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情景问题
  情景一:
  妞妞在游乐场玩了很久,眼看到吃饭的点了。
  妈妈便问道:妞妞,走吧,回家吃饭了。
  妞妞头也不回地回答:不要,我还要玩。
  于是,妈妈又等了半天,可妞妞没有一点要走的意思。
  这时,妈妈有点不耐烦了,情绪一下子起来了,大声喊道:赶紧走了,再这样以后就不带你出来玩了。
  妞妞用更响的声音回应:妈妈坏。我就要玩,我不要吃饭。
  妈妈有点失控,大吼道:你到底走不走?不走,我可要走了!
  情景二:
  毛毛跟妈妈制定了做作业的规则:完成作业后才能玩IPAD。
  刚开始几天坚持的还不错,到了第四天,孩子开始管不住自己。作业才做了一半,毛毛就拿起IPAD玩。
  这一幕,正好被妈妈看到,她快步来到毛毛身前,抢走IPAD,急促的说到: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先做作业再玩,就好了没两天。咱们不是约定好了么?你怎么说不算数,不遵守约定啊?你要知道,读书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读,不好好读书你以后怎么赚钱养活自己。跟你说话呢?听见了没有……(此次省略一千字)。此时,毛毛小手撑着下巴,呆呆看着窗外。
  看着上述两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其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比如:
  家长带孩子逛商场,孩子会通过哭闹、打滚等方式来要求家长买一些完全不需要的东西。一旦家长对孩子的撒泼妥协了,换来的却是孩子下一次无理取闹。
  说好的到点刷牙洗脸睡觉,孩子却没有一点睡的意思,还要玩或缠着父母讲故事。一方要树*惯,一方要玩。僵持中,双方的情绪都引爆了,一场拉锯战不可避免,最后往往一家人都很晚睡觉。早上,没睡好的父母发现到了上学的时候,孩子还在呼呼大睡,喊不醒还有起床气,战争一触即发。
  在生活中,孩子往往不按照家长的要求做,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学校,不遵守游戏规则、老师提出的规则等,我行我素,甚至因排斥规则而发脾气。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家长抓狂之余,常常伴随着剧烈的情绪波动。而且这个时候,我们只关注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希望孩子听话,我们想让孩子安静下来,从而不断去控制孩子。
  其实,爸爸妈妈也都会发现,很多问题,尽管我们天天在说,天天在管,天天在盯着,却没有什么效果。同时,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的增长,他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孩子身上显现出来的这些行为问题反而越来越多。
  二、问题的"根"在哪儿
  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孩子没有那么强烈的规则意识。
  孩子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特别是幼儿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
  三、何谓规则意识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所谓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如何才能"去自我",如何才能"合群",需要的就是规则意识和规则能力。
  制定规则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怎么强调规则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当今社会,无论什么事都必须遵守规则,不论是显性的规定还是隐性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自己做事情的底线在哪里,并自己把控自己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这样才能在不受别人强制和惩罚中不断健康的成长和快乐的生活。有人说:遵守规则的生活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会使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深以为然!
  四、面对规则的困惑
  说到"规则",我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遵守老师和家长的一些要求。但我们同时,也更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心里所想的,发挥出他们独有的创造力。在孩子追求独特创造力的过程中,对于孩子自由的这个尺度,却让我们家长感到头疼。
  我们所谓的自由,一定是在规则内的自由。我们应该在孩子肆意挥洒想象和创造的时候,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更难的管控尺度,也让很多小朋友在小心谨慎地遵守规则和天马行空的创造之间难以平衡。这也拷问着家长和老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只能选择压抑孩子的天性,或是肆意地让孩子没有底线地放飞自我。
  五、为什么父母要有规则意识
  在这里,我们想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学好一门外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语言的学*离不开语言的环境。如果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可以练*,可以强化他学*内容的环境,也许他的语言学*起来会更加的轻松。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想要培养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那我们必须给他一个有规则意识的环境。而这也需要我们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要有规则意识。
  为什么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要有规则意识?请试想,如果父母没有规则意识会如何?
  首先,父母没有规则意识,孩子别指望能形成规则意识。孩子睁开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平时也是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主要是指父母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主要是指父母的情绪管理)都会孩子模仿、学*的对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一切孩子身上的问题,都能在其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做出榜样来,先要建立起规则意识。父母自己在孩子面前践踏社会规则和契约,却要求孩子怎么怎么样遵守规矩,这不是很可笑么?对己对孩子的标准不统一,孩子怎么可能有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觉,对父母的制订的规则要么阴奉阳,要么直接对父母享有的特权提出质疑。
  其次,父母没有规则意识,孩子的行为就没有界限。当孩子不断地挑战你的底线时,你就只能用情绪,或更大声音去控制你的孩子。而被控制的孩子会屈服或抵触父母,这也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无法形成规则意识和他的是非观,这也导致孩子的错误行为仍然持续发生。在这种没有界限、规则不清晰的环境当中,孩子不断地越界,却有不断地被限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是体会不到爱与自由的。
  第三,父母一方没有规则意识,或者父母对规则把握的尺度不一,孩子就会往"木桶"的短板倾斜,即孩子选择尺度松的一方所制定的规则。
  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在传递什么给孩子?我们的教育带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断的打击他?还是真正的去理解、去鼓励、去引导、去相信孩子真的可以做好?
  我认为:我们要做的是营造环境而非控制孩子,即要做温柔而坚定型的父母。所谓温柔不仅是字面上的语气、表情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理解来赢得孩子的合作;所谓坚定,不是寸土不让,而是守住底线,底线之外不能越界,底线之内可以灵活。
  六、培养规则意识的两大前提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都是无时无刻在这两个前提下进行。
  1、无条件的爱
  无论我们爱孩子还是批评孩子,都要不断地强调我们是爱他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
  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就是对孩子要做无条件的接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如何,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父母都要爱他们。无条件的爱,不是没有原则的对孩子百依百顺。百依百顺不是尊重 孩子,而是溺爱和放纵。尊重孩子,意味着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同时能够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要以成人的 角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纠正"他们。
  执行规则,首先是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当孩子觉得被爱的时候,施行规则时,孩子容易接受和执行。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容纳爱的杯子。用无条件的爱给孩子"满杯",才能让孩子感受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孩子正常得成长并发挥潜能。
  前两天,女儿情绪大爆发,我让她冷静一会儿,她站在角落一个劲儿的说:我不要冷静,我就是不要冷静。执着地说了几分钟后,她的情绪越发激动,开始缠着我。我看着她,看着她不断地重复那两句话。由于激动,小脸蛋上全是汗,于是我转身走到卫生间,她也跟到我卫生间。我拿了毛巾,沾了水,轻轻在她脸上擦了擦,擦完一遍又擦了一遍,然后还给她擦了两只胳膊和小手。神奇地事情发生了,女儿的声音渐渐地低了,"我不要冷静"的话几乎消失了,只是不断的抽泣仿佛还在告诉我,刚才哭的惨烈。过了一会儿,等她稍微冷静了,我牵着她去遛弯,到超市买了水果,由于她学会了认识酸奶价格(我同意她买酸奶的条件,因为买酸奶是临时她提出的),又买了酸奶。女儿一路抱着酸奶回家,途中我问她:累不累,要不要帮忙?她都回绝了。到家以后,很多事情都很配合我。女儿的变化如此明显,是因为在她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我温柔擦拭她的脸庞(身体接触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给她那只接纳爱的空杯注满了爱,感受到了爱,女儿的情绪就慢慢平复了,对于规则就更容易接受了。
  2、相信"种子的力量"
  回顾《种子的力量》这篇文章时,我们会发想到、思想的种子、潜意识中的种子。那么,我们父母希望给孩子潜意识种下的是消极负面、麻木、无望的种子,还是积极正面、上进、坚信成功与富裕的种子呢?
  积极的种子表现为正确的鼓励和表扬,消极的种子表现为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种上一颗希望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父母最重要的是赋予孩子力量与希望(
  播撒积极的种子,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具体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或所感受到的,强调孩子过程中的努力与好品质,可以采取提问式表扬(包括引用孩子的成功经验),促使孩子自我肯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需要注意的是,态度和语气要真诚,切勿盲目使用奖励。
  七、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何营造这样的一个规则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具体方法,我们可以在家里组织一场家庭会议,去做些关于规则的澄清和设定。这里讲几点我们需要注意的:
  1、规则需要提前澄清和设定
  一家人可以坐下来讨论:需要遵守那些规则。讨论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需要什么样的规则,以及家庭每个成员实施规则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制订和实施规则是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制订规则,让孩子参与,不是做做样子,不是陪衬和点缀,是真的让孩子说出来,而且要让孩子说得比父母多,至少也要和父母说得一样多。参与制订规则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自主的遵守与执行。
  2、规则要清晰具体,并且是可操作的
  具体到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的知道,他可以怎么样去做,避免后期孩子和父母产生一些争论。
  制订的规则一定要明确,尽量避免漏洞或片面化。如"大人不在家,不准触摸电源插座"这样的规则会给孩子留下"空子":是不是大人在家的时候就可以触摸呢。应该严肃地告诉孩子:触摸电源插座会有触电的危险,任何时候都不准碰。再比如,告诉孩子"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站的",这种说法比"不许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上危险"的效果要好得多。和孩子说"积木是拼搭着玩的,不是扔着玩的",就比单纯说"不准扔积木"或"扔积木会砸坏其他东西"更适合孩子的心理,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还可以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记得我推荐过家庭教育的《游戏力》系列,看了以后就会发现,很多成人已经丧失了宝贵的游戏能力。有时,我会带女儿去楼下游乐场玩,为了带动女儿克服害羞,更好地开展社会人际交往,我经常会带着女儿和小区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疯疯癫癫的跑啊、叫啊、跳啊。旁边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玩,虽然会鼓励自家孩子加入游戏,但是自身只是羡慕的看着,或像看小丑式的看着我表现。须知,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通过角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应的规则要求。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
  制定行为规则要因人而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适合别家孩子的行为规则未必适合自家孩子。比如:我女儿有不爱刷牙的毛病,我们就通过给她讲牙细菌的绘本(每次我用夸张的表情讲的时候,女儿咯咯咯笑个不停),父母自身做到早晚刷牙,肯定表扬女儿在刷牙上面的努力和付出,还设立了刷牙监督员,推行相互检查,看看还有没有牙细菌在牙齿里面……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使女儿初步树立起良好的早晚刷牙规则意识。
  3、侧重引导孩子如何做好而非批评否定
  在犯错时,用正面的语言提醒,并告诉孩子可以怎样去做调整。如果孩子忘记了,或者说他没有做到,那我们可以给孩子几次提醒。在提醒的时候,让孩子意识到他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一直强调他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我们要表达信任,给到孩子一些机会去调整,去改变。我女儿在上营队课的时候,老师分发彩笔,其他小朋友都围坐在老师旁边,我女儿一个人躺在角落里(课堂铺了垫子,要求脱鞋上课),分发到最后一支笔的时候,女儿问:这支笔是谁的呀?老师说:这支是给坐在我对面的小朋友的。说完,老师就把那支笔放在一旁。接下去,老师开始分发第二支笔,女儿全程关注着,看到又剩下最后一支笔时,又问道:这支笔是谁的呀?老师再次明确道:是给坐在我对面小朋友的。这时,老师明显看到女儿思考了几秒,然后飞快跑到老师对面坐下,并成功地拿到了那支笔。全程,老师都没有说类似"躺在角落是不对的"的话。
  4、提供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当我们需要孩子配合的时候,尽量不要去问:行不行啊?好不好啊?这样只会让孩子有拒绝的机会。这个时候,我们给予孩子有限制的选择。当我们去跟孩子商量,或者给到他这些选择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种没尊重的感觉,并且他可以自己去选择。比如,我会经常问女儿,早饭是吃小米粥,还是**?培训班下课后,已经是饭点,女儿还在玩,我会问:你要再玩三分钟,还是要再玩五分钟?
  5、行为后果
  父母在制订规则时,要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当孩子没有做到遵守规则,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时候,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坚定。即使孩子在向你求饶,我们只要同理他。在规则的执行中,一定要牢记:妥协一次就前功尽弃。孩子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们不会忘记让你改变想法的那次经历,妥协绝不是好事,千万别妥协!孩子总会钻空子找机会让你点头,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则就难以推行。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孩子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教训会使孩子意识到遵守规则带来的愉快。当然,能与说理引导相结合那是最好了。我女儿有时不好好吃饭,我们家就制订了"超过饭点不吃饭,就饿着"的规则(这个规则最大的阻力不是孩子,是家里的老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最终认同)。前两天,快到了晚饭饭点,女儿狂吃西瓜,家人提醒她吃完饭再吃,孩子不听,最后吃饭的时候,女儿吃不下了。饭点一过,我们就饭菜全部收拾掉了。快到睡觉的时候,孩子哭丧着说:饿。我们理解她,但是没有吃了。只是给她喝了一点睡前牛奶(喝奶和吃饭是不同的约定,不能因为不吃饭而一并否定了喝奶)。到了第二天,女儿早早的起床了,一个大烧卖一下就进了肚子,还喝了一碗小米粥,这胃口啊,那是杠杠的!
  对于二胎的家庭来说,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一个孩子不遵守纪律,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其他孩子可以从他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对行为规则的认知。
  6、拥抱、表达信任
  当孩子体验了行为后果,然后他努力的调整了自己,并遵守了规则,那么我们不要吝啬给到他们一个信任的拥抱、爱的拥抱。我们去鼓励孩子、肯定孩子,这是给到孩子遵守规则最重要的支持。
  当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到以上这些的时候,家庭及孩子的规则感和规则意识就培养起来了。
  八、情景实操
  现在,就拿情景二来说,情景中妈妈是带着情绪在批判否定孩子,妈妈在告诉孩子:他一直都没改变,他做的有多糟糕,妈妈对他有多失望和不信任。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呢?妈妈说:妈妈看到你作业做了一半,被IPAD分散了注意。我知道你很想要现在玩一会IPAD,不过你肯定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前几天你都做的很不错,现在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妈妈帮你放起来还是你自己放起来?(记住不要去抢IPAD,说完后在旁边等待)。这样,妈妈就是在同理孩子,就是在与孩子达成共识,消除了与孩子之间的对抗,侧重于问题的解决,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赋予了孩子能力与信心。
网站目录投稿: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