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已经由传统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个人生产,转变为以大学、产业和政府为基础的协同创新生产。这种机制的转型对传统教育理念和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我们必须要根据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来积极探索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将信息素养、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纳入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模式的全面变革,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网络时代;教育模式;协同创新;信息素养;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5-0037-03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赵春雷(1966- ),男,江苏高淳人,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也遭受了巨大冲击。如何根据新型的生产体制,确立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并从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研究型大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就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展开一些有益探索,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思考。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大学知识生产体制的转型针对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美国社会学家埃茨科威兹和荷兰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理论。他们认为,当前知识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以个人为中心的生产机制,形成了大学-产业-政府的协同机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知识生产的三螺旋结构。如果说,在前信息社会中,知识生产的主体是个体或等级制的科学团体;那么,在现代,知识生产的主体已转变为大学、产业和政府有序结合而形成的知识共同体。换言之,在网络时代,应该紧紧围绕涉及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展开集体攻关,在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协同创新,建立由大学、产业、政府多功能联合的科研共同体,形成集约化的知识生产基地。可以说,这一理论对于网络时代大学知识生产体制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从最初层级来看,大学应加强同一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协同研究。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专业教育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专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教育模式也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众多高校都是按照相同专业设置的,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呈现出同质化倾向,结构相对分散,无法发挥集中优势。因此,如何打破学校之间的门派之见,加强同一学科或研究领域内的协同创新,实现同一学科优势的集约化,恰恰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应当进一步强化跨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从网络时代知识生产的趋势来看,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未来不可逆转的主导趋势,它必然会对我国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在后者中,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学科领域,每个学科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的"信息茧房"效应,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实现不同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强化跨学科式的协同创新,已是网络时代知识生产的必然要求。 再次,进一步推进高校与企业、政府的深度合作,建立大学-产业-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胡锦涛同志曾在不同讲话中多次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要不失时机地强化体制创新,积极"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2]围绕企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展开联合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以更大、更快、更强的速度服务于地方和企业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的培养目标也随着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地改变。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洪堡理想"时期的大学培养目标。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者,洪堡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责是生产纯粹知识,它应当与社会分离开来,绝不能用一种实用的目的来要求大学的知识生产。可以说,洪堡开启了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大学教育理念。因此,在这种模式中,教育目标就是用纯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自由心智,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独善其身,保持心灵的自由。第二阶段是学术资本主义时代。在洪堡模式中,大学是不应当从事应用研究的;然而,这一模式却被美国的大学体制打破了。美国大学的主导思想是一种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这种指导思想使它们创造了另一种不同的大学教育模式。在这里,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而是为了服务于工业化的社会生产。于是,在这里,知识不再是一种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而是转变为一种可以出售的商品,实现了知识的资本化转向。可以说,美国大学模式的兴起是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了使知识全面服务于资本化的工业生产,大学必然会强化客观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训练。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大学教育模式正在兴起,它是对上述两种模式的扬弃,它通过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来实现人类原创知识的增长,从而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即具有高素质的信息素养、优良的团队协作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首先,是信息素养教育。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整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信息,无数的网站、微博、博客等等林林种种,将人分割在不同的信息空间里,很容易导致"老死不相往来"的分裂格局。身处在不同空间里的人往往只会选择自己偏爱的信息,这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因此,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要想使学生快速地甄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理念最先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它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3]在信息社会中,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合作精神。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已经打破了传统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个人生产模式,转变为共同体之间的协同生产。"在信息化时代之前,人类知识生产主要是通过个体操作或狭隘的群体操作的途径来实现的。信息技术的缺乏和信息渠道的不通畅使人类认知处于分散的状态。主体认识结构呈现着离散性、盲从性等特征。而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生产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个体的操作,而是实现了人类知识生产的社会化、网络化,依靠先进信息网络分工协作、协同攻关。"[4]因此,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知识生产的新形式,就必须要具备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所以,在网络时代,教育的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创新能力。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建构一种完全智能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已经完全可能,它能够将再造性劳动与原创性劳动区别开来,将全部再造性劳动交由机器处理,而人则可以集中精力地从事原创性生产了。因此,在信息社会中,那种重复性劳动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知识生产归根到底必然是原创性知识的生产。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只能依靠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必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切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三、教育范式的融合:网络时代教育方式的转变纵观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存在两种典型的教育范式:第一种是科学主义范式。在这种观点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求真,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结果,教学活动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虽然这种范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强化外在灌输,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工具理性,忽视了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忽视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教育。也是在反思这种范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与此相对的人本主义范式。这一范式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人的主体性,塑造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这一范式打破了传统实用主义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生活体验之中。然而,必须看到,这一范式又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如果说科学主义范式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人的情感、非理性和生命意义;那么,这一范式又过分强调了非理性因素,忽视了理性的科学价值。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两种教育范式的缺陷已经充分暴露了出来。在未来社会中,知识生产的主导模式不再是个体,而是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协同生产。因此,作为人的智力的对象化产物,知识不仅是一种理性的心智结果,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求真过程,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分享生活体验和生命智慧的过程。在这里,教育真正回归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两种范式的扬弃,在真善美的融合中,分享人生的真谛。因此,在网络时代,教育方式必然会发生重大改变。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必须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启迪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学生的内在创造性。所谓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心态或带着欣赏的眼光来认知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它当作一项创造性活动,通过主体之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全面培育学生的主体地位、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系统强化创新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塑造,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确认自我、尊重他人,将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生命智慧的分享过程。 其次,从教学形式来看,传统教学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教师进行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由此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级。然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网络课堂和知识共享时代的到来,每个学生完全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地接受世界一流教师和专家的教育,这就有效地缓解了由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所引起的教育公正问题,也有效地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使教育变成一种在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地点,随时可以进行的横向沟通过程。于是,教学活动就由传统自上而下的等级权威"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制",变成一种横向的团体体验。 再次,从教学模式来看,必须要打破传统以专业教育为轴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教育。科学史已向我们清楚地表明,大部分的重大理论突破和科学发现都来源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种跨学科研究不仅是当前知识创新的关键,而且也是未来知识创新的核心杠杆。因此,在未来大学教育中,必须要打破专业教育的模式,强化以问题为主导的跨学科教育,设置跨学科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21. [2]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1-04-25. [3]桑新民. 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J]. 人民教育, 2001,(1):10-11. [4]姚俭建. 信息网络时代与人的认识模式演进[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0,(5):73-78.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New Mode of Education in Network Era ZHAO Chun-lei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The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has changed from individual production based on single discipline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and the government, which leads to great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 and system. In light of new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a new appropriate mode of education for network era.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quality, cooperativ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as the aim of talent training.Only in this way, could we realize the complet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give an institutienal base of individual progress. 【Key words】network era; education paradig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quality; cooperative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