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细说汉字千变万化说化


  朱英贵
  成语"千变万化"意谓变化极多。《列子·周穆王》有云:"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史记·贾谊列传》亦云:"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其实,通常说的"变"乃是有形有度之变,而通常说的"化"则为无形无度之化,那么,"化"字的构字理据是如何来表达这种虚泛的认识意义的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化"字。
  一、"化"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説文解字》卷八𠤎部:"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
  许慎对"化"字的解释大致意思为:"化",就是教化施行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人"和"匕"会合成意,"匕"也表读音。
  许慎认为教化施行是"化"字的本义,这似乎跟"化"的字形没有太大的联系,他接着又说"化"字从"匕"从"人"会意,这两个构件的组合也看不出为何会有"教行"(教化施行)的意思,至于他认为"匕"也表读音,那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显然,由于许慎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读的,而小篆形体已经很难反映"化"字初文的形义关系了。那么,"化"字的构字理据究竟如何,它的字形与字义之间有什么关联,这需要借助"化"字的古文字形体来加以确认(参见下图)。
  "化"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不难看出,"化"字的甲骨文形体是由一正一倒两个侧面人形组合而成的,于是,一些研究者便根据这种方向相逆的构形来推测它的表意取向,诸如下面这样一些说法:
  "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俗所谓翻跟头。"(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化》)
  "化,从二人,字象二人相依之形。"(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疑化有相比之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初文以一正一倒的人形示变化意。本义指变化。"(《字源》)
  "象人一正一倒之形,所会意不明。"(《甲骨文字典》)
  "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汉典》https://www.zdic.net/hans/%E5%8C%96)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象形字典》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540)
  上述这些解说,要么疑其有相比之意,要么认为所会意不明,即便是像"翻跟头"、"二人相依"、"变化"或"改变"、"自然死亡"这些说法有些道理,也总还是令人生疑。
  愚以为,要想找到"化"字的表意端倪,还是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入手(参见下图)。
  "化"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图的五个不同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一正一倒两个侧面人形组合而成的,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除此之外还能够看出什么构形特征呢?愚以为,那就是两个侧面人形都是背对背的,也就是说它们表示手臂的线条都位于"化"字的外侧。再确切点说,两个侧面人形并不是象甲骨文"北"字那样平行相背,而是上下错位相背。如果要表示"翻跟头"、"二人相依"、"变化"或"改变"等意思,只需要平行相背即可,又何必需要上下错位相背呢?而上下错位相背的结果,就造成了两个侧面人形的臀部相对,这样的布局排列又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呢?愚以为这种构字理据似乎跟"育"字的形义关系相似(参见下图):
  "育"字的甲骨文字形
  甲骨文的"育"字上部是"女"、"母"、"人"等构件,下部构件则是位于她们臀部的"子"(多数是头朝下的),其构字理据为妇女生子,即生育的意思。那么,如果将上图"育"字上部的"女"、"母"、"人"等构件用头朝上的侧面人形替换,将上图"育"字下部的"子"、用头朝下的侧面人形替换,那就变成了"化"字。据此分析,拙论试作这样的推测:"化"字的构字理据跟"育"字相似,也是表示人类生育的意思,更何况,汉语的文献中"化育"一词是很常用的。"化育"的意思在文献中有"化生发育"的意思,诸如:
  ①《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②《孔子家语·本命解》:"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
  ③宋·苏轼《御试重巽申命论》:"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之者。"
  ④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缊而出。"
  ⑤郁达夫《沉沦》四:"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结束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
  由上述引文可知,"化"与"育"都有生殖繁衍的意思,至少应该是近义词。当然"化"与"育"这两个字还是有着实质内涵的区别的,愚以为这内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育"侧重于具象,"化"侧重于抽象。大凡具象的生育、繁育、养育、培育等多不可用"化"来表达,而演化、进化、分化、变化等才是"化"的活动领域。《吕氏春秋·过理》有云:"剖孕妇而观其化。"高诱注:"化,育也。视其胞里。"所谓"胞里"就是胚胎,而"剖孕妇而观其化",就是观其胚胎,可见"化"字的原始意义还不在于生出来,而在于从无形到有形的成胎过程。《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此"物生"当为天地万物从无到有之产生也。可见,如果说"育"重在生产,则"化"重在产生。
  其二,"育"侧重于实象,"化"侧重于虚象。大凡出生、抚养、生长、成长等多不可用"化"来表述,而点化、异化、感化、美化等才是"化"的活动空间。《左传·昭公七年》云:"人生始化曰魄。"这是说的人生最初从无到有的灵魂化育。《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这是说的人生开始阶段的精神化育。《管子·心术第三十六》曰:"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这就是老子《道德经》"道德"二字的真正内涵:什么是"道"?"道"就是天地化育万物之前那虚无无形的元气,什么是"德"?"德"就是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可见,如果说"育"重在完形,则"化"重在变幻。
  这也就是"化"字为什么不像"育"字那样在下方画一个实在的"子"(婴儿)那样具体表意的原因所在,原来"化"字的构字理据只是想要表达一个人从胎儿(从无到有)到降生(分娩)、到生长(壮大)、到衰老(阴盛阳衰)‘到离世(有归于无)的化育过程,因此,"化"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生长化育。由此造字本义方能牵涉到上述化育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引申义,这样来探求确认"化"字的构字理据及其造字本义,不知各位学人以为然否。
  二、"化"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化"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生长化育。例如:"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礼记·乐记》)郑玄注:"化,犹生也。"再如:"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又如:"变者,自有入于无者也;化者,自无入于有者也……是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宋·秦观《论变化》)
  "化"字由此生长化育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多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指胎儿。例如:"剖孕妇而观其化。"(《吕氏春秋·过理》)高诱注:"化,育也。视其胞里。"陈奇猷校释:"‘里’亦咍部字,故‘里’以同音假为‘胎’也。"再如:"《吕氏春秋》云:‘纣剖孕妇,欲观其化。’‘化’字甚新,盖指腹中未成形之胚胎也。"(清·黄生《义府·化》)
  由此又可引申指化生之物。例如:"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礼记·乐记》)
  其二,表示造化、自然的演化或规律。例如:"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五常政大论》)再如:"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吕氏春秋·似顺》)高诱注:"化,道也。"陈奇猷校释:"化者,日后必至之势。"又如:"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又如:"化自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如春之必温,秋之必凉,木之必落,草之必荣,化之可知者也。"(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万章下篇》)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变化,改变。例如:"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国语·晋语九》)再如:"高祖神尧皇帝,创业经始,化隋为唐,义同周之文王。"(唐·韩愈《请迁玄宗庙议》)又如:"琉璃马脑,先以自然灰煮令软,可以雕刻。自然灰生南海,马脑儿血所化也。"(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一)
  二是表示质变。例如:"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圣诚为能化。"(《礼记·中庸》)孔颖达疏:"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为化。"
  三是表示死。例如:"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孟子·公孙丑下》)朱熹注:"化者,死者也。"再如:"余今斯化,可以无恨。"(晋·陶潜《自祭文》)又如:"忽索灌漱讫,凭案而化,众人无不悲泣。"(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之一)又如:"前世为某寺执爨僧,无疾而化。"(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象先》)
  其三,指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例如:"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乾》)再如:"弘治时,上兴化重文,士大夫翕然从之。"(明·康海《大复集序》)又如:"化天下之士使之不竞于功名,王治之大者也。"(清·顾炎武《郡县论》九)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受感化;受感染。例如:"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吕氏春秋·大乐》)再如:"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乡人化其风,薰如兰在林。"(唐·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诗之二)又如:"夫人日与善人居,则不能不化而善,与恶人居,则不能不化而恶。"(宋·李如篪《东园丛说·语孟说·瞽瞍底豫》)
  二是表示习俗,风气。例如:"黔首改化,远迩同度。"(《史记·秦始皇本纪》)再如:"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又如:"郑卫之音兴则淫僻之化流。"(朱自清《中国歌谣》)
  三是表示治,太平。例如:"君子用法制而至于化,小人用法制而至于乱。均是一法制也,或以之化,或以之乱,行之不同也。"(《后汉书·仲长统传》)再如:"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后汉书·爰延传》)又如:"李惠登自军校授随州刺史……兵革之后,阖境大化,近代循吏,无如惠登者。"(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其四,指消化,指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转变为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的过程。例如:""()再如:"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不治。"(《素问·气交变大论》)又如:"我是属鸡的,胃里能化石头子儿!"(《花城》1981年第6期)
  由此又可引申比喻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例如:"学莫善于自得,自得而后能化。"(明·方孝孺《送周景琰入试序》)再如:食古不化。
  其五,表示融合,融化。例如:"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管子·形势》)尹知章注:"道者,均彼我,忘是非,故无来往之体。然道之所设,身必与之化也。"再如:"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枕,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西游记》第二四回)
  由此又可引申指熔化,销镕。例如:"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宋·曾巩《张府君神道碑》)再如:"相传铸那一种钱的时候,把一个金罗汉像化在铜里边,因此一个钱有三成金。"(赵树理《登记》一)
  其六,表示消除,去除。例如:"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脾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消散,消失。例如:"名与朝露皆晞,体与蜉蝣并化。"(晋·葛洪《抱朴子·嘉遯》)再如:"身从泛梗流,事与浮云化。"(宋·洪迈《容斋三笔·向巨原诗》)又如:"视兄,则鼻耳俱化……鼻耳处惟孔存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斫蟒》)
  二是表示焚烧。例如:"化讫,收其骨殖皆成灰,不可拾。"(宋·赵叔向《肯綮录·火骨成灰》)再如:"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西游记》第十三回)又如:"奠酒化财,送神归天。"(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
  三是读作huā,表示用掉,消耗。例如:"这土老儿化了几块洋钱,就住了一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再如:"居民似乎也真会化零钱,吃零食,时时给他们一点生意。"(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谈》)又如:"从梅村镇到下甸乡足足有十里地,来回二十里,工夫都化在路上,还种啥地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其七,表示劝化。谓僧道劝人出家。例如:"周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从之。"(《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再如:"今日马祖师度他不肯回头,乃是小圣之罪,须梦化此人成道。"(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摺)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募化。例如:"今朝无甚事,施主人家化些道粮走一遭去。"(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摺)再如:"我老猪也有些饿了,且到人家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西游记》第二十回)又如:"他还有我这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老舍《茶馆》第三幕)
  二是表示成仙。例如:"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着而日延。"(《楚辞·远游》)王夫之通释:"与化去者,蜕形而往,所谓尸解也。"再如:"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史记·孝武本纪》)又如:"来观神尼化升者,男女不计其数。"(清·吴芗本《客窗闲话·神尼》)
  三是指道教的庙宇,即宫观。例如:"永嘉元年乙酉到蜀,居阳平化,炼金液还丹。"(《太平广记》卷六十引《女仙传·孙夫人》)再如:"益州玉局化者,二十四化之一也。"(宋·彭乘《修玉局观记》)又如:"奉道之室曰化,蜀有文昌二十四化,又有主簿化,亦犹今宫观也。"(清·李调元《卍斋琐录》卷四)
  其八,用作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又余曾随某公赴安东。安东者,号称吾国土地,而完全日化者也。"(清·黄远庸《忏悔录》)再如:绿化祖国;净化废水。
  其九,化学的简称。例如:数理化。
  根据上面对"化"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化"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化"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化"字的相关成语比较丰富,其中"化"字的含义也很微妙,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其一,"化"字表示生长化育。例如: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源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光天化日——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源自《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后汉书·王符传》:"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语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其二,"化"字表示自然的演化,造化。例如:
  巧同造化——巧:技巧,技艺;同:一样;造化:指宇宙的造物能力。形容人的能力很大,可与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源自《列子·汤问》:"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无为自化——指无为而治。源自《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
  刑于之化——指以礼法对待,用以指夫妇和睦。源自《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郑玄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
  修短随化——修:长;化:造化,旧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说法指运气、命运。人的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语见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造化小儿——造化:指命运;小儿:小子,轻蔑的称呼。这是对于命运的一种风趣说法。语见《新唐书·杜审言传》:"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如何。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
  其三,"化"字表示风气,教化。例如:
  刺上化下——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观化听风——指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语见《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颜师古注:"言改易视听,欲急闻见善政化了。"
  化及豚鱼——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源自《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化外之民——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源自《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伤化败俗——指败坏教化和风俗。语见《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有风有化——指有教育意义。语见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有伤风化——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语见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宵鱼垂化——用来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据《吕氏春秋·具备》载,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治亶父(今山东省单县),体圣人之化,三年,夜间捕鱼的人能将所得小鱼重归水中。
  其四,"化"字表示变化,改变。例如:
  变化莫测——测:估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源自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
  变化无常——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语见《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变化无穷——穷:尽,终结。形容不断变化,没有止境。语见战国·楚·宋玉《高唐赋》:"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泥古不化——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源自《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语见《列子·周穆王》:"乘虚不坠,触实不硋,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史记·贾谊列传》:"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其五,"化"字表示转变、转化。例如:
  苌弘化碧——苌弘:周敬王的夫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源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大而化之——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语见《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
  逢凶化吉——逢:遭遇;凶: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这是带有迷信的说法。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豪杰交游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
  化腐成奇——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源自《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腐朽。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化为乌有——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源自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源自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橘化为枳——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源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三年化碧——指忠心不泯。源自《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鱼龙变化——指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语见宋·刘克庄《水龙吟》词:"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
  执而不化——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语见《庄子·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其六,"化"字表示感化,感染。例如: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源自《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化鸱为凤——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源自《后汉书·循吏传·仇览》:"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潜移默化——潜:暗中,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源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其七,"化"字表示死亡、焚烧。例如:
  骨化形销——指死亡。语见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网站目录投稿: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