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种黄瓜,每平方米产量120公斤,我国只有30多公斤;种植番茄,发达国家每平方米70公斤,我国只有二三十公斤……差距如此悬殊,无土栽培技术是重要原因。日前在沪参加2012年国际无土栽培大会的多位专家建议,上海应重新大力发展曾有历史优势的无土栽培技术。 上海"无土"有基础 顾名思义,无土栽培是不用土壤,用其他东西培养植物,包括水培、雾(气)培、基质栽培等。上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广泛开展了研究并实际应用。如今,西方日常餐饮中的生食蔬菜几乎都是无土栽培的;荷兰的知名花卉也是无土栽培的。 1944年,美国人在上海虹桥建立了第一座无土栽培农场种植番茄。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最早的无土栽培专家王桦在家中种植的一株无土番茄,一年结出一万颗小番茄。后来,彩椒、黄瓜、各类叶菜等先后在沪无土栽培成功。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有无土栽培农场5家,种植面积达450公顷,技术水平和产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不过,后来搬迁的搬迁,至今已萎缩至五六十公顷。 营养液最为关键 无土栽培在国内为何迟迟未"遍地开花"?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所长朱为民说,无土栽培的植物根系与营养液直接接触,对营养液配比的技术要求特别高。沪郊的庄稼汉大多数年龄偏大,要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实在困难。同时,无土栽培基质的国内供应严重不足:天然基质岩棉或草炭,我国储量和品质有限,需进口;人工基质可取自落叶、树皮、秸秆等自然界的有机废弃物,却未形成大规模的回收产业链,无法长期大量供给。 市民担心化肥残留,也牵连了无土栽培。实际上,危害农作物食品安全的是农药残留,不是化肥。化肥中的磷和钾,都取自于自然物质,是植物必需的生长元素。若过量使用农作物不会吸收,根本影响不到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无土栽培中的营养液,是高精细配方的植物肥料,能完全模拟肥沃土壤提供给植物的"营养餐",保证瓜果蔬菜生长发育,又远离土壤中的微生物污染和各种病虫害。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 本土技术待研发 大都市菜篮子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本地生产,上海采取的是勒紧土地"红线":稳定现有菜地基础上,力图每年增大面积。"向土地要产量的做法越来越难以持续,无土栽培技术或许能给都市农业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朱为民说。如去年日本大地震之后,大片土地严重损毁,宫崎县制定了为期20年的无土种植计划,无土栽培面积年增长20%以上。 目前,发达国家实现了高度机械化的一条龙式无土栽培,整体引进代价高昂。为此,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不断自主研发适合国情的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名种。据介绍,上海市农科院正在设计适合本地气候的无土栽培番茄成套技术和设施,包括温室加温、薄膜设计、适合当地气候的营养基质配比及添加方式等,并积极推动无土栽培的阳台菜园走进千家万户。 原标题:无土栽培,都市农业增产新希望|蔬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