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 家 石崇富起来之后很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 他的父亲是西晋的开国元勋石苞,这老家伙也挺有钱的。 按说石崇算是个富二代了,但他这个富二代有名无实。石苞有六个儿子,临终分家产的时候,一分钱都没给石崇。 石苞的解释很简单,他说:"这娃有本事自己捞钱。" 我们不知道石苞为何如此笃定,难道他那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恶棍中的恶棍吗? "我就是石崇。" 石崇的确富起来了,但他的钱却并非正路上来的。 作为官二代,他理所当然要当官,一起步就是修武县令,之后的岁月里,他升升迁迁,终于来到了他的发迹之地——荆州。 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他竟然抢劫远行商客,这连"官匪勾结"都不算,因为官就是匪,匪就是官! 通过抢劫,他竟然就发家致富了。 2:
炫 富 石崇头顶三尺无神明,心中又没有道德律令,于是富裕起来之后便极尽奢华之能事。 他建造了一座别墅,号曰"金谷园",占地几十里,依托山形水势,开塘挖湖,清溪潆洄,流水潺潺。 园内舞榭歌台鳞次栉比,并以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装饰。他家的厕所恐怕也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不但精美绝伦,而且还有十几个侍女服侍,每当有客人上完厕所,侍女们便将客人的衣服脱下,换上新衣服。 撒泡尿也要搞出这么大动静,很多客人适应不了,干脆不上厕所了,只能硬憋着。 溯源君想象不出,大概是上图这样? 当时有个叫刘寔的官员,很清贫,到石崇家做客,上厕所时看见各种蚊帐、垫子、褥子,还有侍女手持香袋在一旁站立,吓得他立马夺门而出,连连跟石崇道歉,以为自己误入了石崇的卧室。 这次经历,对刘寔的三观一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3:
膨 胀 石崇如此炫富,有人很不爽,开始跟石崇斗富。 这个人叫做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 Round 1 王恺用蜂蜜水刷锅 vs 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 Round 2 王恺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的步障 vs 石崇就用锦做了五十里的步障 Round 3 王恺用赤石脂涂抹墙壁 vs 石崇就用花椒涂 司马炎一看舅舅竟然比不过石崇,于是便借给了王恺一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 王恺以为总算可以扳回一局了,谁知道,石崇当场就把珊瑚树砸烂了,王恺很生气,后果本来可以很严重,却不料石崇说:"不足多恨,今还卿。" 然后就将自己的珊瑚树拿出来了,高三四尺的有六七株,在日光照耀下光彩四射。 王恺大为沮丧,第四回合,再次落败。 最后,石崇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 外国进贡了一种火浣布,这种布不怕火烧,如果染上了污渍,放在火里一烧,就变得干净靓丽了。晋武帝司马炎用这种布制成了衣服,穿着去了石崇家。 石崇呢?他故意穿着平常的衣服,却让家里的仆人奴才50人,都穿着火浣衫迎接皇帝。 你说气人不气人?想想后世的沈万三,如果他遇到的不是司马炎,而是朱元璋,不知道他得掉几层皮。但是司马炎,愣是没难为他。 于是,石崇越发膨胀了,渐渐的,财富也无法满足他日益膨胀的心了。 他希望在文学上也有所建树,这样才能在史书上留下几笔丹青,于是写下了《王昭君辞》《赠枣腆诗》等诗词。 石崇的《王昭君辞》,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一群捧臭脚的人纷纷发表议论。 "财富也限制不了首富的才艺。" "石崇写诗了,多才多艺是受父亲石苞的影响?" "石崇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这首诗写得没谁了!" "石崇变身诗人,这韵脚太工整了,首富还真是多才多艺。" 然后,石崇便真的觉得自己多才多艺了,开始想着要与圣人比肩。 一次,他与王敦进太学,看到颜回、原宪的像,他就说了:"如果我跟他们一起同升孔子之堂,和他们不一定有大差别。" 王敦说:"其他人我不敢说,子贡和你很接近。" 子贡是个大商人,是孔子门下首富,所以王敦有此一说。 子贡 石崇就说了:"一个士人应当既享厚福,又有高名,为什么要做穷人呢?" 4:
覆 灭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西晋首富石崇不懂月盈则仄的道理,没有激流勇退的胸襟和气度,他沿着炫富的路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也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看起来,跟他的炫富无关。 石崇有姬妾800多人,其中一个叫绿珠的人间尤物,美艳不可方物。 有个叫孙秀的,对此绿珠姑娘垂涎已久,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此时,司马炎已经驾崩,皇帝宝座交给他的儿子司马衷,可司马衷是个傻子,实权落在了皇后贾南风手中。 一代悍妇——贾南风,晋惠帝皇后 石崇是贾南风的狗仔、亲信,他在路上见到贾南风的母亲,大老远就跪下来,对着扬起的灰尘叩拜。 贾南风玩弄权柄,弄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终于引发了八王之乱,司马伦率先发难,杀了贾南风。 石崇顿时失去了靠山。 孙秀的机会来了,他大咧咧地去找石崇要绿珠。 而石崇明显不知道局势已变,竟然倨傲地拒绝了孙秀,于是孙秀劝说司马伦诛杀石崇。 在通往刑场的路上时,石崇才惊醒过来,哀叹道:"这些狗奴才,就是看上我家的钱财了。" 押解他的人问道:"你既然知道是巨额财产招致祸害,为什么不早点散掉呢?" 史书上没有记载石崇是如何回答的,估计无言以对吧? 其实,也怪不得石崇,急流勇退是智慧,也是勇气,比如马老师,为他的卸任,足足准备了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