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幸运的母亲 之所以说我是一个幸运的母亲,是因为伴随着儿子的健康成长,我也在渐渐地,由一个纯感性的女性成长为一位理性的母亲! (一)预备妈妈 人类的繁衍生息一直象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深深地吸引着我,所以,既然我已经勇敢地迈向了女人的第一步,我就会更加勇敢地为完善自己这个女人的重要角色而竭尽所能地去担当起作一个母亲的责任。按照共和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我早已跨入了晚婚晚育的年龄范畴,因此结婚之后,生育指标自然而然就划到了我的名下。 婚假结束以后,我又开始象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可是突然连续地有那么几天,总让我有一种晕车的感觉。同事阿姨提醒我去看看医生。医生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后说:哪有这么快就会有孕娠反应的?不过,还是安抚性地叫我去做了个化验。结果出来以后,医生也感到惊奇:"还真没见过刚过三十天就能验出阳性的"。时下的人们热衷于用超声波检查孕妇腹中胎儿的发育情况,我不能断定这是科技进步了,还是医生技术退化了。不过,我一直是这么顽固地认定超声波会对胎儿产生负面影响的,所以,直到生产,我都没有做过一次那样的检查。幸好我的孕期保健医生都能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检查——尽管徒手检查不能象仪器检查那样更直观地了解胎儿情况,而且我也因手检的不甚准确临了生产的时候吃了一些苦头,但我还是不为自己的固执而后悔。 我每天上下班骑着自行车往返所必经的致江路,当时还是一条大沆连小沆、多年失修、几乎没有人行道的柏油路。那时第一中学还在老校址,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才把一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也设在离一中校门没几步远的致江路尽头。那时的菜市场也没有象今天这样管理,就直接摆在大街上——倒是让整条街显得特别的繁荣。不过,每当汽车经过的时候,行人们就会很容易地遭遇到"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浆满身"的体验。直到怀孕七个月后,在一次检查时的交谈中,医生才得知这一情况,所以立即就警告我不能再骑车了。我才改为乘一路车,但在这样的路上乘车对孕妇而言也不是一件很安全的事,所以,后来我干脆就改成了走路上下班。 因为我婴儿时期曾患过软骨病,尽管当时很快就治愈了,而且成年后的我也从来没有过什么不适的感觉,但结婚后的我仍然担心会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所以,孕期食谱中我最经常食用的就是猪排骨和猪骨头汤了。而我先前最喜欢吃的豆腐和青椒,却是想都不能想——想到就会反胃,就更别说吃了——奇怪的是生完小孩后这种现象又无影无踪了。以前看到那些孕妇一天吃数顿晚上还要宵夜,而怀孕的我一日仍然是三餐却一点不感觉饿。怀孕后期的时候,听老人们讲用砂锅炖猪肚、青稞加糯米,孕妇吃了会消胎毒,这样出生后的婴儿就不会生湿疹了。于是,老公去买来砂锅、猪肚、青稞和糯米,但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把糯米灌进猪肚后还应该用线扎紧——以防糯米粘锅。当然炖汤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仅粘锅的糯米焦了,就是青稞也焦得没法吃,汤就更没得喝了。只是猪肚太贵了,实在舍不得丢掉,才勉为其难地把那个满是焦糊味的猪肚消灭了——当然也就不会起到任何的消毒作用,出生后的儿子生湿疹也就在所难免了。 也许是受了那种交叉遗传学说和某种心理学说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一愿望?也许是感觉自己太过理性才自以为更适合做一个男孩的母亲?也许还有其它自己也无法猜测的更加离谱的原因,总之,我越来越相信自己将生一个儿子!有意思的是竟还有人支持我这一怪异的想法,我同学的母亲——一个仅凭观察孕妇的腹部形状就能十有八九地判断出该孕妇是生儿还是育女的老人。她告诉我,我会生个儿子,也可能会早产。她到是说对了一半,只是我是晚产。听人们说,孕妇要多走动,生产的时候才会顺利。所以我,除了每天的上下班,晚饭后还要在老公的陪伴下围着我们住的地方转上一大圈,经常是走着走着,腰就痛得直不起身——也许我那个伯母就是因此而推断出我要早产的吧,总要站着休息好一阵才能把剩下的路程完成。尽管走得如此的辛苦,我仍然没能象预期的那样顺利地生产。 (二)儿子出生 因为预产期就在春节的前几天,所以家里的团年饭也提前了许多天。谁知到了预产的那一天,儿子却不愿意落地——就象当年的我一样!好不容易挨到了除夕的那一天,儿子还是不肯出来。为了母子安全,助产医生只好采用人工的方法强行把他给请了出来。直到我躺在了产床上,医生仍然说我肚里的孩子不会超过3000克,呵!没想到竟然还是一个身长50公分、体重3500克的标准婴儿——这是医院当时给的评语! 除夕之夜的医院停止了手术室和病房里的暖气供应,害得在冰冰凉的手术台上挨了一刀后回到病房的我,身上盖了三床厚厚的被子,也还是不停地打了几个小时的冷颤。也许是因为受了这么强烈的一冻,让我失去了母乳喂养的能力,所以,出生才几天的儿子就不得不依靠人工喂养。也许是因为过早的人工喂养,尽管儿子出生时是标准体重,却一直没有象别的婴儿那样辉煌过,两岁以前基本上是平均每个月长重1000克,长长2公分。 儿子刚满三十四天,老公就随部队进西藏戒严去了——回来的时候儿子已满四个月了。产后的我身体不是很好,加上儿子的人工喂养,我一个人实在难以应对。无奈之下,只好对满月不久的儿子停止了夜间喂养——事后被我身边的朋友们一致说成是只有象我这样狠心的母亲才做得出来的军事化管理。的确,哪有那么小的小孩夜间就不吃东西的?刚开始,我用糖开水换下了儿子夜里要喝的牛奶,没过几天,我又用白开水换下了糖水,再过几天,我就完全停止了对儿子的夜间喂养。儿子要哭,怎么办?我只好抱着他围着床边不停地走动,不停地走动,直到他哭累了,累得睡着了,我才又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回到床上去。就这样过了不到半个月,儿子在夜里就再也没有吵过要吃的了。 老公在去戒严前的一天,抱着刚满月的儿子在院子里转着圈漫步,边走边对儿子说:"爸爸要去西藏戒严了,要有一段时间不在家。你呢,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啊?"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叮嘱着。我知道老公很是放心不下我们母子俩,不过,军人的天职,又使他不得不离开我们一段时间。无奈的他只好叮嘱于襁褓之中的儿子。此时他手中的儿子,正皱着眉头、一眨不眨地盯着他,好象真的在听他讲话似的!可是,儿子还那么小,能听懂什么呢? 儿子的表现,似乎又让我不得不信儿子当时是的的确确在听他爸爸讲话!儿子与我的默默配合,令我常回想起小时候观看《狐狸的故事》时的情景:看到狐狸爸妈用尽各种手段迫使尚且年幼的小狐狸们离开快乐温馨的家园,而小狐狸们眼中却露出强烈的对父母兄弟姐妹家园的难舍之情,那时的我们曾对狐狸爸妈的行为产生过多么大的愤怒啊!而此时此刻,我似乎理解了隐藏在狐狸爸妈狠心背后的无奈了——因为生存的残酷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尽可能早地让子女们去独自适应生存的环境! 好在,儿子的健康似乎并没有受到夜间禁食的影响,相反的,由于夜晚的充足睡眠,使得儿子在白天愈发得精神。而且相比之下,儿子也似乎比其他同龄的小孩更早地产生了白天与夜晚的意识。 没想到我当初的那个无奈之举带来这么一个意外的收获,这多少弥补了一些我心里对儿子的愧疚。 虽然,我对自己成为人之母亲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真正的为人之母以后,我才发现,自己似乎太缺乏为人之母的基本技能了。唯一具备的,只有那颗随着儿子的诞生而被激发出来的母爱之心! 直到儿子已成年的今天,我才充分地肯定到这一点——生活,其实并不需要母亲具有多大的能耐,仅仅需要的是:母亲有一颗母爱之心。这就足够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一颗"母爱之心"作坚强的后盾,所以我才从一开始,即使是在意识到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也没有过片刻的惊惶失措。而是奇怪地,似乎又是自然而然地开始回忆起我那自以为早已忘却了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以往。回忆,带给了我对过往一切的新感受,新认识。我在对自我成长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中,开始了我作为母亲的成长。 儿子与我的第一次配合,使我相信,对孩子的培养,是可以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的——即使那个时候他可能还小得只能用哭声而不能用表情,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年少时期的我时常从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们那里听到的这么一句话:"三岁看到老"开始经常地出现在我的脑际,……,现在我似乎可以这样去理解那句话的含义:小孩在三岁前养成的性格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把握住对三岁前的儿子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 (三)小小心愿 无论我在怎样的一种心境之下回忆起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都不能不再次温暖地沉浸于少儿时光的快乐之中。 虽然在那个年代,我们没能得到物质上的享受,但,即使比起今天的少年儿童来,我觉得,我们也并不缺少欢乐。 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父母都忙于抓革命捉生产而无暇顾及我们;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正处于社会主义最最初级的阶段——至少是国营单位的职工不用担心他们子女今后的就业问题而缺少一种要加强对儿女培养的紧迫感;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整个社会都没有多少竞争的压力而使得学校的教育也是那样的按部就班;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虽然贫瘠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们仍然起着很强的约束力而使得家长们从不担心子女的安危;……,也许,就是因为存在着那么多的也许,我们才得以在课外的时间里跳绳,跳房,踢毽子,撞油,越拱,滚铁环,捉迷藏,尽情地娱乐,才得以在假期里下河捉鱼虾,养蚕养兔喂金鱼,满山遍野寻食野果野草根,田间地头偷红苕掰玉米,田埂塘边割猪草撬野菜,山树竹林捡蘑菇捉笋虫,公路上追逐汽车爬拖拉机,疯狂地玩耍。虽然没有钱买玩具,但我们可以用纸片叠成不同形状的玩具并把它们玩到及至,也可以自制木头汽车、木头手枪和陀螺,还可以用工厂里的废角料——圆片片玩出各种花样来。甚至,遇上天降大雨,洼地无法排泄的积水,我们也能想方设法在其中划船游玩。总之,小伙伴集聚在一起,没有玩不出来的名堂。虽然,也玩出过一些状况,但,终究是有惊无险。伴随着欢笑,我们渐渐长大,伴随着快乐,我们渐渐从莽撞走向稳重,从稚嫩走向成熟。 我有不少的同学和同辈,直到今天,仍然在埋怨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个年代没有带给我们什么。我不明白,还需要带给我们什么呢?快乐,不就是那个年代给我们最美好的赠予吗? 因为快乐,我们心里没有忧郁; 因为快乐,我们生活充满阳光; 因为快乐,我们向往美好未来; 因为快乐,我们才能承载风浪; 因为快乐,我们终会实现梦想! 还有什么,比快乐,更为我们的生活所需要呢? 因为我是伴随着快乐而长大成人的,所以,我也要尽可能地让我的儿子同样在快乐的感受中,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的自食其力的人! (四)初为父母 我一直这样以为:孩子的坏习惯,是家长养成的!而且很多时候是由于家长的不忍心造就的。比如,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时的举动。一是孩子已经离开餐桌了,还追着跑着喂孩子吃饭,时间一长自然会让孩子养成吃饭不固定、不守时的坏习惯;二是餐桌上特别地在意孩子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喜欢吃的就顿顿给孩子做,不喜欢吃的就少做甚至不做。长此以往,既让孩子养成偏食挑食的毛病,又容易导致并强化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孩子生病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养成坏习惯的时候,即使是那些平日里还比较注重规范化引导孩子的家长,往往这个时候也会心慈手软无原则地敞开绿灯,甚而百般迁就。结果是,孩子的生理上的病症痊愈了,却在心理上留下了阴霾。 再有就是不少的家长,在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方面,太随心所欲。因而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孩子做了相同性质的两件事,甚至就是同样的一个举动重复做了两次,但在家长的不同心情之下,就有可能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家长的这种对事物评判的不确定性,极容易导致孩子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混淆,从而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初为人之父母,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一定不要以为孩子太小,就什么都不会懂,家长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没有章法,甚至于为所欲为!要知道:孩子虽然什么都不懂,但孩子可以感受,可以记忆,甚至还可以照样学样。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诚实。尽管存在着"善意的谎言",但父母一定不可在子女面前做秀——父母在子女面前做秀,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子女,还有父母自己。父母一定要以自己的真实去面对子女。其二是,希望子女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或至少应该共同往那个方面去努力,切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三是,实事求是,既不要对孩子随便承诺,更不可对孩子轻易食言!其四是,要培养自己对孩子的耐心,对孩子的细心,对孩子的信心,学会观察、分析、理解和尊重孩子! (五)说话艺术 很多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很特殊的阶段,我姑且称它为幼稚期。那就是,在孩子初学说话的时候,大人们不是用常规的语言去教孩子,而是自创一套所谓的宝宝语言灌输给孩子——我称之为漏习。因为日后,孩子在学校,即便是幼儿园都不会用这样的语言说话。如果要进行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但凡说过宝宝语言的孩子,尤其是已经习惯于宝宝语言的孩子,至少在语言的交流方面明显得要滞后于那些从未讲过宝宝语言的孩子,宝宝语言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所以,宝宝语言除了日后可能给孩子带来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之外,真是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我们在对儿子讲话的时候,从不使用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好处就是:只要他能听懂我们所讲的,自然也能明白其他人所说的,从而避免了他产生语言交流上的困惑。对于儿子每天能看到和接触到的人和物,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我并不在乎他是否能听懂,我只需要不断地加深他的印象,因为我相信,儿子是在作记忆的!至于儿子究竟是哪一天开始讲话的,我却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儿子开始讲话时,吐字还比较清楚,除了把公公(外公)叫做"东东"外。对于这一点,我也没有特别去校正,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也许是听得多了,儿子自己就把发音校正了过来。 儿子能讲话以后,我就开始越来越多地让他用语言而不是靠表情或是使性子来表达他自己的需求——让他明显地感觉出用语言能够更快地得到满足,这样便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虽然儿子用两种办法最后都能得到所求,但靠后者需要的时间要比前者长久得多。这样一来,儿子自然会比较出哪种方法更好,也就更自觉地也更经常地使用起那种较好的方法来。 我以为,孩子的语言表达的能力通常是与孩子练习说话的频率和大人对孩子说话的鼓励与肯定度成正比的,而与孩子的年龄没有太大关系。孩子说话,即使是在他已经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之后,都难免会出现吐字不清,结巴,说一半流一半,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等等现象。因此,在孩子能够说话以后,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该以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说话时的表现,也更耐心细致地去观察去分析去稳定孩子的情绪,从而正确地引导孩子去组织适当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忘记"人之初,性本善"!家长一定要切忌缺乏耐心,强行校正,态度粗暴,主观断定等有损孩子心灵,歪曲孩子意愿的言行。以孩子的结巴和说谎为例。我以为,孩子本是不会结巴,也不会说谎的。孩子之所以后来会结巴或是说谎,多是因为家长的缘故。这当然不是家长的本意,但往往因为家长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却导致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后果。而家长的缺乏耐心与主观武断正是这种恶果的诱因。 就象对儿子最初把"公公"说成"东东"我没有去做强行的纠正一样,对于儿子为了急于要告诉我什么事情而出现的说话结巴,我也不会去强行校正,更不会简单粗暴地对待他,而是面带微笑地请他说慢一点,再说慢一点——因为说快了妈妈会明白不过来的。这种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任何负担的做法,很快就在孩子身上见到效果。经过多次这样的循循善导之后,儿子说话出现结巴的现象明显减少,很快的就不再结巴了。 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邻居,他本来说话是不结巴的,只因他哥说话有些结巴,他就去学他哥,谁知,时间一长,他说话也开始出现了结巴。虽然他最终改掉了结巴的毛病,但在父母无数次的责骂声中,他却用了比学结巴更长久的时间。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当孩子不经意地出现说话结巴时,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冷静而不是对孩子的结巴大惊小怪,更不要这样询问孩子:"你怎么说话结巴啦?"或是说:"打住,结结巴巴的象什么样子?想好了再说。"因为孩子本不知道什么是结巴,怎么能够回答家长如此的询问呢?再者,当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很局限的时候,家长却要他想好了再说,这无疑地会起到一个阻止孩子说话的消极作用。孩子不知道怎样去想才能让家长满意,如果多次遭受到这样的打击,也许就会渐渐变得少说话,甚至于不说话了。因此,面对孩子的结巴时,家长的过分担忧和粗暴训斥,都会给孩子心理上增加更大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去校正自己的发音,时间一长,也许这个一时的不足就可能转变成为永远的症疾而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就象我们刚刚学会骑车天天都想骑着自行车出去转几圈一样,孩子开始说话以后,就会渐渐变得特别地喜欢与别人作语言上的交流。到了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理解和耐心。在我看来,当孩子还很年幼的时候,语言,应该是开发孩子大脑最便捷的工具——孩子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拓展。儿子开始练习说话以后,尤其是他上了幼儿园之后,好象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这时候,我就成了儿子的忠实听众和参与者。在读工厂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作息时间相同,所以每天儿子就坐在我的自行车后面随同我离家回家,一路上就是儿子与我交流的时候。儿子会把当天在幼儿园里面的见闻和自己做了的事情讲给我听,也会就街上的所见或自己想到的事情向我提问。对于儿子的提问,回答得出的,我会尽可能地组织他所能接受的语言向他解释;回答不出的,我也会坦率地告诉他:"妈妈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思考过,所以暂时不能回答你"或是:"妈妈对这个问题也不太懂,所以回答不上来"。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给儿子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妈妈之所以能回答他许多问题,是因为妈妈比他有知识有文化有阅历;而妈妈又不能完全回答出他的问题,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了解和学习,而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引伸下来就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我一直以为对孩子最好的了解,就是从孩子本身去了解孩子!所以,我更习惯于通过聆听儿子的叙述,观察儿子的活动去了解儿子,通过比对自己儿少时的经历而产生的感悟去理解儿子。所以,与儿子聊天自然而然就成了我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对于儿子的叙述,我通常采取在耐心听完之后再与他交谈。如果我觉得在儿子的陈述中存在病句,我就会以提问的方式用正确的语句重复他所讲过的话以使他的偏差即刻得到纠正;如果他的看法或者是观点令我不以为然,我既不会嘲笑他的幼稚,也不会去评判他的认识或者观点的正确与否,而只是把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我以为,比起那种直截了当地强加于人的做法来,让他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比较自己的感悟去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也许对他更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我发现儿子的陈述中有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不会去提醒他,更不会主观地去训斥他在说谎。我以为,在整个幼少时期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还非常的有限,很多时候,孩子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不会象成人那样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说话为了告之而叙述。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过分地在意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偏差,不但不利于孩子去遗忘,反而会加强孩子对这种偏差的认识,甚至还会诱导出更为极端的行为。 因为家长的过分重视,让孩子知道家长不高兴自己这么讲,那么经过几次这样的遭遇之后,再下一次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试探性地去观察家长对自己所说的话的反映,而只挑家长喜欢听的讲。这样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养成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投其所好"。再后来,孩子为了永远在家长那里得到"投其所好"的效果,说谎,自然也就难以避免了。所以,为了避免在儿子身上出现这种消极的现象,当儿子在对同一件事情上的表述出现不一致的时候,我从来都不会去追究他为什么上一次与这一次叙述的不一样,而只是就事论事。而且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儿子通常不会只说一遍。往往是在说其它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因为某种我至今仍无法解释的原因而旧事重提。我也就在儿子多次的不尽相同的重述中渐渐了解到他最初所陈述事件的真象,而儿子也因为我的信任而避免了那种令很多家长深感头痛的行为偏差。 也许正是因为我的这种听之任之的态度,才使得儿子能够毫不设防,能够开诚布公,能够轻松愉快地与我交谈——这也是,在伴随儿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最让我引为自豪和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