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别让低调走调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拥有了直面媒体和公众进行直接沟通交流的平等。而眼下,无论是平常百姓、成功商界大佬,还是理性谨慎的官员,在与人相处时都选择低调。在他们眼中,似乎只要稍有处理不当,就会招致不少麻烦,所以欲成事者必要"低调"。低调成为普遍现象的背后,突出表现是许多人信奉中庸之道"和稀泥",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低调,原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智慧。那么,我们该怎么低调,这里的学问很大。
  社会上存在的"低调"之风缘何而来,是否像所反映的那样,低调真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民之"脸皮薄"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在待人接物时,一旦出现让自己丢脸的事,就会觉得无地自容。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一直都是"人治天下",人们在自控方面更多依靠感性的、主观的东西。因此,不少中国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一旦别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就会感到羞愧。所以很多人都怕在人前丢面子,于是不敢多说话、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不能笼统地评价中国人的"脸皮薄"是好是坏,它更像一把双刃剑。
  从积极方面看,它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凡事都谦虚,不刻意张扬,将会更顺利地融入社会。"脸皮薄"也是一种自省方式。这些人嘴上不说,并不代表他们的思想不受外界影响。有时,他们给予自己充分的时间用来自省,反省自己是否遵守了既定的道德规范,在哪些方面应该再进行调整等。
  从消极方面看,"脸皮薄"无异于给自己戴上自我保护的"面具"。在人际交流中,这些人由于害怕出错,过分地自我保护,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除非大多数人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他们才会随声附和。过度的心理防护反而会让人觉得这些人不爽快、有心机,慢慢地被大家远离。长此以往造成"脸皮薄"的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在国外,经常有人主动向路人友善地问好,这种高调的表达方式往往让中国人感到不知所措。老外时常用"中国人冷漠、没有礼貌"来评价中国人,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很低调、感情内敛。
  时下,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害怕被拒绝。如果自己先示好,而对方不接受,多丢面子。与其这样,不如自己被动点,先看别人举动,自己再做反应。所以,许多中国人在说话做事时,常常显得不够主动。有人说,中国人,上至高官显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种冷寂而内向的尊严。
  如果说中国人之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隐藏自己的能力不张扬。表面上看,这话是正确的,实则害人不浅。既然这里所说的低调是指有能力而不显示出来。那又为什么低调?这是否折射出对自己的不自信!这种标杆性的引导对我们的民族会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
  笔者倒认为,社会是多元的、选择是多元的、人的才能也是多元的,不能让每个人都按照别人的看法,戴上假面具生活。低调也好,高调也好,张扬也罢,只要人民能为社会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激情地生活,就值得赞赏。
  ??商之冷静
  如果问时下企业界舆论的热点是什么?企业家是否要低调应该是热点之一。无独有偶,上期杂志我们谈论了企业家要不要谈政治,明星企业家柳传志的"从现在起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低调论调,让大部分明星企业家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期约访的众多企业界高管中,大部分企业家也选择了低调回避。
  其实,在当代的中国企业家中,总体而论,也是高调者寡,低调者众。这些低调的企业家,在人们眼里几近神秘,几乎从来没有他们工作之外的报道。如果说少数企业家选择低调,是个人性因素,那么大部分企业家都选择低调,又是为什么?
  根据笔者观察,企业家低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冷静理智型。毋庸置疑,搞企业的老板都非常忙碌,如果要专门腾出大量时间用于应对媒体,势必会影响其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一类型的企业家坚信:企业要靠成绩单来说话,在踏实做事、多出成绩和分心费神高调间,他们选择前者。同时,冷静理智型企业家也担心自己太过高调,影响自己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不正确的决策。"只做不讲,多做少讲",或许可以概括这部分企业家秉持的人生态度。
  心虚藏拙型。此类企业家通常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并且不善言辞,对于企业文化缺乏系统管理、对于当今的商业环境没有想法,更不能掌控知名度升高产生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公开"出丑",不如退而藏拙,倒还能避免形象受损。
  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企业内部本身问题重重,经营者担心高调后,媒体将曝光其不良经营状况、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干脆闭门谢客、三缄其口。
  闷声发财型。怕"露富",如果企业和个人收入太过透明,难免引"税"上身。一旦企业名气大了,少不了经常会有某些部门以政府领导和主管单位名义拉赞助、拉广告,摊派各种费用,不办就是不支持领导工作,照听照办蒙受损失的便是自己的企业。甚至近来有不少媒体也因热衷于"化缘"和搞新闻敲诈,而成为了企业家头痛的对象。笔者有朋友在某知名民企的广告中心任职,他常向我抱怨说:每天,他都要接到大量北京等地来的电话和传真,明令要求企业慷慨解囊,还一副不得讨价还价的态度。这类投入一再增多,无疑就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家还担忧:目前社会上的收入差距愈拉愈大,造成少数人产生"仇富"心理。如果自己太过高调,势必会放大这种仇富倾向,使得民众产生"群体性怨恨"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偏激行为。
  低调企业家的出现,源于中华文化中"轻商"观念的延续,在成熟的商业社会和私产保护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多数企业家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自然选择了"低调并快乐着"。
  最近笔者接触的一位企业家,他不喜欢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的原因竟是:出名后,必然将承受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压力,有朝一日当他想关停企业或转移资产的时候,就未必还能够全身而退;而远离公众视野,则更能让其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他是为了不引人注意,便于"撤退",才把自己隐蔽起来。
  官之中庸
  最近,笔者听到"官员选择性低调"的说法,仔细一想这里面很有意思。在中国,官员们大多奉行谨言慎行的低调原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对事业、金钱、情感、家人怎么看?鲜有人会知道。
  有业内人士告诉笔者,中国官员精神世界的隐秘状态,与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有关,也与私欲、安全保障、体制制度、信仰及管理方略有关。在诱惑与压力共同催化下,一部分官员,内心迷茫,甚至陷入迷信、相信鬼神,希望藉此为自己寻找一种释放心灵的方式。
  与平民化的低调不同,官员的低调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唐代的杜佑不愿意给人强势的印象,更主动抛弃所谓能吏、青天大老爷这样的光辉形象。原因在于,在封建官场中,做官首先要自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都没有了,还有什么资格谈抱负。自我贬低和糟蹋形象,是杜佑高明的生存哲学。
  从古到今,大凡人身居高位的时候,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称"为官"为高危行业,高调行事的官员容易被抓住把柄。这样的官场规则让很多有潜力和才智的人,不愿公开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才干,这或许是官员低调的主要原因吧!
  有人总结说,"所谓行政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饭碗;也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工作;更是一个确立社会地位的途径。"但就目前来看,社会地位直接表现就是晋升。根据中国官场的晋升制度,使得人们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突出自己。久而久之,低调的官员越来越多。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峰表示,干部低调的心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今社会往往对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吸收不够,反而吸收了一些消极的文化,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本来其哲学概念是指看问题时应该做到公平、平衡、公允。但被很多领导干部误读成不管对错,都要四平八稳。
  另外,笔者听过这样的感叹,不论官大官小的为官者,大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而为民者也大都太把当官儿的当回事了。
网站目录投稿: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