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一本由【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读后感(一):看了前面,不太认可 感觉想表达的意思是 情绪是自己(思想)构建出来的?而这种构建的过程是思想上的模拟(预判)? 我想到一个这样的比方,比如告诉某人做山车是非常轻松愉悦的体验,那些坐过山车大声喊出来的人是因为内心感受到非常的快乐的一种释放,并让这个人相信这个事实。 那么这个人亲身去体验坐过山车,他会不会搞到恐惧呢? 《情绪》读后感(二):《情绪》真的推荐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舒畅。 在这个中午读完了它,这本书让我舒畅~ 有些难读,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而且觉得很有用,本书核心:情绪建构论。完全不同于传统情绪理论,情绪不存在情绪指纹,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塑造了你的情绪和你。 尤其社会环境和文化,对我们的情绪有很大影响,比如举个我最近很有感触的 《情绪》读后感(三):感觉情绪评分有点毛 书的内容新颖,情绪构建论和以前提到的《正能量》有类似之处,情绪是构建出来的,不是情绪指纹的作用。另外一部分这本书和《非暴力沟通》有琴瑟之和,了解情绪构建有助于沟通;如何提高情绪的控制力:首先了解情绪和内感受的关系;提高情绪粒度,能够通过概念、词汇定义情绪,通过旅游产生敬畏感,通过冥想等释放情绪。; 缺点:本书太啰嗦,简直没法持续看下去,个人认为只需要看看几个经典的读书笔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啃完全书。 《情绪》读后感(四):那种情绪理论也说服不了情绪本身 因为要讲疫情之下的情绪认知,便大量收集资料 心理学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刚刚还在读的普心情绪一章,层出不穷的新的论文就不断发表出来。 但我真的认为三脑理论太一刀切 本能脑里怎么可能没有情绪和觉知 情绪怎么变成一种进化 如果不是触发而是建构,那实验不是更简单。 不喜欢三脑,看什么书 看完这本书,也觉得不可理喻 人脑真是复杂的操作 明明有本能般存在的基础情绪 也有建构主义一样,恢弘的情绪大厦 无论怎么样吧,我觉得这么讲我各地的员工是听不懂的。 讲几个故事,然后告诉他们 情绪想调节,太容易了 因为没有公认的最佳的情绪状态, 《情绪》读后感(五):《情绪》乍一看惊艳,再乍一下… 终于读完这本书啦。 读到最后才看到本质。 这根本不是讲情绪的书啊,尽管书中很多都是介绍情绪的,但中心并不是情绪啊。 具体是啥,我词汇量少,可能描述的不到位,只能尽量准确。 我感觉这本书说的是人的构成,各方面都涉及了一点点,主要是思维的构建。 而情绪包含其中。 说思维不太准确,可能说思想更准确些。 以下是我总结的观点: 1. 你的基因决定你能通过社会环境学习、归类、预测; 2. 你的社会环境决定你对情感的认识,社会大环境还会造成你的刻板印象; 3. 你过去的经历构建了你的思想,在你遇见当下发生的事情时,它会预测你的反应,这些反应中包括你的情绪。 这是一本初读惊艳,读完之后感觉,也就那么回事的书。 里面有些科普知识值得一读,有些观点也可以引起自己的思考,但废话太多,适合时间充足的人。 3.5星吧。 《情绪》读后感(六):情绪构建情绪观 书中提出内感受,大脑对所有感觉表征,源于身体内部器官组织,血液里的激素及免疫系统。内感受调节身体预算,当预算失衡时,情感会让大脑寻求解释。大脑以过去的体验为指导预测哪些物体和事件会影响身体预算。这些物体和事件的集合就是情感空间。效价(感觉愉快的程度)和唤醒(冷静或者焦躁的程度)的某种组合代表了某一刻的情感。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我们把这个信息视为世界给我们的一个信息,而不是自己的体验,就如声音,不是这个世界被探测的结果,而是身体探测到了空气压力的变化,大脑赋予了这些变化与意义,才有了声音。所以情绪调节是一个认知过程。在体验或者感知一个情绪之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情绪概念。社会现实,将概念传递给彼此,将彼此的大脑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情绪是个社会化构建的产物。所谓的情商,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你的大脑构建一个最有用的情绪词汇,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事例。所以提高情商,丰富情绪词汇,提高情绪粒度,解释情绪时更全面或者归结到生理原因。 《情绪》读后感(七):随便说说) 看了莉莎费德曼巴瑞特的《情绪》 感觉观点挺新奇挺颠覆直觉的XD 人对情绪的感知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人自己模拟构建出来的,书里面是类似这样的观点 看完之后有一种【人都可以被救赎】的安心感 如果陷在偏消极的情绪构建中的话,其实可以通过漫长的重构来转变为一个友好的预测状态,有点像重新构成更强大的条件反射,有一种救赎的意味在 (再bb两句)里面描述人脑模拟预测然后验证调整,感觉有点像数学建模,有点像人工智能的训练方法(倒不如反过来说x),这个机制还是蛮理性美的x 人的改变,或者说是救赎来源于新的概念和习惯预测的建立,来源于环境和人本身。感觉这种观点比起相信宗教或者什么别的更纯粹合理而能说服我一些…… 而且比起刀削斧斫改变原本的自己,扭曲固有的性格来说,这种慢跑似的理论更让我感到舒适。 我喜欢这本书给人带来的希望感,它给了和我有过类似经验或比曾经的我更溺于沉重的苦痛迷茫的所在一种简单温暖的,救赎的可能性。那种熨帖的感觉,像是清晨天光乍破,冰冻的大地逐渐被暖融融的红光照软…… 《情绪》读后感(八):提高情绪粒度,细化情绪等级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呢?巴瑞特教授给出的一个建议是,去尽可能多地掌握和情绪概念相关的词汇。比如说,同样是表示糟糕的情绪,就可以有生气、愤怒、惊恐、暴躁、窘迫、焦虑等等。但是,光是知道这些词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你还要知道这些词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去体会它们之间的那种细微的差别。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你就可以看看哪种概念,更符合你当前的感受。 关于掌握更多的情绪词,你可能还会有些感觉,那就是母语对我们来说太过熟悉了,我们每天都在用,反倒不太容易体验到情绪词汇之间那些细微的差别。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巴瑞特教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升级版的方法,那就是去学习外语中的那些表示情绪的词。 比如,英语中有个词叫做wanderlust,意思是想要探索世界的强烈渴望。你如果正在准备托福、雅思考试,准备出国读书;又或者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读书、听课,你虽然很辛苦,但是让你坚持下去的那种情绪和感受,可能就是这种想要探索世界的强烈渴望。还有个词叫做eudemonia,它的意思是,因为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那种幸福感。 《情绪》读后感(九):革命性的观点 4.10 学习过神经网络的人阅读本书将会感到很轻松,因为介绍脑科学里的预测回路都是刚接触神经网络必学的部分,当然,这本书大大简化了我,此外有些部分写的有点难以理解,在介绍视觉输入到丘脑到神经皮质的部分,不知道作者是想借数量级的比较表明输入神经元多还是少,这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也用到了神经网络的分类器。 4.9 这本书否决了现代心理学普遍的认知,在阅读一部分本书之后我打开心理学与生活阅读情绪章节,发现心理学与生活里描述的对情绪的认知完全被本书否认,OMG.写推荐序的几个人写的不怎样,差点令我放弃。这本书是一个学术大佬以面向大众普及新颖学术观点为目的写就,情绪构建论在论证过程中我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是很认同的,大脑是一团神秘的黑箱,脑科学始终在真理门外徘徊不前,所幸学科一直都有在努力,目前的观点来看,我们人类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发挥空间巨大,绝不是「你的感觉純粹是受化学物质影响,没有自由意志」,认识人类的情绪如何产生有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对人生做出调整。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中运用的类比是有局限之处的",作者大量运用类比来阐述科学理念并进行论证反而导致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不如直观的给出论证。 《情绪》读后感(十):不错的科普,糟糕的逻辑 用构建论来描述一下我今天下午和晚上阅读时的愤怒,我不断地看到作者在描述婴儿,自己的孩子的例子,然后我就在想所以这些和你要说的有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第五章第六章写的这么乱东一榔头西一棒锤? 用构建论的观点来看,也许是因为今天的天气燥热烦闷,我的心情不好,身体疲乏,maybe,希望读完你能给我不错的感觉,或者说我能构建出不错的感觉,fuck u 4.9 这本书否决了现代心理学普遍的认知,在阅读一部分本书之后我打开心理学与生活阅读情绪章节,发现心理学与生活里描述的对情绪的认知完全被本书否认,OMG.写推荐序的几个人写的不怎样,差点令我放弃。这本书是一个学术大佬以面向大众普及新颖学术观点为目的写就,情绪构建论在论证过程中我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是很认同的,大脑是一团神秘的黑箱,脑科学始终在真理门外徘徊不前,所幸学科一直都有在努力,目前的观点来看,我们人类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发挥空间巨大,绝不是「你的感觉純粹是受化学物质影响,没有自由意志」,认识人类的情绪如何产生有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对人生做出调整。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中运用的类比是有局限之处的",作者大量运用类比来阐述科学理念并进行论证反而导致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不如直观的给出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