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分钟下的课堂效率向谁要


  每天仍然是24小时,然而人的体验却不完全相同,担任教师的每个阶段也不例外。刚开始可能比较浅显,注重课堂的纪律,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慢慢的会发现这些并不能代表有效地课堂。于是听课学习的时候开始关注教师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对于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回答我很羡慕,并且思考为什么孩子能给老师想要的回答。通过一系列的上课、集体备课等活动,我发现引导很重要,而如何提问便是引导的主心骨。西方学者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提问运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追忆困惑和问题
  1.提问很频繁,语言不精炼
  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提问随意,没有精心准备。
  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不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感觉磕磕碰碰,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没有因材施教
  有时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我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而有时担心后进生跟不上,提问过于倾向后进生,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培养受到阻碍,会导致一刀切的情景。
  二、在比较学习中追寻原因
  1、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我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 而" 提问"; 用" 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 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 问答式教学", 把" 问答" 当作" 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2、专业知识不扎实
  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在备课活动中,也经常遇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
  3、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对于孩子的心理,我可能只是回忆自己孩提时代的心理,对于现在儿童心理研究较少,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但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4、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语言罗嗦,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 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 出现"徒劳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网站目录投稿: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