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一 人口大省如何破解人才困境 近年来,山东这一人口大省所遭遇的人才流失窘境和人才焦虑,频频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最近一篇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甚广的文章,以一名留学海外14年的医学博士回家乡山东多地求职遇阻最终黯然离开的经历,再次戳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相比于东部其他省份,山东人才流失的话题为何被频频提及?屡屡见诸网络的有关这一人口大省的"人才焦虑论"何时不再有? @抹茶之喜 地方引才新政的制定出台要注重因地制宜,各区市县需要考虑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规划等。同时,要给年轻人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能吸引年轻人并安放他们各种"不靠谱"梦想的城市,才拥有真正的未来。显然,国内一些城市的主政者已对此形成共识。于是,我们看到深圳、西安、武汉等地纷纷出台安居落户、促进就业、支持创业等多项新政,其中不乏全国首创之举。 @雪儿 目前山东在人才引用、选评等方面尚存的制度缺陷更让人遗憾。一位山东省人大代表将此总结为"重评轻用、重引进轻培育、人才选评聘制度僵化、重引进轻使用"。不仅如此,真正的人才被引来之后,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价值潜能发挥不出来的真实案例并不鲜见。一位计算机博士被山东某企业作为人才引进后,主要工作竟是装系统和维修电脑,没过多久,这位博士就选择了离开。 @Jessica 不少人对山东有"刻板印象"。比如讲关系、拼酒量、官本位思想严重等等。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蔓延至政府部门,很大程度上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掣肘。更深层次的,还有一些客观因素。譬如从地理位置看,山东处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中心之间,两个中心对山东人才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从城市规划布局看,作为人口大省却没有一线核心城市,由此缺乏聚集高端人才的竞争力。 @花涧寻宇 应重视"人才经"向基层的引导。制定的人才政策再好,抵不过基层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简单僵化的拒绝。说到底,人才政策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是否真正重视,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彻底破除"人才焦虑论",比口号、文件更重要的是行动,比行动更重要的是人心,是认同感、信任感的真正回归。 翻转君 实际上,很多人没有本科、博士文凭,但不一定不是人才,同样,有些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未必就是人才。目前许多人才招募的方式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到底是浮夸,还是一些地方工作不实,还是造势,让人总是有很多疑虑。因此,无论是人口大省的焦虑,还是各地为吸引人才采取各种新政策,结果还是需要反思的。话题二 马云卸任,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创始人驱动" 9月10日晚上,在杭州的奥体中心里,马云告别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职位。马云自称:为这一天准备了十年,"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他热泪盈眶,完成了一段江湖传奇。相对于欧美国家商业机构动辄长达二三百年的历史,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过41年时间,中国民营企业其实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全生命周期":民营企业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完成代际传承?如何保障价值观的延续?这些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大课题。 @吱吱哒哒 相对以75岁的高龄仍担任联想董事长的柳传志,以及74岁的任正非,73岁的宗庆后,72岁的曹德旺,马云实在太年轻了。但是,他在一年前就宣布将主动卸任董事局主席,这不仅是他性情使然,也是企业主动选择探索传承路径。事实上,目前中国民营企业仍然主要是"创始人驱动",明晰的代际传承的模式并不成熟。 @Candy 就像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教授所说:过去将近四十年,中国主流企业都是国有企业(A类公司)和家庭企业(C类公司),比较少有像IBM、通用电器、西门子这种公司,不受任何家族控制,也不是国有企业的B类企业,"家族企业再优秀,优秀不过儿子和女儿,天花板是一目了然的。中国必须出一批比较开放、透明的B类企业,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小白 改革开放已是41周年,中国的企业也开始逐渐进入代际更迭期。曾国藩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中国民营企业需要探索出一套成熟的人才梯队和接班人体系,并且用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保障可持续发展,这可能是马云在这个节点宣布升级企业新价值观——"新六脉神剑"的原因:"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一帆风顺 企业生存本不易,而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要能走通"全生命周期"则更不容易,何況马云的目标是做"活102年的好公司"。如今,马云华丽卸任,互联网继续生机勃勃,江湖不会寂寞。感谢时代和互联网给了企业家更多机会,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也希望中国企业能做"时间的朋友":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基业长青。 翻转君 市场是最无情的,江湖英雄各自沉浮,再大的企业也必须主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如果企业只靠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去持续动力,那么终有一天会油尽灯枯,只有搭建人才梯队,建立可以传承的企业文化,才可葆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