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四大名著中那一夜为何总有大事发生


  1
  那一夜,许都(今河南许昌)城中,有人喊叫:"杀尽曹贼,以扶汉室!"   原来,东汉末年,曹操权倾朝野,挟天子令诸侯,朝野共愤,视曹操为国贼。朝中五位大臣便联手准备在那天晚上解决曹操。   但这五人毕竟势孤力单。最后他们不是被曹军擒获,就是死于乱军之中。不仅如此,曹操还在漳河水边斩杀三百多名官员。   那一夜,许都城中尸横如山,血流成河。   多年后,同一天夜里,唐僧师徒来到金平府,进城看灯。   走到金灯桥,看到三盏金灯。三盏灯,三个晚上烧掉了五万余两银子。   后来孙悟空了解到,原来是玄英洞里有三个妖怪:避寒大王、避暑大王、避尘大王,自幼爱吃酥合香油。他们化变成佛像,让当地百姓供奉香油。光灯油一项的差徭,"每家当一年,要使二百多两银子"。   一心向佛的唐僧却识不出有诈,那一夜,被三个妖怪掳走了。   多年后,同一天夜里,大哥宋江同柴进、戴宗、李逵、燕青来京城观灯。   宋江、柴进与名妓李师师吃酒,却让李逵、戴宗看门。李逵看了,心里发怒,于是大闹京城。   那一夜,宋江等梁山头领乔装进城,原本是以看花灯为名,希望通过李师师联系上皇帝,推动招安大业。结果,李逵这么一闹,事儿黄了。   多年后,同一天夜里,甄士隐三岁之女英莲在看社火花灯时被人抱走,夫妇思女成疾,家院被大火烧成了瓦砾场,自此甄家人非物换。   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正是从那一夜起笔,开始了最牛逼的铺垫。   2:
  那一夜,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学界至今争议还很大。通常认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望日"(即月圆之夜),所以古人很看重这一夜。   又有说法:西汉时,武帝在这一天祭祀"太一神",大张灯火。此后,道教定正月十五为"上元日",佛教将正月十五对应印度历法中的"大神变月"。几种因素叠加,到隋唐时期逐渐成为了元宵节的常见习俗。   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很喜欢拿元宵夜说事儿。最爱君上面所举的大件事,都出自四大名著的描述。   除此之外,其他名著也非常重视元宵节的书写。   大家耳熟能详的《金瓶梅》,西门庆至少有四五次利用元宵节赏灯的契机,与有夫之妇偷情。《聊斋志异》中,王子服元宵夜出游,偶遇婴宁,随即被勾了魂,相思成疾……   那时候读这些小说就很生疑:为什么古典名著都要把大件事放在元宵夜来写?   中国传统的节庆有不少,但重要性各有不同。曾经有个上巳节,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很热闹,很隆重,但到了宋代,这个节日就走丢了,突然销声匿迹。宋代以后,最重要的两个节日,一个是清明,另一个就是元宵。   当时流传两句俗语:"日日寒食,夜夜元宵"和"日间寒食节,夜里正月半"。   什么意思呢?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两天。跟我们现在的理解不一样,那时候的清明节不是一个悲哀的节日,相反,是一个可以外出踏青因而很欢乐的节日。和元宵节一样,它们的基调都是欢快的。所以,这两句话都是形容一个人的小日子过得很舒心,很爽。   反过来看,当时人最看重的,也是这两个节日。   上面引述的古典名著都成书于宋元之后,尽管有些写的是此前的历史,比如《三国演义》,但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还是融入了其生活年代的特色,因此会着重强调元宵节的重要性,并把关键情节安排在当夜发生。   3: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呢?简单来说,这个节日真的不一般。   在古代,官府最怕的是夜晚降临。因为夜色中,对人民的控制难度趋大,很多违法犯罪也容易借此发生。所以古代大多数时期都有宵禁的法令,夜幕降临后,城门就会关闭,居民区也封闭起来,如无要事,严禁在街上晃荡行走,吃个宵夜烤串更是不可能的事。   犯了宵禁的人,受到的处罚也挺重,重则处死,轻则杖刑。   然而,每年元宵节前后几天,官府都会解除宵禁。这就好比久在笼中的小鸟,那几天突然得了自由,自然高兴得不得了。   我们没有经历过宵禁制度,对夜里不能出门行走的约束难以有切身感受。但古人的体会可就深了。元宵节之所以倍受青睐,主要原因其实不在于这个节日有多少仪式,多少欢乐,这些都是附加在宵禁解除的基础之上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宵禁的解除,大家可以外出体验真正的夜生活。   不仅如此,元宵节期间,上街观灯、游玩的人们还能突破贵贱、男女、老幼的界限,一起加入狂欢的队伍。   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的夫人想要出外看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   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反问:"我难道是鬼吗?"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元宵夜的很多日常禁忌都被消解掉了。   一些学者比较准确地将元宵节定义为古代中国的狂欢节。   台湾学者陈熙远在他的文章《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中指出,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为名或在观灯之余,逾越各种礼典与法度,并颠覆日常生活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事实上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挑衅与嘲弄,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   说白了,这个节日带有身心解放的性质。   4:
  对朝廷而言,元宵节不仅是展现太平盛世、与民同乐的契机,也是纾解社会矛盾的解压阀,所以皇帝们乐得一年一次解除宵禁。   这个没有宵禁的元宵假期,也一再得到延长。   唐玄宗规定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连续放假3天;宋太祖追加十七、十八两天,假期多至5天;明太祖更规定,从正月初八至十七日"放灯十天"。不过到了清朝,元宵假又回归为5天。   早在隋朝,正月十五夜,城市已是"不夜城"。当时人柳彧在一封给隋文帝的奏疏中说,元宵夜锣鼓喧天,火光照地,人戴兽面,什么歌舞表演、奇装异服、男女混同,成何体统?他请求皇帝禁止正月十五的侈靡之俗。   隋文帝同意了。   但一项活动一旦成为传统,想禁也禁不住了。   后面的皇帝知道禁不住,干脆利用这个机会与民同乐,宣扬天威。   宋徽宗时代,元宵当晚,皇帝要亲临宣德楼看灯。于是,御街两旁拥挤的人群,在观看百戏和花灯表演的同时,也能隔着一层黄色的丝织品看到皇帝神秘的面孔。   正月十六早上,皇帝会再次出现在城楼,如果人们不是过于疏懒或是晚上喝醉了酒,只要能足够早地起床赶到宫门口,会观看得更加清楚。   这在古代中国,几乎是破天荒的事。   然而,宋徽宗仍然沉醉于太平盛世的迷梦之中,北宋的丧钟已经敲响。   到了南宋,元宵节的过节气氛仍然十分浓烈,全然不因偏安一隅而消减。   当时人过节疯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除了看灯,逛街,就是外出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才想到要回家。酗酒所产生的混乱局面,居然在当时催生了一个只有在元宵节出现的职业:一些人在夜阑之后,举着小灯"扫街",往往可以捡到醉酒人遗失的贵重金银首饰,收获颇丰。   不管政治如何变迁,人们总需要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娱乐。   元宵节可以是狂欢节,可以是情人节,可以是吃货节,可以是戏剧节,也可以是古典小说里的关键情节。
网站目录投稿:幻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