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困境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互不衔接,给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更好地化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发展问题,"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将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择。
  关键词:养老服务 困境医养 结合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预测数据表明,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这也就是说每三个中国人里将会有一位是老年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下需要即刻解决的问题,而与之伴随的养老问题也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困境
  2011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建立以居家、社区、机构三方为支柱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家庭功能弱化、社区服务严重不足的现状,所以机构养老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我国老人在获取机构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境。
  1."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
  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仅提供门诊与病情严重时的短期住院,而多数养老机构一般只是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即使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也只配备一些简单医疗设施而已。在"医"、"养"分离的情况下,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会去强行占用医院床位,使得医疗资源被不合理的占用,老年病床往往供不应求。但同时,另一些老人在普通的养老机构又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服务,难以满足老人正常的医护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有入住意愿的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医护问题,而那些已经入住的老年人最不满意的问题就是低下的医护水平和较高的养护费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没有护士或医生,而且大部分的养老机构仅仅靠初级的护理人员进行为老人提供简单的医疗护理服务。
  2.养老机构人员结构失衡
  多数养老结构为了减少成本、降低风险造成了养老机构市场覆盖人群的结构失衡。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的结果表明:近一半的机构表示,将自身的收住对象定位在自理老人,不愿收住失能老人。在城市大概有近三分之二的机构,限制失能老人的入住。客观来讲,照顾失能老人比照顾自理老人的工作量要多出很多,而且特别容易出意外,工作又多又累。故而,很多养老机构愿意选择那些可以自理的老人,不愿接受那些相对高龄、失能的老人。同时部分可以且愿意接受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又因为价格高导致这些失能老人因为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反而那些高收入且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使用了大量的床位。因而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那些失能老人反而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3.服务对象难以支付服务费用
  支付能力与养老机构的价格是影响老人入住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从微观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入住意愿当作衡量指标的话,便会发现老人有较高的意愿入住,但受到年龄、经济情况、身体情况等各方面的限制。虽然有入住意愿但却无法产生实际需求,其中支付障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较高的入住意愿和客观存在的较低的支付水平同时存在,如果从供求平衡的角度讲,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供给紧张与较多的床位空闲形成矛盾。
  尚振坤指出,目前中国养老普遍存在老人的医疗服务问题。在一般的养老机构,看病拿药不可以报销,同时,由于养老机构与医院的合作不流畅,双方缺乏畅通的联系,多为医疗机构对相应养老机构的一个单向联系,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很多养老机构没有与周边的医疗机构签订书面协议,来保证机构正常的医疗服务。即使存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存在合作关系,但由于服务标准差、要求不明确、缺乏监管等的原因,使得为老人的医疗服务难以持续稳定的进行。
  二、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纵观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体系改革过程,服务整合、医养结合和养老机构转型是必然趋势。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难题,必须进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鼓励养老机构建立医护体系,完善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同时,要配合政创新,实现医疗与养老两方面资源的整合,以助于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1.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我国应该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如PACE计划等),将长期照护体系作为解决我国养老危机的有效应对方案。不仅要去探索独立于目前医疗保险体系的长期照料体系,还要研究相关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建立一种符合国情的长期照料体系。长期照料其实也就是持续照顾,意味着一种连续的、综合的服务,使得各个相关部门可以有效的相互协调,让各个部门优化组合,使得有需求的老人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得到相应且连续的服务。应通过加强专业医疗人员与社会护理人员间的合作、交流等方式,打破如今医疗与护理体系分割的现状。
  2.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我国学者及其社会学家普遍赞同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林文群(2009)提出可以将现有的敬老院改造成医养结合的模式,以方便收纳岁数较大身体薄弱或是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多方面多角度融合,优势互补,以解决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很多老年公寓在逐步向护理院转型,这表明政府在鼓励可以自理的老人去享受居家以及社区的养老服务,而将机构养老更多的用来服务于失能老人,以充分发挥养老机构的为老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提供到最基本的养老产品的建设当中去,建立定位在低收入群体当中的养老服务机构,解决低收入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同时优化政府的财政结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养老机构,构建综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4—28)[2011—07—125]
  [3]刘墨非.疏解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之困[J]北京观察,2011(6):20—22
  [4]阎志强.广州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机构发展分析[J].南方人口,2011(6):1—7
  [5]党俊武.为什么要在中国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J].人口与发展,2009(4):52—54
  [6]林文群.社会养老机构的经营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9):227—228
网站目录投稿:水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