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前柏 文竹 夷陵区,是湖北省宜昌市辖区13个县区中的普通一个,但又是不一样的一个。正如其名,"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为"夷陵"。 2012年,夷陵区全年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居宜昌市第一位,全省第五位。 客观来讲,夷陵经济发展取得了十足进步,但是从宜昌全市范围来看,还需要厘清一些思路:作为经济强区,如何在"宜昌跨越"战略中发挥好领军作用?夷陵财政又将如何践行好"质量财政"? 完善改革 初见夷陵区财政局局长袁世明,似曾相识。后来经过交流,原来在四年前的一次活动上,我们就有过交流。于是,接下来的采访就进展得很顺利。 "夷陵区有着很特殊的体制,2001年夷陵撤县设区后,夷陵财政在湖北省里仍然保留着相对独立的县级财政体制,但是在资金结算上,还是和宜昌市结算,因此,是一种‘宜县宜区独特的体制。"袁世明介绍。 面对现如今全国掀起的新一轮"撤县设区"热潮,袁世明结合夷陵的实际情况认为,"撤县设区"后,不利的地方是夷陵不能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因为它是宜昌市的城区,但是宜昌辖区的长阳县就可以享受。有利的地方是作为宜昌市的城区,可以加快公共设施的建设,享受公共资源,与城区组团规划。 今年,夷陵区被列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实验。谈起夷陵财政的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袁世明至今津津乐道。 第一项改革就是1998年"夷陵统管"模式问世。针对当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混乱,乡镇财政所不能把握财务管理的主动权,夷陵区在全国首创零户统管财会管理模式, 在保持单位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会计主体与会计人员分离、资金使用权与会计核算权分离,以此制约财务权力、源头治理腐败,进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也是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雏形。 第二项改革是推出"税款直达"模式。1998年,夷陵区地税局与区财政等部门联合研制出"国库经收,税款直达,微机联网"的税款入库新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2001年又全面应用"湖北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税收征管网络逐步建立。全系统实现微机联网、信息共享。 第三项改革是"收支两条线"。也是对公共财政改革的有益探索。 "这几项改革当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坦白来讲,现阶段夷陵财政改革步伐有所放缓,这主要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袁世明说。 对于近些年夷陵财政改革的步伐放缓,袁世明还是有不少遗憾,主要是考虑到改革牵扯到的精力太多,改革的成本太大。 质量财政先行者 "市局提出‘质量财政很及时,也很有必要,我们夷陵财政也已经在积极探索,搞好‘质量财政,关键是要搞好管理。"袁世明认为。 要搞好管理,就要创新机制,比如早在2007年夷陵财政局就成立了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这在当时可是个新举措,效果也非常明显。现在每年评审的财政资金达到几十亿元。在投资评审中心,实行"一个单位、两种制度"的模式,工资待遇上实行年薪制,保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财政评审的效率,减少决策风险。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只是绩效评价的一个环节,但是可以看出夷陵财政在管理方式上的大胆创新。 搞好"质量财政",夷陵财政可谓先行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收入方面。一手要抓发展,一手要抓民生,资金怎么来?关键是要整合各项资源,多渠道筹备资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作。 一是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利用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对矿产资源"一站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全国都比较先进,经常有考察团过来学习交流经验。管理效果非常明显。矿产上缴的税收由2005年的8000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7亿元。 二是对土地资源的整合。随着夷陵的发展,一些国家重大项目落户或者经过夷陵,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带来挑战。比如特高压工程,特高压电网经过的地方,土地都不能利用,本来夷陵土地资源就有限。这就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在土地招拍挂过程中严格控制,尽量将受益最大化,确保土地收入及时入库。 三是整合国有资产。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过整合,组建集团公司来运作。 其次是支出方面。袁世明认为,财政资金分配观念和意识要改变,要加大竞争性分配。现在需要财政支持的地方太多了,财政确实很难办。 夷陵在部分专项资金分配管理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方式,建立"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项目优选机制,注重对分配后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投入和产出的全过程追踪、问效和问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支出方面,夷陵财政进行了很多探索。 一是在财政资金安排上,广泛征求意见,收集民意。财政部门先拿出初步方案,然后由区委区政府最后决定。 二是保障民生投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国家的民生政策在夷陵区得到100%的落实。财政"蛋糕"多为民生切一块,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已成为夷陵财政改善民生的"助推器"和"原动力"。 三是多向基层倾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发挥区本级的优势,另一方面激发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从1986年到现在,夷陵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已经完成了第八轮改革。 四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技术改造资金,培育一批重点企业,落实财政对企业的扶持政策。 新挑战 2014年的财政状况将会如何?财政连年高速增长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这恐怕是每一个财政局长都关心的问题。 结合夷陵的实际情况,袁世明认为明年将很难保持高增长。他的担忧不无道理,首先现在实体经济很难,这将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比如企业所得税是跨年的,有滞后效应,就会反映到明年的财政收入上。其次是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今年夷陵没有引进大项目。第三是磷矿石产量和价格都下滑,使得当地税收减少几个亿,影响很大。 对于现在广受关注的政府性债务,如同悬在地方财政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据袁世明介绍,夷陵区的政府性债务在20亿左右,处于良性控制的阶段。早在几年前,就邀请相关专家测算了夷陵财政能够承受的政府性债务的压力,加上夷陵区储备的6000亩土地,因此还债的压力不是很大。 袁世明认为,当前地方政府领导的投资冲动是最大危险。 另外,对于备受关注的分税制,夷陵财政局相关人士建议,在中央省级层面可以搞分税制,但是县级以下就不应该搞,现在县级财政很难,资金都上交给中央了。同时,在一些税种的分成上,也应该进行调整。袁世明认为,一些落后地区大力发展工业,而工业产生的主要税收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大头最后都交给了中央,而发达地区发展服务业,产生的主要税收是营业税,大头主要归地方,这些发达地区税收更高了。这样,整体上更加拉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作为财政强区,夷陵财政如何服务好"宜昌跨越"战略?袁世明认为,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筹集资金,挖掘资金、资产的存量;全程跟踪,加强资金的监管;大力合理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撬动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