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破解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一剂良方,会大力促进区域平衡、城乡平衡。在新时代要真正发挥好城市群的主体地位,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差异;发展潜力 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不仅有力支撑着现代化建设,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而且有效发挥着对区域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更要坚定不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抉择,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使命和方向。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关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新起点上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进展。 一、构建最具竞争力的大城市群板块 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城市群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增长极点和核心支点,具有将经济、金融、贸易、技术、信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配置、集聚和辐射能级的功能。世界级城市群已经成为当前决定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关键要素。经济学家易鹏认为,规模越大的城市,产业承载能力越大,创造的收入和机会越高,而财政收入越高,城市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其吸纳资本、人才、技术、人口等的能力,相比于中小城市優势非常明显。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工业化国家,为了追求发展的效率并容纳较多的就业人口,往往选择以大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如美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集中在大纽约区、大洛杉矶区和五大湖区三大城市群地区。日本的东京、阪神、名古屋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5%的人口和70%的GDP。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尚未完成工业化过程,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早开始建设,也是目前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的三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政府管理能力较强。三大城市群各有亮点和优势,京津冀城市群在文化指数上一枝独秀;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经济发展也最为活跃发达;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发展最为均衡。三大城市群在整体发展水平、文化、经济上三足鼎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这三大城市群将进一步发挥其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的步伐。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中国除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大城市群外,还应该关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区,中部和西部城市群的分布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非常非常重要。《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城市化逐渐向都市化演变,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日益凸显。我们要聚集优质资源,尽快培育国际性大都市,以它们为核心,强化发展世界级城市群,使其作为中国城镇化体系的"龙头",在吸纳人口聚集的同时,深深融入到国际经济竞争、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的浪潮中,引导中国城镇化道路朝着高远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城市群板块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中城市集群,能更好发挥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功能、外溢效应和带动作用。在我国城镇体系布局规划中,大中城市集群多数处于中部、东北、西南地区,是我国区域腹地,是各自区域商品贸易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传播中心,是区域的领头羊。其特殊地位,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工业的适度聚集提供了发展空间,能够整合多种经济要素,同时,也为大城市企业向小城镇和农村渗透,现代工业与乡村工业相结台,促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未来城镇化将以区域城市集群模式带动中小城市发展推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发展区域城市集群,适合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多且分布不均衡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国情,能以较快的速度实现广大农民非农化,使我国较快进入中等水平的城镇化阶段,从而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产业正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规模性转移。产业转移升级和农民工流动格局变化的需要,决定了在积极引导东部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也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产业良性互动、城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 发展区域城市集群,要从整个城镇化体系的层次梯度观念出发,东部地区重点发展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中等规模城市集群,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兼顾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也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工业化、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发展中小城市,要本着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扩大辐射面的原则进行,以达到劳动力转移、产业培育、城市功能完善的最佳效果。 对山西来说,我们应继续把城市群崛起作为提升山西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太原都市圈转型发展和统筹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发展我省城市群建设的关键是强化核心城市功能,释放城市潜能,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为此要加快创新驱动,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功能; 强化产业支撑,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建设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支撑能力。 三、构建最具活力的小城镇群板块 我国地域广阔,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在不同的区域其发展特征也不尽相同。研究指出,我国尚有约80%的国土面积在大城市群之外。这些区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没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阶段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层次性综合在一起,显示了城镇化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非均衡性,这要求我们因时因地制宣,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协调的城镇"群体",带动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 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作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和分担大城市人口等发展压力的小城镇,在城乡发展链条上是重要一环。资料显示,在德国,60%的人口、80%的中小企业分布在两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鎮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产业和人口布局。在来我国,由于现实和历史原因,小城镇发展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十八大以来,虽然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要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担当起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使农民与整个现代文明相结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小城镇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反映出小城镇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小城镇发展要结合各自优势准确定位,走"小而特"的发展路子,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流通商贸型小城镇、特色产业型小城镇等,是目前各地打造的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搞好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注重乡村建设与发展,打造城乡发展新形态。对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来讲,要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生产和人居环境。有了好的产业、好的服务、好的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聚集起人气,小城镇的发展才可做到可持续。 人是城镇化的主题和核心,是小城镇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群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农民市民化进城后城镇化要围绕人、业、钱、地、方五个要素展开,落实居住证制度、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创造就业机遇等工作都是城镇化的关键,因为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践之中,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焕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小城镇的激情活力,是小城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之路。中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的重要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补齐县域短板 助力协调发展》《人民日报》2018-03-19 [2]林小昭:《城镇格局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财经日报》2017-10-30 [3]林子文:《城市群该如何规划建设 突出城市群主体地位》《经济日报》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