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总会对项羽的失败总结出一大堆的原因,什么没有仁德、高傲自负、心中没有怀着天下等理由,而刘邦之所以成功,也就是他与项羽是相反的人。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项羽的毛病可以说是年轻人的通病,而刘邦则是中老年的典范,再看他们的真实年纪,也的确如此。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项羽败亡终归是因为太年轻? 楚汉相争的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刘邦集团战胜了项羽集团,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个王朝在它未来的历史中,将成为我们民族伟大而辉煌的象征,与唐朝齐名,并称汉唐盛世。试想,如果项羽问鼎天下,那么历史会往哪个方向走呢?还好没有如果,我相信历史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在他们自己看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是志得意满,衣锦荣归,威震天下的楚霸王,天下诸侯唯其马首是瞻。而刘邦呢?是被"发配"到巴蜀之地的落魄诸侯,当时的巴蜀被认为是一文不值的荒僻之地,可想而知,刘邦集团被项羽封到这块土地,本就是有意打压之举。项强刘弱,实力差距在楚汉相争之时是如此悬殊,而仅仅几年时间,攻守之势异也,刘邦带领着他的集团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坐上了皇帝宝座。 楚汉军事实力悬殊,汉军为何能战胜楚军,按照刘邦自己的话说就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在刘邦集团中,萧何负责内政,后勤补给,张良出谋划策,韩信带兵打仗,分工明确,刘邦统领全局。 而在项羽集团里,可没有这么多能人为其所用,因为项羽很厉害,他觉得自己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因此别人都无用武之地,韩信原来在项羽帐下做执戟郎中,因为得不到重用,最后还是跑到了刘邦那里,反而被刘邦"登坛拜将"做了大将军。刘邦没有项羽那般自负,因为他根本没有同项羽比肩的自负资本,一个揭竿起义只为了活命的泗水亭长怎么能和肩负复兴楚国大业使命的楚国旧贵族比呢。刘邦的自知之明让他能够接纳那些比自己有用的人,而这些人在刘邦的麾下有了用武之地,大家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在刘邦的领导下,戮力同心,最终完成大业,不仅活了命,还登上九五之位。 同样是一方诸侯,为什么刘邦就那么能容人,得到了一大帮当时才俊的辅佐呢?而项羽就显得"孤家寡人"了呢?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智叟的辅佐,也还是我行我素,最后把范曾老爷子气的够呛。从刘邦和项羽的年龄悬殊中我们或许能窥见端倪。 刘邦沛县起义时46岁,项羽起兵反秦时24岁,27岁成为西楚霸王,31岁乌江自刎。项羽可以说是少年得志,而刘邦却是大器晚成。按照当时人的平均寿命而言,刘邦可以说是一个老人家了,而项羽正当壮年。楚汉相争,就是一个老头子战胜了一个年轻人。中国有句俗语:姜还是老的辣,又有个成语:老奸巨猾。刘邦作为一个比项羽年长二十几岁的老年人,又有着多年基层领导者(泗水亭长)的工作历练,可以说,早就练就了一身下可结交三教九流,上能"攀龙附凤"的功夫。把楚汉相争比拟职场,刘邦就是公司的老员工,通达各种人情世故,城府极深;而项公子呢,初入职场,敢打敢拼,能力卓越,能打硬仗,啃下了章邯这块硬骨头,灭了秦朝,春风得意,可是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做人的道理,固执己见,最后被老员工刘邦排挤走了。 试想下我们年轻时候是不是也犯过很多错误,从为人处世,从算计方面来说,四十多岁的刘邦远远优于血气方刚的项羽。刘邦那个年纪考虑事情往往更能着眼于利害关系,而项羽更多的是意气用事,我们要知道,战争是人的战争,只有笼络了人心,才算的上是主导了战争,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老谋深算的刘邦擅长笼络人心,和他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而年轻的项羽还不理解这个人情世故的社会,只凭拳头说话,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刘邦是用脑子在说话的,项羽在自刎的时候还说天亡我也,真是有点冥顽不宁。如果项羽和刘邦差不多年纪,那项羽的性格至少能沉稳点,能多听范曾的几句话,那么楚汉相争的结果或许真未可知。 年轻人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项羽更是如此,攻城略地往往身先士卒,这样确实能提振士气,可是他忘记了自己是楚军的统帅,他的角色是运筹帷幄,为楚军的胜利制定正确的战略。项羽再勇武,能于敌阵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又如何,匹夫之勇而已,他能做到一怒而天下诸侯惧的真正根源在于他身后强大的楚国军团。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的项羽如果能老成一点,他就能明白他项羽的功业来自于那些跟随他、誓死效忠他的人,那么他或许就能明白,他要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只有得到了天下的人,才能得到天下。 从伐秦联军灭亡秦,项羽成为楚霸王后没有据有易守难攻的关中,却想着锦衣荣归难守易攻的彭城,好回家乡炫耀一番,以至于遭受"沐猴而冠"的嘲笑,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还没有天下的格局,他败的理所当然,一个人有多大的格局,他就能有多大的胸襟。刘邦想的是争天下,而项羽想的是做西楚霸王,所以刘邦集团要的是整个天下,而项羽只要他的那一隅之地,项羽攻城,往往是攻而不守,他要维持的只是他西楚霸王的荣耀,而不是去侵占别人的土地,而刘邦集团是要整个天下的归属。 项羽只热爱他的土地和他的子民,而对于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和人,他没有兴趣,因此他能残暴的火烧咸阳,能屠杀那些手无寸铁的几十万俘虏和降兵,我们可以说项羽这人够义气,对的起乡亲父老,所以他最后败亡也没有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虽然各方诸侯都站到了刘邦一边,可是项羽的楚国军团始终和他共进退,美人虞姬也为了"意气尽"的霸王自刎了。因此这个年纪的项羽能做一个很好的军事统帅,却还没有获得征服天下城府,用句戏虐的话说,他还太年轻了。 韩信在汉朝开国功臣中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如果楚汉相争没有韩信,刘邦集团根本就没有机会踏出巴蜀。韩信也是个年轻人,比项羽长个几岁,在战争方面的才华整个楚汉时期估计真没有能望其项背者。这个年轻且才华横溢的大将军在战场上挥洒着他无与伦比的才华,而在政治斗争中却也是无知,最后也都没有玩的过刘邦集团的实权人物吕雉。在楚汉相争局面焦灼之时,谋臣蒯彻多次建议他拥兵自立,陈说厉害,最终韩大将军也没有落实这个谋臣的建议,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战争一方面是流血的武力争雄,另一面是精于算计的政治。而决定战争的又是政治,在搞政治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饭还多的老人家确实更有优势,不然"老谋深算"从何说起呢?所以楚霸王输给泗水亭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老天让刘邦集团坐拥天下,或许就是觉得这个长辈更理性,更值得将天下万民托付吧,而项羽这个后生,肩上还扛不起天下的重担,那一山不容二虎,项羽只能去死了。 楚汉相争,在历史学家眼里,能总结出许多学术性的结论,而我们也可以简单点总结:年轻无知的项羽输给了老谋深算的刘邦大叔。这一老一少一决雌雄,让我们看到了远古的中华文化中,姜还是老的辣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呀。论打架,项羽军团的战斗力远胜刘邦军团,可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从来就不止简单的杀戮,烧脑的情节此起彼伏,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和智慧,那就只有待宰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