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我国建筑能耗快速增加,减少建筑能耗,开展建筑节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减少建筑运行能耗是节能的关键,而减少建筑材料能耗同样具有意义。 关键词:建筑节能;形势;思考 一、建筑节能的形势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能源资源的日益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建筑发展速度,决定了我国的建筑要消耗比别的国家更多的能源。 1、冬寒夏热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背靠大陆腹地。冬季,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寒流频繁南侵;夏季,大陆腹地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而沿海海风吹入较弱,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假如中国处于世界同纬度的平均温度下,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就会少很多,但是我们必须生活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消耗比别的国家更多的能源。 2、我国城乡建筑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近几年城乡建筑竣工面积,2001年为18.2亿平方米,2002年为19.7亿平方米,2003年为20.3亿平方米,2004年为20.7亿平方米。而在全国城乡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420亿㎡,其中按采暖建筑节能标准建造的只有1.4亿㎡,且限于少数城市的居住建筑。与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为他们的3倍左右,而且室内热环境很差。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热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空调和采暖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采暖地区向南发展,北方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空调,人们要求冬天室内温度增高,夏天室内温度降低,而且居民家用电气品种数量越来越多,照明条件逐步改善,家用热水也明显增加,所以人均耗能迅速增加。 由此可见,建筑节能潜力最大,节能效益最突出,建筑节能工作成为中国节能的重点。 二、建筑节能的思考 在我国建筑是第一耗能大户,建筑节能对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节能是建筑从业人员的神圣职责,建筑设计人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无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建筑设备工程师都必须转变设计观念,不仅要考虑建筑外观的视觉冲击力,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更要考虑建筑能耗及对室外环境造成的污染,建筑節能指标应作为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优选的一个指标。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对此,目前存在着一些争论和认识误区。 1、在北方地区,增加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对于减少建筑采暖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但建筑节能就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吗?采用新技术就一定节能吗?实践证明并不是这样。如某新建政府办公楼,其保温性能很好,并用不少节能新技术武装起来,在节能发面投入不少,但实测能耗却很高,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空调系统存在问题。因此建筑节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深入研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不能指望"一招制胜",节能建筑也不是各种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的"堆砌物",一些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运用不当,会发生"相克"的作用,甚至可能造成能耗的增加。在建筑节能方面,国外流行的技术在国内不一定实用,适用于城市的节能技术在农村不一定可行,适用于北方地区的节能技术不一定适合于南方,适用于住宅建筑的节能技术不一定适合于商业建筑,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时,应针对中国国情、具体建筑特点和使用特点、当地的气候条件、各种用能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综合优化设计,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行为节能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建筑和暖通等设备专业应密切配合,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前期控制,尤其要改变目前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暖通等设备专业不沾边的现象,应加强对暖通专业设计方案的节能审查,进行全过程管理。在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同时,要警惕将建筑节能工作简单化、表面化的倾向,防止出现高投入、低效益和"节能建筑"不节能的现象。 2、建筑节能仅仅是减少运行能耗吗?这也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减少建筑运行能耗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但建筑节能不仅仅是减少运行能耗,建材能耗在建筑能耗中也占了较大的比例。随着建筑保温措施的加强、节能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建筑运行能耗会逐步减少,但这些措施通常又会造成建筑材料及其生产能耗的增加。一些学者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些节能建筑,建筑材料能耗占建筑全生命周期总能耗的比例可达40%以上,减少建筑材料能耗同样具有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节材就是节能。目前建材能耗和资源消耗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思想也没有被设计人员所重视,不少人认为建筑设计对减少建材能耗无能为力,实际上,建筑方案的优化,是减少建材能耗的重要途径。 在各行业中,建筑是我国第一耗能大户,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是近年来全国总能耗快速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建筑节能对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减少建筑能耗是建筑设计人员的责任。建筑节能事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减少建筑运行能耗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但减少建筑材料的能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应将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思想应用于建筑节能设计工作中,防止出现高投入、低效益的现象,节能的重点应发展适合中国国情、低成本、高效益、可推广的建筑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