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读思考快与慢提升思考力


  2020-01-22
  文/文昌
  1.前言
  向来喜欢以直觉行事,起心动念之后,条件差不多就开始行动,稀罕青春年少不顾一切的激情,哪怕伤痕累累,也会假装很享受的样子。购物也从来不愿意货比三家选择最优解,凭着感觉行事,知道这样不对,又懒得对比分析,索性不愿意购物。甚至影响到人生轨迹的重大决策,也会采取律师式思维,按照第一反应的结论,然后四处搜罗证据,以坐实最初的想法。
  跌跌撞撞的走到现在,看起来也还不错,但也没好到哪去,不停的反省和复盘中,才意识到如果每一步的选择遵循的原则不是内心最原始的想法,稍微理性的分析下,听听不同的声音,全面一些,更客观一点,我是不是会走得更好?
  之所以有如此反思,大概是有时间复盘总结,此外还与最近读的书有关系,从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思维理解世界》,再到今天要分享的《思考,快与慢》,都在我最需要指导的时候,击中了我思维的盲区,如此也不妨将所得分享给大家。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第一位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是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实验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先驱者,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这就是行为经济学。
  一直以来,传统的经济学把人假设为绝对理性的决策主体,认为人会理所当然的做出理性决策,并且在这基础上推导出一系列理论和论断。但是卡尼曼的研究说明,这种假设是有缺陷的,人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2.定义
  本书讨论的前提是假设大脑中有两套系统: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换句话说,系统1是也可以说是感性系统,系统2算是理性系统。
  通俗的讲,感性系统是千万年来人类进化的结果,它已经编码在你骨子里,甚至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你看到蛇、蟑螂会本能的害怕,当你公开演讲时,面对陌生的群体,你肾上腺素会大量的分泌,双脚会发抖,心跳加快,因为原始人面对野兽也是同样的反应。人们对于美女总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那代表基因优秀,不需要额外测序,你会本能的判断。
  理性系统呢?就比较费劲了,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写一篇严谨的论文,技术方案对标分析,哪怕是兴高采烈的到超市购物,货比三家,查看物品的价格,质量,保质期,而不是简单的依靠喜欢或者心情,那也算启动了系统2,系统2需要集中注意力分析,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资源。
  3.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和机制
  系统1的特点,它是自动反应的,是我们生活经验所总结的一种下意识反应。系统1它能够察觉到简单的关系,但是无法处理多个独立的主题。当遭遇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时候,系统1就会把问题移交给系统2。
  这里就谈到了系统1和系统2的运行机制,其实是一种大脑资源的能量管理系统。在能量管理系统里,大脑的基本倾向是节约资源和能量,因此总是会先调用能级比较低的系统进行。换句话说,就是追求效率最高,能简单处理的事情,绝不会弄复杂了,很多决定如果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是需要经过调研分析,对比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了,有时为了偷懒,会以简单的直觉做判断依据,也就不愿过多的思考。
  直觉、激情其实来自系统1,由于感性系统无法量化或者掌控力度的大小,所以在自己纯粹喜欢一个人,不顾一切的追寻激情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小心就会陷入用力过猛的状态,这不符合前面提到的付出能量最小化的规律。
  有一句话,太用力的人跑不远,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为什么会太用力会跑不远?因为太用力很容易导致自我损伤,太用力的过程,需要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它是非常辛苦的,需要调用大量的心理资源,当超出某种临界值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下降。那么这种太用力的方式在本质上会变成自我的一种损耗。从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抑制不是长久之计,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状态。
  4.系统1会存在哪些误区?
  为了图省事,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按照系统1的原则来做选择,系统1的自运行系统是经过千万年来人类进化累积的成果,但是近百年的社会进化所爆发的信息量,可比人类历史的前半段都要多,面对现代复杂的信息社会,系统1也会存在很多思维误区,导致人会犯很多错误,而不自知。
  卡尼曼对直觉导致的偏见和失误,进行了非常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书里也列举了大量现象,比较典型的是三种偏好: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四种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禀赋效应。
  第一种,是典型性偏好,就是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了典型背后的概率。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盲人摸象,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对于人的判断总会陷入这样的误区,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相处,我们总会以简单的观察和小事来评判一个人,效率确实提高了,但总会错过一些人或者事。
  第二种,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人对战争的死亡人数总额并不敏感,但对于一个偷渡小男孩淹死在大海中的故事会深表同情,马航事件之后,我不敢做飞机,那个案例过于吓人。网上爆出武汉疫情严重,有很多感染病例,那就不要回武汉过年了,当然不去更安全,去了真的有那么危险吗?武汉总共有1108万人,是不是都要逃离武汉呢?
  每个人成长轨迹和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我们真的没办法因为身边有人做生意成功了,所以自己也要如法炮制,也不能完全听信某个人的意见,而忽略了整体的规律,我们很容易被系统1更容易感觉和理解的事情所打动,但理性却能给你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答案。
  第三,因果性偏好。系统1有个特点,喜欢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它的解释是合理的吗?不一定,这在两种情况下特别容易导致偏见。人天生都有好奇心理,对于发生的事件总会先入为主找到某个原因来结束思考,看到富家女开豪车,就会恶意揣测他可能是小三,说不准别人是个年轻的企业家。主观臆断的内在原因是因为思维懒惰,脑回路带宽太窄,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也不愿往前探索分析。
  说完三种偏好,我们再谈谈四种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你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基本就是先入为主,有人说,一见钟情不过就是见色起心,逻辑基本也是光环效应,典型性偏好是以偏概全,从某点判断整体,而光环效应却是以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判断一个人,由于人性确实有这个弱点,所以第一印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锚定效应,指的是你评估某一个未知事物之前,先会估计一个参考答案,这叫锚定值,然后再来调整。在脑海里没有任何头绪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被第一个提出的建议所影响,然后围绕这个建议的基线进行判断,由此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心理,在对方没有注意或者不方便给出答案的时候,你可以利用锚定效应来进行试探。
  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比如说,在描述某个手术术后病人生存情况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说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手术3个月后会有10%的病人死亡。这两种描述只是说法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但是,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
  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比较起来,你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在损失时遭受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收获的快乐感。用一句话来解释,你捡到100块钱获得的快乐,不能抵消丢失100块钱带来的痛苦。
  5.建议
  以上基本介绍了书中提到了人本身的思维误区,三个偏好、四种效应,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积极应对这些误区了,按照经验给出个人的建议:
  1.对自己直觉保持警醒,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轻易做出重大决定,或者在与人谈话过程中,总是轻易的下结论,不得不承认,人的大部分直觉都是比较准的,但是在与人沟通,或者希望别人接纳自己的意见时,他们更愿意看到选择背后的逻辑和思路,而不是你个人认为的正确。
  2.多采用科学家思维。人的系统1背后是千万年进化的结果,他的驱动力是非常强大的,有时我们自认为的理性背后都有系统1在支撑,自己已经先入为主了都不知道,科学家思维是经过一方研究和探索之后,才得出的结论,相对是开放的。相比之下是律师思维,在直觉做出决定之后,然后四处搜罗证据坐实自己的想法,对很多显而易见的客观内容都视而不见,这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3.货比三家,喜欢任性当然是条件允许,如果说要追求理性和准确的话,货比三家是经过对比研究后的成果,对于事情本身而言,那会错过很多更好的选择。
  4.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将很多复杂的内容,通过刻意练习调整,然后变成个人的一种条件反射,那样做起来会毫无费力,也就是将系统2的内容转移到系统1,以降低做事的决策成本,不断的优化提升。
  6.总结
  《思考,快与慢》研读下来,对个人的思维方式还是造成很大的冲击,以往的思维模式还是存在很多缺陷和偏见,依靠直觉行事,决策速度会提高,但是客观性和准确度会大打折扣。
  当然,这是从纯粹从做事决策的角度来分析,应该多采用系统2做理性选择。但对于生活,那就看个人对于思维成本的考虑,理性分析寻求最优解可能会丧失做人的温度,整体决策速度会慢下来,同时也会受到现实的局限。也没有对错,好坏,只是通过阅读和分享,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在重大决策时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思考。
  文昌2020.1.21于北京
  左岸记:直觉会误事,直觉也能成事,我们要学会分辨什么时候用直觉什么时候用理性,大抵的,"本能"的事情跟着感觉走,复杂的事情理性思考。在处理自身不了解的问题时,人们倾向于找到一个简单或熟悉的问题,并用该问题的答案替代真正的答案,甚至把只有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人来下结论,来这是要避免的思维惰性。
网站目录投稿:幻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