的子孙后代。原来西方不承认有商朝,不承认五千年文明。今天,甲骨文证实了商朝真实存在,良渚文化证实了华夏五千年文明。 古人一直强调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为什么?因为皇帝王霸担负传承中华阴阳三才五行之易理的责任。三皇中伏羲女娲为天地,为乾坤,为阴阳;伏羲女娲轩辕为天地人三才;五帝为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法则;三王五霸为五行相克法则。 三王时代,五霸时代,战国七雄时代,一直到今天都是靠功劳,靠能力,靠智慧为王时代,权利传承为五行相克。后一个王朝可前一个王朝。例如:夏王的木德克虞舜的土德,商王的金德克夏王的木德,周王的火德克商王金德等等。孙中山的土德克大清王朝;今天时代为震木,为东方木,为青龙。木克土。克就是辖制,管控。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不断成长。 龙序曰:"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 陈抟意思是说:今天存世的"龙图已合之序"的数理,尚有怀疑它,何况更进一步陈述龙图"未合之数"的数理啊! 陈抟言外之意:自己的著作是为了解密易龙图,其中都是大家不知道的,或者是熟视无睹的,亦或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读者要理解本著作内容的处境。书中所谈的是,市面上大家还在怀疑的东西,而本书还要讲这些怀疑东西背后更玄的东西。 龙图"已合之序"和"未合之数"这种说法,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谜一样,叫人难以捉摸透。古人一直认为就是一张与现在河图一样的数图。而且三百年后的元朝大易学家张理在《易象图说内篇》把龙图再现出来。思路缜密,易理也通。画数图大家都本着:"贯珠"的样式的数图。贯珠就是用线绳穿黑白珠子。 龙序曰:"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其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缕也。" 陈抟写序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提出龙图,然后说龙图时人尚怀疑,自己确写出来。自己是怎么知道龙图?自己回答说:从《系辞传》孔丘三陈九卦之中,悟出其中的易理。所以知道。况且天空之星象,的确类似用线绳穿珠子,稍有差池,则不成其次序了。这句话比较好明白。言外之意,龙图的道理是自己所悟,如果不及时写出来,就会象线绳穿珠子,乱了就不知原来的次序了。珠子象天空中的星星差不多,都是圆的,不好分清楚。 三陈九卦孔子《易传》系辞传篇的一段话,重复三次来重点讲九卦:一履卦,二谦卦,三复卦,四恒卦,五损卦,六益卦,七困卦,八井卦,九巽卦。孔丘《易传》千古精品,值得反复诵读,无论从文章造诣,还是内容,内涵,无不字字珠玑,句句金玉。北荒来客认为:《周易》《易传》再加上《洪范》《禹贡》这四部著作都是现存的大浪淘沙之著作,代表中国智慧的符号,人人都应该了解,有能力的应该弄懂。 龙序曰:"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 陈抟的意思:如果龙图快速合上,则圣人不能看到其未合之象。所以,天意首先龙图未合而象圣人展示其形其象。圣人观象而且明白龙图如何使用。 陈抟言外之意:孔丘和伏羲一样,都是龙图未合之前,龙图正在展示其自己奥妙的时候,圣人恰巧在观其象,所以孔丘是明白龙图使用的人。龙图就是天书,天书遁藏易理。易理是通过易象告诉人类所要知道的事情。孔丘知道怎样使用龙图。 龙图,就是用来解释易理的二十一张图。包括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等等。古人留下的易学著作都没有图,至少没有详细说明图。陈抟手中悟出的二十一张龙图就是专门解释易卦的。陈抟的这一方法,开创了以河图洛书形式诠释《易经》的新时代。称为易经诠释的里程碑。周文王用卦爻辞解《易》,孔丘用彖象解《易》,京房用干支五行解《易》,陈抟用数图解易。 孔丘看到使用《易》的方法:《周易》尚辞、尚变、尚象、尚占。并通过十翼给《周易》加上翅膀。孔丘的《易传》就是《周易》的使用说明。易理不出羲周孔三圣。 龙序曰:"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陈抟的意思是说:自己所著的这本《易龙图》的内容就是象前面所说的,龙图未合之前,天意散发展现的奥秘;在龙图已合后,伏羲一画开天,做八卦演成六十四卦,而教给世人使用;孔丘也悄悄的著作《易传》而演示给世人使用。言外之意:自己的龙图就是告诉大家如何使用《易》的,伏羲使用的是卦法,孔丘使用的是象法,陈抟使用的是数法。 传说:《易》以道阴阳。其传承也有阴阳。孔丘传易,《易传》为明,另外有《孔子秘经》(传说是《易纬》)为秘传。孔丘公开教给门人弟子的是儒学的易,暗中也传授算命占卜于民间方外。邵雍传易,也仿照孔子阴阳两手。《皇极经世》《击壤集》为明,另外有《梅花易数》等算命占卜技术秘密传承于民间方外。 龙序曰:"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 陈抟所言之意:在龙图未合的先天之境,惟有五十五数。在上为二十五,是天数。"龙图之未合"是指先天。前文言"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就是说伏羲孔丘二圣看到龙图未合之前先天奥秘。龙图镜像,贯珠一样的数序,惟有五十五数,其上是二十五为天数。 数起天地,而天地之数起参两。孔丘《易传》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周易》数理之源为天地全数,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天地全数合计为五十五。其中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为天数。天数合计二十五数。其中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为地数。地数合计三十。 龙序曰:"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 陈抟这句话是说的是今天传世洛书图。由朱熹确定的洛书图显示,中间贯穿三五九的意思是:五为洛书中央的五,三和九都在外围。而且按此方式,洛书四周都是按照两边加上中央五等于十五的规则布局。读者网上找来洛书图一观便晓。 龙序曰:"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 承接前句。陈抟继续说龙图未合之时,先天镜像。意思是说:背后显示形象,一六无位之意,又显示二十四为用数。这就是所谓天垂象啊。 "一六无位"是易理重要内容。六爻卦初爻为民,上爻为宗庙。古人认为下民和宗庙都是无位之象。言外之意:下民在世上是没有地位的;而宗庙是死人牌位安放的地方,属于凡世没有地位了。 "二十四之为用"这是易理。用大衍之数模拟开天辟地,四时运动而成卦中,坤之策数为二十四,表示地,表示纯阴;乾之策数为三十六,表示天,表示纯阳。 日月星辰运行,简称天行。天行则感暑寒昼夜,这是天变,而地应以四时,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古人体用说认为:地为体,天为用。天用则地以变应。 "兹所谓天垂象矣。"综合上文意思是说:龙图开,圣人看到的奥妙,就是天垂象。圣人看到的有:五十五数,上边二十五数,中间的洛书,后面六爻卦体现一六无位,以及二十四为用数。圣人看到的这些就是天垂象。 龙序曰:"下三十,地数也。" 承接上文,与上文的"上二十五,天数也。"呼应。到本句为止,圣人看到的先天垂象为:天地全数五十五数;上面二十五为天数,下面三十为地数,中贯洛书数以五为中心个方向三个数相加为十五;后面背景体现一六无位和二十四为用数。 一六无位指的是看到了体现天尊地卑,周流六虚的六爻卦,卦爻上有初爻和上爻无位的表示。二十四之为用,是说在背景上也考到了体现二十四数使用方法的图示。 龙序曰:"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 陈抟这句话是说的是今天传世河图。由朱熹确定的河图,有东西南北中五位。中央五和十;东为三和八;西为四和九;南为二和七;北为一和六。中央为土,东木,西金,南火,北水。而且也都明确了五数的用法。 龙序曰:"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意思是说:河图中共十个数,用六爻卦来体现。六爻卦体现地上万物之象。这句话陈抟言外之意:河图是天地全数,共十个,去況六爻卦,诠释六爻卦。河图为天地,以天去形地之象。 龙序曰:"六分而成四象。" 意思是说:河图十数,六加四为十。易理则是六分而四象。陈抟背后遁藏的意思是说四象成六爻卦的易理。也在间接诠释大衍之数成卦之说。肯定六爻成卦都是四象的作用。 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分别对应五行成数九,六,七,八。七九形成阳爻,六八形成阴爻。 龙序曰:"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陈抟的这句话是隐语,为了说明体用的易理。"天以体为基,而常隐其基;地以用为本常藏其用。天变其体,而不变其用;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他是怎么体现这句话? 在龙图,就是河图,配上先天卦后,坤卦在下,其数为六和一。这里要有思想转环,灵活体用定位。一和六都属于坤,属于地。"在上则一不配"这里"上"为天,一在天表示道。道为天基,所谓"天以体为极,而常隐其基。"一原来是在河图下位,与六组成地体。所以在天的这个"地一体"为天基,是隐藏的。表现为在上则一不配。 "地六不用"是什么道理?一和六都是体。按体用易理"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地变化的是用,不变化的是体。体不参加变化,就是没有被用,所以地六在下不用。 "形二十四"形为体,二十四为体数,龙图未合前看到二十四数的用法。二十四的用法体现易理,例如:参天两地之天地分太极之数;参天两地天地分三才之数;参伍错综以变之错综变数;天地中数为五六为天地路由数。这些都是孔丘之易学,仔细推究《易传》,其理自明。"形二十四"之易理迎刃而解。 龙序曰:"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后既合也"指的是打开的龙图已经合上。先天之图景看不见了。这时圣人又怎么说?这段话就是总结。 "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意思是说:数一在论天道时,为道之宗旨; 数六在地位时,为地体构成之本。所谓:天不变道,地不变体。道为太极也。宗为统一也。 "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这句话有三个内容。"三干地二"意思是三天两地。这是孔丘"参天两地"的另一种表达。相关的易理是数起天地,而天地之数起参两。"地四为之用三"意思是地体为四,而用者三。这是体用说最著名的原则。 这里提示一下:"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这些字无论如何断句,其意思都是说:关于"参天两地"之天地基础常数,和"体四用三"之天地进退常数。如果再加上"三错五综"之天地变化常数,合在一起为易学三大天地常数。"围三径一"为天算,"勾三股四玄必五"为地算。十为天用之数,十二为地用之数,三十为天地宗数。传说,天地宗数为华夏先民得到的第一天参。 "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这句话在龙图序中有点不合群。语意非常清晰没有什么可发挥的。在阳为主的环境,则避免孤阴;在阴为主的环境,则避免孤阳。 陈抟最后说这么一句话,大概是要表达下面的意思: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各之所之。 龙序曰:"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 龙图序最后一句的感叹:伟大啊!《易龙图》中二十一张龙图所体现的变化,象有一万条分支的道路。今天略略叙述其梗概于此。 笔者解《易龙图》后记 《易龙图序》一文,作者陈抟把龙图比喻为天书。书里面的内容是写伏羲和孔丘二位圣人所看到天地未合时的秘密。然后把《易龙图》的重点知识做了一番梗概。老道写的文章,一定是极尽玄能,字句语意多双关或隐遁,叫人不容易参透。但是,通易理的人本着大道至简的易理,看到《易龙图序》则理清意明,醍醐灌顶。文人看到却认为深奥,引经据典,不知所言。学问高深的人耗尽一生去参玄,也许会天助灵犀,柳暗花明。行到水尽处,坐看云初起。 陈抟的龙图,开启用数来诠释《易经》的大门。涌现出来很多用贯珠数图的形式来解释孔丘《易传》的著作。陈抟的易龙图,是图书文化,先天学的滥觞。如果读者有兴趣探索龙图的秘密,笔者推荐刘大钧组织编撰的《易经图释大典》,图书学的专著比较集中,书的质量好。 第二篇 麻衣道长《正义心法》解密 前言 《正易心法》传说是麻衣道长学习易学的心得体会。文中罗列了所有作者认为比较靠谱的易学知识要点。给后来者学习易学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学习易学要追古溯源,从观卦画,把卦脉入手,参透卦画中气血流动。只有则天法地参同万物,才能正确认识自然之道。易道出于自然。作者认为西伯姬昌的《周易》和孔丘的《易传》把易学之路带偏了。但是作者没有彻底否定周孔,在麻衣道长的易学知识要点中受到周孔著作的影响非常明显,而且没有走出周孔的藩篱。 周孔的易道重点在政治说教,维护权威和统一大局。读他们的经传需要准备好耗费大部分精力接受儒家思想。惋惜的是:祖先流传的易学经典,在易学领域历经千百年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却是周孔的经传。 还要提醒读者,《正易心法》主张追求单纯的天地规律,被学习预测的人捧为圭旨,但是对于道貌岸然的文人雅士及有地位官宦斥为荒诞。 解读《正易心法》需要易学功底,不是多读书就能参透的。易学上引经据典,表明自己没有信心,索性找来帮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正义心法》原文比较长,文章之后作为附录。下面开始解读,请大家指正。 经卦重卦,或离或合。纵横施设,理无不在。 注释:"经卦重卦,或离或和。"经卦有八,三爻组成;重卦有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自由组合而成。观卦时可以把重卦拆开看,也可以合起来看。"纵横施设,理无不在。"这也说的是八经卦自由组合,易理无所不在。 乾坤错杂,乃生六子。六子则是,乾坤破体。 注释:这里讲三爻的八经卦。乾坤相交生六子。古人认为:乾为父,坤为母。乾与坤交,坤得乾之初爻生长子为震;坤得乾之中爻生中男为坎;坤得乾卦的上爻生少男为艮。坤与乾交,乾得坤初爻生长女为巽;乾得坤之中爻生中女为离;乾得坤之上爻生少女为兑。这里说六子为乾坤破体,就是强调六子为父母破体相交所生。 粤乾与坤,即是阴阳。圆融和粹,平气之名。 注释:粤字是奥的通假字。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乾坤的奥秘就是阴阳。"圆融和粹"是说阴阳和气平静。圆融指的是天,天为圆,融为化,这里是说天象为圆,为变化;和粹指的是地,和为温和,母亲的性格,粹为精华,为质。古人认为:天象为气,为阴阳,看不见,无形质;地象为体,为柔刚,看得见,有形质。作者言外之意:乾坤就是阴阳组成,盖因为"圆融和粹"才有平气之名。平为平静,气为阴阳二气。平气之阴阳平静不动。 至于六子,即是阴阳。偏陂反侧,不平之名。 注释:接上句,意思是说:至于六子也是阴阳组成。因为"偏陂反侧"才有有不平之名。偏陂反侧指的是阴阳升降,乾坤错杂,生出六子。不平指的是不平气。不平气就是指阴阳二气升降运动。 健顺动入,陷丽止说。非特乾坤,六子训释。 注释: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说。从名义上讲:乾坤为平气之名,所以,乾坤的卦象为形容辞,健和顺,表现平静的意思。而六子即震巽坎离艮兑的卦象用动词:动入陷丽止说。这里丽的意思是附丽,动词。所以,六子有不平气之名。"非特乾坤,六子训释。"意思是:不单单乾坤,六子也按易理解释。训释,就是训诂解释。 坎兑二水,明须识被。坎润兑说,理自不同。 注释:坎为水,兑为泽,都是水,必须明白认识全面。坎之水润下,兑之泽为说。作者言外之意:坎和兑本质都是水,但是要仔细辨明。坎水还有润下,下陷之象;兑泽还有和悦,口舌之象。这里说多层意思。用说比较能表达清楚。说有口、悦两层含义。 钻木凿井,人之坎离。天地坎离,识取自然。 注释:钻木取火,离象;凿井取水,坎象。天地坎离,取象自然而然。作者言外之意:古人取象(观象)则天法地参同万物,观钻木取火,离之象;凿井取水,坎之象。天为乾,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认识和取象都自然而然。 八卦不正,天地雷风。一身一物,便具八卦。 注释:"八卦不正,天地雷风。"先天八卦,四正为乾坤离坎;四隅为震巽兑艮。天地定位,乾上坤下,卑高以陈。作者言外之意:先天八卦乾左旋,偏一位为巽,巽为风;坤也效法乾,左旋,偏一位为震,震为雷。读者可以找来先天八卦图观看。(提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卦象有出入,我们一般所谈都是指后天卦象。古人认为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一身一物,便具八卦。"作者的意思是说:一身一物,一草一木,都具有八卦之象,都是八卦的落处。八卦就是易,万物都是八卦的落处。作者言外之意:伏羲拟天地万物发明易卦。易卦是天地万物的代言人。易卦遁藏天地万物前世今生信息。世间万物,不论大小都是易卦的落处。通过观察卦脉,就可知晓想要知道的信息。举个例子:清朝江永与朋友进城,看到路边的有块石头,朋友对江永说:"这块石头今天会进城。"江永马上随声说:"这块石头明天还会回到这里。"看热闹的百姓非常好奇,跟进观察。两个人走后不久,有一个挑担进城买菜的,嫌两个筐不平衡,就把那块石头拿来压筐。第二天挑担人从城里回来,又把石头放回原处。江永和他的朋友都是易学大家。古人认为:万物都是易体,也是五行之体,禀天地所生,所以使用易理就可以对其做出预测。石头都可以上卦,当然一身一物都具八卦。传说:邵雍可以预测座椅什么时候被座垮。 卦有反对,最为关键。反体既深,对体尤妙。 注释:作者认为卦有反对,是观卦脉的关键。反卦指的是覆卦,就是把卦翻过来。例如:震卦,翻过来看就是艮卦。巽卦的覆卦为兑卦。对卦指的是错卦,就是之阴阳对立之卦。例如:乾卦的对卦为坤卦;震卦的对卦为巽卦;复卦的对卦为姤卦。"反体既深,对体尤妙。"一个卦的反体卦,即覆卦已经对认识卦脉达到很深层次了,但是对体卦(错卦)更加奥妙无穷。 提示:关于反体卦(覆卦),古人认为:向原卦问事没有应的时候,可以把原卦掉过来,观其反体卦,看是否有应,如果有应则照断。原卦和反体卦本来就是一个卦。关于对体卦(错卦),古人认为:对体卦就是旁通卦。原卦与对体卦旁通。旁通就是相通。 六十四卦,皆有取象。其为名义,无不反对。 注释:六十四卦,都有取象,按其名义,都有反体卦和对体卦。 诸卦名义,须究端的。名义不正,易道悬绝。 注释:六十四卦中各个卦,需要深究端倪。名义不恰到好处,则与易道上悬殊而隔绝不通。作者言为之意:六十四卦诸卦不同,需要仔细分辨之间的卦象差别。不同的卦有不同的名义,如果卦与名义不对正,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参。 注释:"一卦之中,凡具八卦。"这里"一卦"指的是六爻卦,即六十四重卦。"八卦"指的是三爻卦,即八经卦。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由八经卦错杂构成。所以一卦之中,都具有八卦之一,或之而在其内。"正"指的是正卦,就是你所观的原卦。必须卦与其名义对正。"伏"为隐,抗不见。易理有飞伏之理。显,见为飞;隐,看不见为伏。 "有正有伏"指的是正卦为显,可以看到。伏卦遁藏在正卦下面的卦。按易理,先天八卦就是后天八卦所伏之卦。作者所说的正卦就是后天八卦;而伏卦指的就是先天八卦。以后天八卦为正卦,则离卦遁藏先天乾,坎卦遁藏先天坤,震卦遁藏先天离,兑卦遁藏先天坎,巽卦遁藏先天兑卦,坤卦遁藏先天巽卦;乾卦遁藏先天艮卦;艮卦遁藏先天震卦。 另外,关于"正伏"还有一说,盖源于旁通:"见伏动变,为四通"。例如:复卦的下卦为震,震下伏巽。这里震为见,为正,而巽为伏。假设复卦初九爻独动,则有:"见知现在,而伏知未来。" "有互有参"这里"互"意思是"互地";"参"的意思是"参天"。古人认为:六爻卦中,初爻和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和上爻为天。这就是三才在六爻卦中的定位。三爻和四爻为人爻代表人,参天一爻,就是向天借一爻,叫做约象;互地一爻,就是向地借一爻,叫做互体。盖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而有向天约象,向地互体。现在的易学学者把约象和互体卦统称为互卦。而约象叫做上互卦,互体叫做下互卦。简单明了,图个方便,但是易道不显了。举个例子:地山谦卦,上互卦为八经卦的震,下互卦为八经卦的坎。 六十四卦,唯乾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 注释:六十四卦只有乾卦和坤卦是本阴阳自然而成,是名副其实的真体。这里真,是纯真之意。乾卦纯阳之真体,坤卦为纯阴之真体。 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 注释:"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意思是说:除了乾坤二卦其他六十二卦,是六子卦自由组合而成,都是不纯的杂气之体。气为阴阳。阴阳混合之气为杂气。除了乾坤二卦,其他六十二卦都含阴阳两种气,不纯正。 "悉是假合,无有定实。"承上一句,六十二个杂气卦,都是八经卦之间作为权宜之计,非正式合在一起,没有确定牢固。作者言外之意:杂气卦是八经卦暂时的自由组合,即使成卦,名义上还没有坐实。古人认为:易卦"须知落处,方有实用。",杂气卦,都是权宜之合,还没有做实。(提示:杂气卦,内部阴阳升降,体现阴而消,阳而息。此时观卦脉,就象血气正在运动,所以还没有做实,都是中间过程的体现。所谓:象的进退。) 卦义款审,须求变复。不唯辞合,义实通明。 注释:卦的意义静心细审,必须找到卦脉变化趋势和周期。"须求变复"中"变"为变化;"复"为往复,周期的意思。 "不唯辞合,义实通明。"不能唯《周易》卦爻辞是瞻,卦义有落处而且坐实,易理通,脉络明。古人认为:辨吉凶者存乎辞。告人事者存乎象。事情是变化的,卦辞是不变的,不能拿不变的卦爻辞去況万事万物。所以,古人用卦辞来辨吉凶。用卦象来解密人事信息。"义实通明"是指观卦象。 古今传易,舛讹为多。覆畜八体,最为害义。 注释:这句话是说古今传易的著作,错误多。这些错误不提也罢,免得大家浪费精力。不过这里提示读者一点:古代的著作不知为什么,几乎所有名著,段落被打乱了,虽然还是原著,但是语言段落和词句被打乱,重新组合,造成后人读起来莫名其妙。这也是许多学问需要口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承的原因。涉及到易学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易传》《皇极经世》等等。 画卦取象,本为特物。见于日用,无所不合。 注释:卦画是指一卦六爻。八经卦有象,而重卦的六爻也各有爻象。卦画取象本来就是与物匹配。这些物件在日常应用上可以见到的,无所不合乎的。古人认为:取象有两类。其一为八经卦之象,读者可以参考《说卦传》;其二就爻象。例如:卦的上两爻为象天,下两爻象地,中间两爻象人。这种卦爻位象非常多,可以表示上爻为宗庙,五爻为君,四爻为诸侯,三爻为公卿等等。 提示:卦画取象是指六爻,六爻每一爻的本质就是人。这个人就是天地人三才的人,代表万物。所以每一爻画都对应匹配一物。如果把六爻画进行纳甲纳支,纳六亲,纳神则爻象就太多了。 中爻之义,足为造化。纳音切脚,其理则一。 注释:"中爻之义,足为造化。"中爻指的是六爻卦二三四五爻。就是上爻和初爻之间的四个爻。上互卦和下互卦就是中爻。古人认为:中爻的意义往往是其中一爻卦辞的点睛之笔。举个例子:归妹卦六五爻曰"帝乙归妹",可以看到此卦二爻、三爻、四爻(下互卦)为离卦,离为中女,嫁妹之象。再例如:师卦的六五爻曰:"弟子舆尸"则此卦上互卦为震,震的卦象为车。 "纳音切脚,其理则一。"承接上一句。纳音切脚的道理与中爻的道理是一致的。纳音切脚是一种用切音脚的手段,把一个字切成两个音字来代替原字。如:"叵"可切脚成"不可"。作者言外之意:这种切脚用字法,与一个卦切出两个互卦的道理一致。 反对正如,甲子乙丑。有本有余,气序自然。 注释:反体卦(综卦)对体卦(错卦)正好象六十甲子中的本气和余气一样,气之阴阳升降次序自然。"甲子乙丑"是六十花甲子开头两句,代表六十甲子。本气余气盖源于杂五行之说。十二地支遁藏共二十八个天干,应二十八星宿,其中遁藏与地支属性相同的为本气,气数最强,而气数最弱的为余气。 如果按上下文,作者提到平气和杂气之说。盖本气指的是平气,余气指的是杂气 每卦之体,六画便具。天地四方,是为六虚。 注释:六十四卦每个卦体都是六爻共六画。天地四方之六爻画的环境为古人称作六虚。天地四方指的是六爻画在一个六虚空间内。 乾坤六子,其象与数。乾坤之位,皆包六子。 注释:"乾坤六子"指的是乾坤和六子卦,统指八经卦乾坤艮坎震兑离巽。这句话翻译为:乾坤和六子卦,其象和数;乾坤之爻位,六子卦皆包括。这句话作者言外之意:乾坤和六子卦的象、数、爻位都是需要重视并且搞清楚。乾为阳,坤为阴。六子卦内之阴阳爻位可以分别等同乾坤。阳爻为乾,阴爻为坤。 爻数三百,八十有四。以闰求之,其数吻合。 注释:六十四卦共384爻(64卦×6爻=384爻)。我国历法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负责编制,同时采用西历、农历和干支历进行纪年。其中农历平年354天,闰年384天。所以作者说三百八十四爻是用闰年计算求得的数,其数与天文历法吻合。 二十四爻,求之八卦。尽纯为垒,是为闰数。 注释:"二十四爻,求之八卦。"二十四爻是从八卦求得。八经卦二十四爻(8卦×3爻=24爻)。"尽纯为垒,是为润数。"坤为纯阴之卦,乾为纯阳之卦。乾之策二百一十六(6爻×36=216),坤之策为一百四十四(6爻×24=144)。两尽纯之卦,乾坤为基础。"是为闰数"指的是大衍之数成卦。 一岁之数,三百六十。八卦八变,其数已尽。 注释:一年之数为三百六十。八卦八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数足以说尽一年之数。作者言外之意:八卦八变为六十四卦,足以说尽一年之数。尽管一年有三百六十天。 提示: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计为三百六十策。应一年之数。 数成于三,重之则六。其退亦六,是为乾坤。 注释:古人认为天道轮回顺逆两个过程。生则顺,无中生有,灭则逆,有中生无。道为太极。生序,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灭为逆序,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转换成数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数成于三的来源。人也为万物,为万物最灵者,所以古代学者用人代表万物。古人提出三才理论,易理则有三极之道,据此产生三画卦,即八经卦。三画卦重之则为六爻卦。易卦是模拟天地万物的。按天道轮回路径,必然会原路返回。无中生有为道为无,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有中生无为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道为无。天地为乾坤。天道轮回,按现代说法就是古人的根据易理创造的"一元论"的假说。 凡物之数,有进有退。进以此数,退以此数。 注释:所有物的数理,进退之数是相同的。即:进则: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退则:六十四而三十二,而十六,而八,而四,而二,而一。 提示:古人有体用说。认为体数为四,用数为三。数理进退规则为:进阳退阴,进阴退阳。阳数为天数,用天干之数;阴数为地数,用地支之数。 凡具于形,便具五数。五数既足,十数乃成。 注释:四始和四盛方面知识应该是国人的常识。需要弄明白。四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为无,气未形(道家为虚,佛家为空);太初为气始生,太始为形始生,太素为质始生。五盛:光盛生气,气盛生形,形盛生质,质定成体。这些知识是经历了大浪淘沙,经历了千年沉淀,再也找不出来比这个假说更好的、更合理的、更有说服力的关于开天辟地的描述。让你懂得气形质体的概念。 天下数理出于天地全数。天地全数就是河图之数。天地全数就是五行之数。数起天地,天地之数起参两。天地全数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中一二三四五为五行生数,六七八九十为五行成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指的是地上的有形之体,借指万物。万物由五行成数对应。五行成数就是六七八九十。而一二三四五为生数,数理意义就是未成熟之数,或为成才之数。古人根据河出马图启示,五十居中,统领其他四行。这便是四变统一理论。古人认为四变统一是人类万古纲纪。大统一,是伏羲子孙终身追求的最高理想。 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数,理自不动。 注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这是古人拟天地开辟,四时置闰,找出六十四卦与一年的对应关系。把五十根蓍草放在一堆,模拟的是太极混沌。拿出一根蓍草不用,放到一边不动,数理意义是況道。四十九根随机分成两堆为模拟太极分两仪。 策数六八,八卦定数。卦数占卦,之理自然。 注释:卦定六爻,古人用五行成数六七八九表示六爻状态。也表示四象。六表示太阴,九表示太阳,七表示少阳,八表示少阴。在大衍成卦中,七八为静数,六九为动数。所以本文作者说:"策数六八为八卦定数"。其实六七八九皆八卦定数。在四营十八变过程中,每一步归奇合卦策数为六为老阴,策数为七为少阳,策数为八为少阴,策数为九为老阳。这些都是八卦定数,余策中只有六七八九这四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其他情况。孔丘的成卦过程,符合自然。所以作者认为:"卦数占卦,之理自然。"这里"之理"意思是"其理"。 五行之数,须究落处。应数倍数,亦明特时。 注释:五行之数:水为一六,火为二七,木为三八,金为四九,土为五十。五行数需要深入了解。古人一般认为每个五行都拥有三个数:生数,成数,终数。举个例子,例如人:生数表示为年轻之前,还没有长大成人时期,大约十八岁前。成数,也叫壮数,正当年盛,大约五十岁之前时期。终数,也叫老数,又叫纳音数。因为是通过孔丘吹律定姓而产生。"一言得土曰宫,三言得火曰徵,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曰商,九言得木曰角。"都是阳数。 "五行之数,须究落处。"作者由始至终强调"落处"。文章第一句,开宗明义:"须知落处,方有实用。"就是强调,易卦要有落处,五行之数要有落处。落处就是与具体应用相结合,不能象古今文人雅客一样,空谈理论。拿这些人的理论,指导预测,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错误的。只能虎人蒙人。 提示:五行数除了生数、壮数、老数之外,还有杨雄的太玄数。用五行方法预测,有些易人使用太玄数判定预测应验时间。甲己子午用九;乙庚丑未用八;丙辛寅申用七;丁壬卯酉用六;戊癸辰戌用五,巳亥用四。用数原则是旺相时加倍,死囚时减半。 卦位生数,运以成数。生成之数,感应之道。 注释:六爻卦位指的是爻位。爻位生成之数,就是此爻生成过程,从策数到爻数。西伯姬昌在给《周易》缀卦爻辞时,在乾卦和坤卦附上用九和用六。这是西伯姬昌提示使用《周易》的秘密。用九和用六是动爻,这是进入《周易》殿堂之门径。弄懂用九用六,获得《周易》智慧。乾之策为三十六,坤之策为二十四,兑离之策为二十八,艮坎之策为三十二。按易理,震巽无策。作者认为:孔丘起大衍之数模拟开天辟地和万物出生过程,以生成六爻卦是天地感应之道。四营十八变意思是:四营成一变,三变成一爻,六爻需要十八变。三变的结果恰巧出现四中情况:九策,六策,七策,八策。 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即是卦妄,宜究其实。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就是易卦之数理容易乱套的地方,应该追究其真实数理意义。这段话作者提示读者要研究七衍数和九玄数的数理意义,有落处才能实用。衍为繁衍,就是生。生于数理就是变。在数理观上,古人与西方不同。古人认为数字是有周期的。数制通复。例如:二进制,则二最大,二以后都是一和二的重复。十进制数,九为最大,之后的数都是前面的重复。基于这样思维,所以定义了十天干用于与天相关的事(用于九天之外日月星辰,风雷云雨阴晴之事);定义了十二地支用于与地相关的事(用于九地之上山川草木,人伦吉凶,否泰存亡之事);定义了六十甲子纳音用于埋在地下之物,妖魔鬼怪相关的之事(用于九泉之下幽冥虚无,六道四生之事)。六十甲子用于纪年几千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依然使用二十二个天干和地支。天地全数中生数一二三四五为不成熟之数,成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才之数。所以六七八九十作为有用之才。天衍使用最小数为七,最大为数为九。所谓一衍而七,七变而九。阳进为七而九;阴进八而六。春天为为少阳,策数为七;夏天为太阳,策数为九;秋天为少阴,策数为八;冬天为太阴,策数为六。天道左行,春夏秋冬数字顺序为七九八六。数理意义:七变而九,八变而六。阴阳顺逆自然之道。 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 注释:易卦命名,与其名义是相等的。六十四卦之间绝对是有差别的,卦名与其代表的意义,是名副其实的,是恰如其分对应的。不能象文人一样,用变卦等各种方式强行解释卦意。就是说:搞不明白就去训诂变易(变卦)。弄清楚易卦之名义,阴阳是根本。作者言外之意:观卦脉,如气血运动,阴阳是根本。卦爻辞是用于判断吉凶,不能言事。 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 注释:易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果天下有九流,易道都能适用。读者要知晓易道方法灵活使用,易理必须读者自己亲自体悟。"九流":类似现在的五行八作,包括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 注释:世俗学习理解易道,浸泡在过去的著作中。失去了治学之本,易道不会高超。 笔者后记 全部解读完成。觉得全文对占卜算卦的人有些用,按照作者罗列的易学知识点,会少走弯路,减少在没必要的知识点上浪费功夫。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知识点,都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不同古籍中,至今尚没人总结出来。 北荒来客 2020年3月24日 于天津 附《正易心法》原文 羲黄易道,包括万象。 须知落处,方有实用。 六画之说,非是曲意。 阴阳运动,血气流行。 卦象示人,本无文字。 使人消息,吉凶嘿会。 易道不传,乃有周孔。 周孔孤行,易道复晦。 六十四卦,无穷妙义。 尽在画中,合为自然。 消息卦画,无止于辞。 辞外见意,方审易道。 天地万物,理有未明。 观于卦脉,理则昭然。 经卦重卦,或离或合。 纵横施设,理无不在。 乾坤错杂,乃生六子。 六子则是,乾坤破体。 粤乾与坤,即是阴阳。 圆融和粹,平气之名。 至于六子,即是阴阳。 偏陂反侧,不平之名。 健顺动入,陷丽止说。 非特乾坤,六子训释。 坎兑二水,明须识被。 坎润兑说,理自不同。 钻木凿井,人之坎离。 天地坎离,识取自然。 八卦不正,天地雷风。 一身一物,便具八卦。 卦有反对,最为关键。 反体既深,对体尤妙。 六十四卦,皆有取象。 其为名义,无不反对。 诸卦名义,须究端的。 名义不正,易道悬绝。 一卦之中,凡具八卦。 有正有伏,有互有参。 六十四卦,唯乾与坤。 本之自然,是名真体。 六子重卦,乾坤杂气。 悉是假合,无有定实。 卦义款审,须求变复。 不唯辞合,义实通明。 古今传易,舛讹为多。 覆畜八体,最为害义。 画卦取象,本为特物。 见于日用,无所不合。 中爻之义,足为造化。 纳音切脚,其理则一。 反对正如,甲子乙丑。 有本有余,气序自然。 每卦之体,六画便具。 天地四方,是为六虚。 乾坤六子,其象与数。 乾坤之位,皆包六子。 爻数三百,八十有四。 以闰求之,其数吻合。 二十四爻,求之八卦。 尽纯为垒,是为闰数。 一岁之数,三百六十。 八卦八变,其数已尽。 数成于三,重之则六。 其退亦六,是为乾坤。 凡物之数,有进有退。 进以此数,退以此数。 凡具于形,便具五数。 五数既足,十数乃成。 大衍七七,其一不用。 凡得一数,理自不动。 策数六八,八卦定数。 卦数占卦,之理自然。 五行之数,须究落处。 应数倍数,亦明特时。 卦位生数,运以成数。 生成之数,感应之道。 一变为七,七变为九。 即是卦妄,宜究其实。 名易之义,非训变易。 阴阳根本,有在于是。 易道弥满,九流可入。 当知活法,要须自悟。 世俗学解,浸渍旧闻。 失其本始,易道浅狭。 ——《正易心法》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