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读后感(一) 读这本书完全也是一场误会,起初买书时看到作者的名字是蒋梦麟误以为是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原名就欣欣然的买了下来,因为曾记得蒋百里是何等的了不起,号称现代兵学之父,论持久战最早就是他提出的,是一个不能再奇的奇人。我满怀好奇心的回家翻开此书才发现他俩根本就不是一个人。骂了他一句骂了自己一句就敷衍的看了起来。 很朴实的人生传记,从幼时开始讲述,梦麟的老爸比较迷信,大儿子出生时梦见兰花就叫梦兰,二儿子时梦见了桃子就叫梦桃,梦麟出生时梦见了大狗熊就叫了梦熊,后来觉得不好听就改了叫梦麟,他应该感到庆幸了,要是老爸梦见了遗精,哎,那叫什么,蒋梦遗也可以啊。 这种下流的调侃完全是由于我为自己买错了书而找的不可笑的笑料,当我读到了这段话时:"我们给自己灌输道德观念,使这些观念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民生活是中国社会得以稳定的理由之一。"时,我不得重新翻到前面看了蒋先生的简历,教育家,孙中山的秘书,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部长。不由感叹拿错的一本书后面藏着的竟然是一个人的一生。 认真读了一遍蒋老师的《西潮》,只有一个感觉:"大历史事件在大人物的一生中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篇章"。孙中山的仙逝,西安事变,抗战这些大事在他们的叙述下就好像我们家长里短的小事,我感觉大人物就是那种把天下大事为己任,把国家当做自己小家的那种拥有使命感的人。 很喜欢蒋先生这种教育家对一些名词的透彻解读,例如在"道德原则"和"行为规律"区别时的分析,道德原则有根有据而行为规律只要求大家遵守,不必追究规律背后的原则问题,也不必追求这些规律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很清晰,就是在中国我们的生活是受行为规律所规范的,追究规律背后的道德原则时,脑子里马上起了汹涌的波澜。还有对"公务员"的解读:公务员的薪水只是点缀品,实际上全靠陋规来维持。陋规二字,真是深入人心,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还有就是在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的分析,也是点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骨子里面去了。 细细的读完了一个大人物的平常话语,感慨许久历史长河流下的朵朵浪花,无意打落在你胸口的泛泛细珠,都是一位大人物非凡的沧海一生,何时才能读完历史,读完每一颗转瞬即逝的昔日星辰。 西潮读后感(二) 蒋梦麟先生的传记《西潮》在大学时就已经翻过一遍,这次旅途赶路时也把它带上,重温了烽火连天中"西潮"的波涛汹涌。这一次读时的背景似乎很应合这一本书,同样的纷扰局势,80多年前的观点此时看来也不枉一番借鉴与品味。全书记述了蒋先生出生、成长、求学中路,以及在担任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北大校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行,以一人视角,展现了20世纪初至抗战时期,中国在"西潮"下艰难前行之路。 作为北京大学任时最长的校长,蒋先生却在北大的历史上几乎要没了踪迹。与蔡元培学者型的领导来说,蒋先生似乎更如行政上的管理者,实干的精神与其师承哥伦比亚大学杜威教授,深受实用主义精神影响不无关系。 与蔡强调以美育代宗教的古希腊学园式的教育观念不同,蒋更多地将教育置于社会剧变的洪流之中,认为教育最重要是培养有理想之年轻一代,此为教育之根本,而培养兴趣则是教育之枝节。与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否一致暂且不论,却足见时代变迁中一个教育者的忧国忧民之思。 在松散的政府、激进的学生、瞬息变化的国际国内局势之间做平衡绝非易事,尤其身处北大校长这一绝非仅是学术意涵的位子之上。对学术负责,对政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时代负责,在剧变的时代中如履薄冰。 作为冷静思考、着力执行的学者,蒋先生以三子作为其人生哲学:以孔子待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做事。在中国传统思想之上,不忘西方思潮中的科学与民主之精神。对于时代的把握,每一个人自有每一个人的立场,在那个纷扰的背景下,蒋先生提供了一个从东方看西潮的视角,也提供了一个改良式知识分子看待中国变化发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