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母亲的心结


  母亲是位退休教师,小时候饱经磨难命运坎坷,成家后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儿女,伺候爷爷活到九十二岁,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儿媳妇,乡里乡亲关系处得很融洽。母亲在乡村小学执教三十多年,很受人尊敬,周围许多人家两代人都是母亲的学生,许多人都亲切的喊她张老师。
  退休后的母亲移居县城,承担起接送孙子上学的重任,闲来也做点针线活。母亲最牵挂的是在家务农的二妹,星期天或节假日也带着孙子回老家帮妹妹干点农活。尽管母亲高级教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可一辈子节俭的母亲从不舍得享受,对自己尤其苛刻,整天是牵挂这个接济那个,自己吃穿则能省则省,什么都喜欢凑合,以至于我们都责怪她不知道享受生活。好在弟弟、弟媳都很通情达理,从不让父母生气,老来日子过得丰衣足食,开开心心。
  工作之余几个妹妹经常过去看望母亲,倒是我这个老大去的最少,为此没少挨姊妹们批评。偶尔挤时间过去扎一头,多是来去匆匆,很少有时间坐下来陪母亲聊聊天。屈指算来又有一个多月没过去了,元旦放假因孩子回家时间有限,也未能前往,可能是时间长了父母牵挂我们,只跟几个妹妹念叨我和孩子。周三恰好第一节晚自习,骑车赶往母亲住处。半路飘起了雪花,这可是今年下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雪花很快铺满大地,偶尔有几片飞落脸上,凉凉的,很快融化。从学校到母亲住处也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待我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母亲面前,她看到我一身的雪心疼得直责备我不该选这样的天气回家。
  家里只有母亲和小侄子,弟弟和弟媳各忙各的事情还没回家。话题常常从小侄子开始,特憨厚、特帅气的小侄子很讨人喜欢,是父母的开心果,眼睛珠。小家伙还特别知道心疼奶奶,因此别管哪个姑姑回家都先抱抱这个宝贝疙瘩,总少不了给他买点好吃的。一谈起小侄子的趣事母亲有说不完的话,言语间流露出无比的爱怜和自豪,比弟弟小时候还要心疼百倍。反正聊天也没什么主题,母亲想到哪就说到哪,无非家人的近况以及她牵挂这个孩子或那个孩子的琐事,许多时候怕我们牵挂常常报喜不报忧,总说她挺好什么都不缺,不用牵挂。每次只要看到母亲高兴、健康,我们也感觉很欣慰。
  聊闲一会儿,母亲说有件事打扰了她平静的生活,我听得一头雾水,听母亲眼泪心酸的诉说后方弄清事情的原委,知道母亲有一个难以破解的心结。
  母亲一岁半时外婆因不堪忍受其婆母的虐待,在其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无望的情况下离婚改嫁。母亲在外祖母家长到七八岁,度过了七八年无忧无虑、不谙世事的生活。外婆改嫁后又生了两个舅舅和一个姨母,日子过得很清苦,待母亲到了上学年龄便来到养父家。可想而知,本来就很贫穷的日子又多了一张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母亲又是老大,外公自然希望她能帮他下地干活,可母亲嗜书如命,酷爱读书,小小年纪就期盼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外公外婆不知吵了多少架,母亲也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和训斥。为生活所迫,脾气暴躁的外公常常对母亲发泄无名之火,有时甚至大打出手,越是这样母亲越想读书及早逃离这担惊受怕的苦日子。母亲清楚地记得每一次挨打的经历,有一次帮外公牵牛耕地,瘦弱、矮小还没有牛头高的母亲一不小心脚被牛踩出了血也不敢吱声,强忍着钻心的疼痛和眼泪,在外公的呵斥下把活干完。因为母亲很害怕外公,在外公面前总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什么事勉强读完初小,母亲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升入高小。可此时无论如何外公已不打算让母亲继续读书,在不识字的外公看来,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再加上家里孩子多日子穷,眼看人家开学一个多月仍不同意母亲再上学,为此母亲苦苦哀求外公外婆,并承诺上放学路上不耽误打猪草、拾柴火。经不住母亲再三苦求,外公最终还是同意母亲继续读书。重又争取到上学的机会,母亲别提有多高兴,找块破布、包上几个小本子一路小跑赶到学校,同村的小伙伴都报告老师那个考第一的女孩来了。那时的学校也的确很人文,竟什么条件也没讲便收下了酷爱读书的母亲。
  母亲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每天如饥似渴的拼命学习,受多大委屈吃多少苦母亲都不怕,就是怕没书读。很快要强的母亲就把功课赶上,成绩由中游到上游,最后许多功课常常考满分,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勤奋好学的她。几经努力,母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城中学,这可是当时的省重点中学,此时外公家日子更艰难,星期天节假日,母亲拼尽全力帮家里干活,天不亮就推起手推车到地里割草,一星期天割下满满两大车子草,草垛的比她个子还高,她只有从中间的车笼子隙缝中看路,一个秋天为家里砍下三大跺柴草,村里人都夸母亲能干、能吃苦。
  母亲上中学不久便赶上生活紧张,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外婆带着舅舅姨母到桓台要饭,要几天后星期天赶着回家,担心母亲回家难过。好在当时学校每天提供给学生六两粮食,每顿二两重的小饼子。每天晚上母亲都舍不得吃,积攒一周,高城大集时将所攒的五六个小饼子和舍不得喝的一碗青菜汤一并送到等在集头的外公手中,让外公吃下这救命的一点食物,把剩余的捎给弟弟妹妹。每天晚上母亲则挖野菜充饥或捡拾教师食堂扔掉的白菜疙瘩充饥。正值长身体时期的母亲,就这样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和痛苦,仍坚持刻苦读书,期盼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母亲的孝顺懂事也改变了外公对母亲的态度,他也体会到母亲是个有情有义、知恩感恩的孩子,从此不再打骂母亲,日后外公还私下里跟乡邻夸奖母亲的孝顺。此时外公家穷困潦倒,已根本无力支付母亲的书费,母亲只好含泪无奈的告别学校。半路上碰到她一个远房的舅舅,因很小时候在外祖母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外祖母村许多亲戚都认识母亲,正好这个舅舅当时在县城工作。当问清缘由慷慨的掏给母亲五元钱,坚强的母亲返回学校,交上这得来不易的五元书费,又坚持苦读了一学期。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感念那位舅舅的恩德,时常提及此事。再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交书费,母亲不得不泪别她留恋的校园,辍学回家务农。
  升学之梦破灭的母亲当时心中有多么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唯有用拼命的劳动掩饰内心的痛苦。家境好能坚持读书可学习上远不及母亲的同学后来纷纷考上大学,母亲只有暗自垂泪。没上够学成为母亲一生的痛。她为此也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她的孩子读够书。
  后来村里招考民办教师,读书较多以学习出色闻名的母亲被推选为村里唯一的民办教师,从此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那时的村小学一个老师要承担三个复式班几十个孩子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可报酬却少得可怜。毕竟能回到梦魂牵绕的校园,能捧起课本,回到课堂,又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为此母亲很珍视这份工作。当时除去挣个妇女劳动力的工分以外,每月3元钱的补助,后来长到5元,再后来长到8元,每月母亲都如数交给外公,外公很知足,村里人都羡慕不已,都夸母亲懂事顾家。
  同村的爷爷看上母亲的勤劳仁义,特托人到外公家提亲,当时的爷爷家在村里是很有头面的人家,爷爷是远近闻名的劳动模范,三个儿子两个让爷爷背着奶奶偷偷送往前线,号称一门二英雄,能与老王家结亲,这让外公感觉很体面。母亲结婚后,两个舅舅盖房子、娶媳妇可没少操心,外公家大事小事上都要母亲帮忙操持,父亲正直憨厚,更是为外公家立下汗马功劳。后来的外公到很依赖我父母,从外公后来看病、请医生以及养老送终,母亲也委实尽到了一个做女儿的责任,是母亲帮外公外婆将两个舅舅拉扯成人。
  我们家和外公家相隔不足百米,少言寡语的外公晚年耳朵有点聋,每到晚上常常到我们家坐坐,听爷爷侃侃大山,陪孩子们玩会儿,抽袋旱烟,然后默默回家。外公特别疼爱二妹,二妹有点好吃的总忘不了给外公留着,后来日子好点,外公每次赶集常买回点小虾、软枣、山药豆什么的,每次都忘不了给我们姐妹几个留一份儿。
  小时候我们不知道母亲儿时的酸楚,记忆中老年的外公也和蔼可亲,没有多大脾气,是一个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外公确实很疼爱我们姐妹。晚年即使舅舅让他生气时也没多少言语,只是一个人生闷气,后来得肝癌去世。当时父母托关系给备下一些止疼药物杜冷丁,外公走得很安详,只是牵挂相依为命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外婆。
  善良勤劳、乐善好施一生的外婆晚年没遭罪,母亲和姨母的孝顺远近闻名,我们几个姊妹成人后都争相孝敬外婆,隔三差五的给外婆买点好吃的,留点零花钱。外婆很知足,也很节俭,心里想的总是孩子们的家务事,忙了这家忙那家,从不知疲倦,很体谅孩子们的甘苦,只是一次可恶的意外伤夺去了外婆的生命。母亲和姨母伤心欲绝,为饱受磨难和困苦的外婆突然离世,母亲几次伤心的昏厥过去。外婆离世多年我们仍然很想念她,每次回老家经过外婆墓地附近的小路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每每看到外婆那熟悉的小院便会想起与外婆朝夕相处的日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外婆在世时母亲的亲生父亲曾有几次托人捎信想与母亲相认,外婆难以释怀曾经遭受的磨难,母亲更不会忘记儿时的痛苦记忆。念及外公对母亲几十年的养育之恩,外婆坚决不同意相认之事,母亲更不想伤及养父和兄弟姊妹的感情,更不愿勾起那些伤心的往事,这事就不了了之。
  家里的事再忙再累母亲从不耽误学校工作,挤时间坚持自修完大中专课程,多年保持一流的教学质量,在我们镇的教育界有很好的口碑。总算好人终有好报,母亲赶上民办教师转正,如愿评上了高级教师,光荣退休后小侄子成了母亲的精神支柱,每天为小侄子忙得不亦乐乎。母亲的口头禅是:一个葫芦一根系,哪个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十指连心。哪个孩子日子紧母亲都牵挂的寝食难安,孩子们的幸福是她最大的期盼。许多时候倒是常常忽略她自己,只知道为家庭为孩子们默默奉献。
  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巧,没想到这么多年下来,母亲同父异母妹妹家的孩子竞和弟弟成了朋友,后来才得知这孩子还曾经是我的学生。年轻人倒是很开明,他不知从哪里知道这个关系后竟然跑到家中就认亲之事做了母亲一番工作,想借今冬天结婚之际请母亲回家见见生父,了却老人一生的内疚和心愿。于情于理母亲都一时难以接受这一邀请,难免又勾起许多痛苦的回忆,暗自伤心落泪。
  苦难特殊的童年经历,造就了母亲爱憎分明、宁折不屈的性格。作为晚辈,没有经历母亲那一番痛苦,很难体会到她内心的感受。诚然,我们可以理解八十多岁老人渴望见到亲生女儿的那种内疚迫切的复杂心情,我也很想帮助母亲解开这一心结,可不知如何劝导是好,总不能为满足一个老人的心愿而勉强委屈也是老人的母亲。我只有开导母亲,多想些快乐的事,不要总顾及这个顾及那个的太委屈自己,无论她做出怎么样的选择,我们都尊重她的选择,理解她,支持她。母亲若感情上能接受与生父相认我们替她高兴,若感觉难以接受无法相认我们也理解。毕竟母亲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一生忍辱负重很不容易,母亲的健康和快乐才是第一位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更何况心伤更需要时间去抚慰,亲情更需要真情去培育,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地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愿随着时间的流失母亲能忘掉所有的痛苦和烦恼,早日打开这一心结,坦然面对生活,快乐幸福的度过每一天。
网站目录投稿: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