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华(潍坊乐智苑儿童心智培育中心山东潍坊261500) 《孟子》中有篇非常有名的故事: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对于上面《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大凡有理智的人,也不会模仿故事中那个愚昧无知的农夫而犯类似错误。但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拔苗助长",给孩子的未来发展留下很多隐患。 究其原因,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功利心在作祟。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为庸中佼佼者。这一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造成人们的焦虑烦躁心理,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家庭里到处弥漫。许多家长存在着"趁年龄小多学点东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错误认知,恨不能把自己所学所知一下子地倒进孩子的脑子里,甚至造就个超凡入圣的"神童"。 于是乎,便出现了当前幼儿教育的种种怪现状:按照教育部规定,中国孩子年满六周岁方可入读小学,可实际情况是,教学低龄化在城市中非常普遍,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可以早点上学。还有不少家长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不顾科学规律强制孩子学习,各种培训填满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数学运算和汉字识字等等。不少孩子在家长和社会的双重教育下,也确实会做出一些运算题,认识了不少拼音、汉字,显出了学习的"卓越"成果,家长也为此而沾沾自喜,逢人便夸。殊不知,这些盲目超前教育的做法,与拔苗助长故事里那个愚昧无知的农夫毫无二致,有百害而无一益。 大家都知道,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自身规律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要实现培育目标,使孩子健康自由成长,只能认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适应规律,利用规律。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随心所欲地改变、违背,像农夫拔苗那样肆意给孩子拔高,那么不仅孩子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反而会事与愿违,希望培养出的是龙种,长成后却发现是跳蚤。这样的实例在目前家庭教育中并不鲜见。 有位网友妈妈以亲身教子经历,讲述了超前教育引发的不良后果。她这样写道:"多次测验表明,女儿的智商很高,尤其是语言、思维和情感,1岁时已接近3岁孩子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从女儿2岁起便教她说句子,本想通过这样较高程度的教育,使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没想到不过两个月时间,她说话时的口齿越来越含混不清,到最后有些口吃了!我赶紧放弃原来的计划,重新以词为说话单位,对她进行矫正训练……" 相信在众多家庭教育实践中,上面妈妈的育子教训绝非特例。 事实上,过于超前的学习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有些知识技能在孩子以后成熟到一定程度是轻而易举的事,刻意的加速发展,使发展的前一个阶段没有获得充实就产生跳跃,这种效应难以长久。因为许多行为只有经过一定的重复和积累,才能稳定在心理结构中。刻意加速发展,势必会导致基础不稳固,对以后长远的发展没有足够的支持力,许多后来者居上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 针对目前存在的"超前教育"和"特长教育"问题,第二生命形态学创始人顾宏翔先生专门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其种种弊端与危害。他说:人类大脑发育有它自身的规律,由于0—6岁是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期,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强迫他们接受长时间的课程化学习,而且不管其兴趣如何,样样都要他们学,无异于拔苗助长。且不论超强度的学习有害身体健康,一旦学习上遇到挫折,对日后的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无法消除,甚至还会产生厌学、弃学。此外,幼儿的兴趣极易转移,爱好尚未定型,特长也未显现,过早进行定向培养,就可能出现现在所学的"特色"与孩子的潜在特长不合拍,影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 《管子.权修》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人将其概括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一方面是比喻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同时表明培养人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都要以古人愚行的恶果和现代的经验教训为鉴,尊重科学、尊重孩子,变拔苗为培土,合理地因材施教,帮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魏建华男山东高密人现供职于潍坊乐智苑儿童心智培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