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爱孩子必须知道的件小事


  为了让孩子感觉被爱,父母每天需要做的15件小事
  译者:陈雪梅丨壹心理翻译专栏
  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感觉被爱的孩子通常能平稳快乐地成长。下面有15种方法教你如何让孩子感觉被爱。
  你可曾记得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什么让你感觉被爱?仔细想想。或许你能记起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假期父母教你功课,或者跟父母分享你的秘密。如今作为一个家长,你有努力让你孩子感觉被爱吗?通常,一些小事儿就可以了。下面有15种方法教你如何让孩子感觉被爱。将你成为祖父母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仍然记得那些小事儿。
  1 手机关机
  当你回家或者小孩放学了,关掉手机,全身心地陪着孩子至少半个小时。小孩子会因此感到高兴的,因为他知道当他告诉你学校的事儿时,你不会去分心看短信。瑞典政府曾做了一项民意调查,发现33%的孩子都在抱怨父母总是在看手机。
  2 吃饭时关掉电视和其他的设备。
  当孩子看电视,或者大家发短信时,这是很无趣的。用餐时间是陪伴家人的宝贝时光。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因为细嚼慢咽对健康更有益。他们也很享受父母的陪伴,以后也很少饮食不均衡。
  3 珍惜睡前时光
  小孩子总是很享受父母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光,这样他们可以快乐地进入梦乡。讲故事让孩子们非常的放心,同时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独特方式。而且这能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
  4 用身体语言表达爱
  无数研究表明温暖和爱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感觉被爱的孩子自尊心更强。但是也没必要溺爱,每天一个吻或者拥抱就足矣。它能减少孩子叛逆,反社会和其它行为问题的几率。如果孩子羞于肢体接触,也可以通过语言支持鼓励。
  5 单独陪伴一个孩子
  如果父母能够一对一地陪伴一个孩子,效果是极好的。因为兄弟姐妹不在身边,他们会觉得自己很特别。可以做任何事情,运动,做饭或者其它的家务。这是表达爱孩子的最佳方式。
  6 用爱来教育孩子
  如今仍然有家长认为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是体罚小孩。从而孩子也会觉得处理分歧和矛盾的最有效方式时暴力。最好的父母并不是孩子做得好就关爱,做得不对就打骂。仅仅只有持续不断的爱才能让孩子们觉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7 留些有趣又有爱的便条或者信息
  可以是一条信息或者塞在枕头下的便条。可以是个笑话,有爱的昵称或者其它能让孩子觉得你们仍然爱他们。
  8 眼神交流
  当你和孩子交谈时,最佳方式时直视他们的眼睛。处在一个离不开电脑、电子设备或者手机的年代,对于孩子们这个年纪来说,眼神交流尤为重要。孩子会学着等待,直到得到你的全身心关注,但是这些等待都是值得的。同时,这也能教会孩子当他们长大了,眼神交流是项很重要的社交技能。
  9 经常笑
  每当孩子进屋时,还有什么比微笑更能展示你的温暖和爱的呢?这能让孩子立刻放松下来,同时也能让他们坚定自己是珍贵的,而且并不让人厌烦。可能有时需要警示他们的坏行为,但为什么不用其它90%的时间来展现你的爱呢?
  10 树立榜样
  你有多少次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怎样礼貌些,要带安全带?通常,父母会忘了他们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擅长模仿。与其说,还不如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爱他。要善良,友爱,关爱他人,不种族歧视。
  11 让孩子参与决策
  诸如第二天上学穿什么,或者假期去哪儿参观这些问题都可以和孩子共同决定。确保孩子完全参与决定。同时,让孩子学会在父母的指导下做决定也是大有裨益的。
  12 和孩子一起玩耍
  当采访孩子时,他们常说自己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真的希望有些空闲时间和父母一起玩。或许你该推掉一两个活动,这样你就不会仅仅是他们的助推石。
  13 孩子不开心,采取些行动
  在学校,孩子们可能会遇到些问题,被欺凌,或者因为体育教练。要让孩子知道你很在意,询问关联的人,找出孩子不开心的原因。也有可能时孩子的原因,如果不是,这将是你们并肩作战的最佳时机。你可以做些实事儿,像参加学校的反欺凌活动,也可以教孩子如何应对欺凌。
  14 保存卡片和礼物
  当孩子送你一张便条,一副有趣的画或者一首小诗,珍藏它们,让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们。把它们放进一个特别的抽屉或文件夹里。展示给孩子一张你放在办公室里的最喜欢的照片。你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这些艺术作品,放在相片分享网站。时不时地展示给孩子看。这会让孩子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节省了家里宝贵的储存空间。
  15 不要打断他们讲事情
  当孩子告诉你学生发生的故事时,不要打断他们,注意倾听。当他们想要和你分享一本书或者图画故事,也这么做。他们会觉得自己被爱被需要。如果父母忽视他们或者太忙了,首先受伤的就是孩子。这可能持续到青春期或者成年期,除非我们现在努力。
  爱是快乐地基础。每天都向孩子展现我们的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幸福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生的全部目的"——亚里士多德
  ——The End——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翻译 陈雪梅 所译,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susan.liao@
网站目录投稿:涵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