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卖家聊到如何才能做好亚马逊,大家几乎都能够张口就来"七分选品,三分运营"加在一起就是十分了啊。是的,确实如此,要想做好亚马逊,首先要靠选品,产品确定下来,就要投入心力去做运营了。 可是,选品怎么选?难道真的像调侃的那样,"选品叫摸奖,十摸九不中"吗? 靠毫无根据的瞎摸自然是不行的,相信大部分的卖家在调侃之后也还会各循章法去进行,但另一种选品的思路也未必就有效,那就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数据选品法",利用第三方工具提供的结果,然后,根据销量情况,自上而下进行选择,这种看似可以抓住当下最热销产品的方法,却往往会让卖家掉进运营的窘境。 很多新卖家刚开始运营亚马逊,听说了第三方工具,如获至宝,注册,付费,然后开始利用工具所提供的数据展开了自己的选品之路,你所使用的工具为你提供的数据瞬间让你觉得眼前一亮,清晰的销量、售价、利润、评价等等的统计,优劣状况一目了然,于是你欣然的选择了那些最好的爆款,订货,发货等等全流程走下来,产品FBA上架入仓了,你却发现一是市场的售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你评估时的模样,价格腰斩了,利润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销量似乎也不再有选品时评估的那么多。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产品在选品前后从凤凰变回到乌鸡呢? 作为卖家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一点是,亚马逊平台处于商业机密的考虑,其系统一直是一个半封闭的系统,很多数据并不对外公布的,很多第三方提供的所谓的数据要么是评估和推测得来,要么就是瞎猜,反正你也无从考证;再就是,当你在参考某一个数据的时候,第三方工具也把该类数据呈现给了其他的卖家,大家拿着同样的数据,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于是,在你忙碌着订货备货的时候,其他很多卖家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如此一番下来,大家的货都入仓了,卖家一下子增多了,竞争激烈,每个卖家分得的蛋糕自然就少了。 正是因为上述的因素,导致了很多卖家选品前的预期和选品后的实际状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选出来的每款产品都变成了滞销的库存,长期压在那里,让你越来越没有了运营的信心。 和单纯的数据选品相比,反倒是另外一类卖家,他们也会参考数据所反馈的信息,但仅仅是参考而已,他们把自己的立足点定位于自己的细分类目,他们专业度高(或者开始时专业度不高,但他们敢于也乐于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产品的专业认知),基于数据参考和自己对产品的专业程度,他们能够更精准的把握到行业趋势和产品动向,他们在参考数据的基础上,自己能够深入了解同行的每个卖家,详细剖析每个卖家的一举一动,新款上市他们知晓,老款清仓他们也能够精准的看到,然后,基于这些信息,他们分析总结,做出自己的判断,凭借着对第一手信息的精准把握,他们选品总能选得准,出招自然也会比别人更快更狠。 这类卖家往往坚守在自己的一个类目里,无论其他卖家怎么喧嚣,他们都沉静的坚守着,他们不夸张不炫耀,却默默的把钱赚了,遇到那些在"数据选品"中伤痕累累的卖家时,他们微微一笑,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对手们会越来越少。 作者:赢商荟~老魏,从事外贸13年,专注干货分享,交流请加微信:18816782590(备注:卖家网)(本文原创作者:赢商荟老魏,转载请保留)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 get更多电商资讯干货、趣闻轶事,速度关注卖家网公众号吧!(ID:maijiadada) 本文"选品中要避免掉入"数据驱动"陷阱"为卖家资讯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42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