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性 翻看APP Store,每一个类别下都有着无数相似的应用,功能,风格,甚至连名字都异常相似。 这种现象,在昆虫学里叫做趋同性。 故事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么?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款小而美的应用,它可能是一款闹钟应用,也可能是一款音乐播放器,它提供了一个我们需要的功能,要么是没出现过的,要么是出现过,却没有它做的精致。 很快,这款应用便获得了一批用户,并广受好评。于是,类似的应用或者功能就开始层出不穷。 而这款小而美的应用,终于经受不住市场上传来的压力,开始迅速迭代,忘却自身的"六脉神剑",硬是练就一身姑苏慕容的"斗转星移",你有我也有,你会我也会。 最后,照照镜子看着别人:"咦,你可是我失散多年的多胞胎兄弟?" 南慕容输给了大理世子,但"斗转星移"真的不如"六脉神剑"么? 抓住用户的痛点 一款好的APP,必然是抓住了用户痛点的。但用户的痛点,随着APP的发展,必然是不断变化的。 小明去吃晚餐。他饿了,我们需要提供的是一碗米饭;他和女朋友去约会,我们需要提供的是烛光晚餐;他和基友去吹牛,我们需要提供的是烤串和扎啤。 只有瞄准了用户真正的需求–即用户痛点,我们才能做出一款好的APP。对于"斗转星移"——广撒网式的大而全,虽然某些功能可能击中了一些用户,但这个功能,也有可能赶走了其他更多的用户。 奢华的高级餐厅也提供大排档撸串,能留住两种客人么? 必须学会的取舍 在有限的移动端屏幕上,用户能够完成的操作其实少之又少,精通天下武学的姑苏慕容根本没有办法施展他的"斗转星移"。 那怎么办?我精通的天下武学全都舍弃?只能用一招"六脉神剑"?段公子还会"凌波微步"呢! 那么,一招招来,但先用你最精通的。 把自己最出色的功能或者用户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明显的位置,把辅助的功能适当的隐藏起来,把需求量小,但又必须的功能留在最后,比如"凌波微步"。 拿微信来举例,用户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沟通和聊天,那么聊天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一打开APP就立马能看到聊天列表。 而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等功能是辅助性的,我就需要简单的操作之后才能找到和使用。 至于最后的"凌波微步",比如发送红包时需要输入支付密码才能继续使用。 那么,如果把漂流瓶和聊天换换位置呢? 出色的交互 无论是"斗转星移"还是"六脉神剑",最终必然是"仁者无敌"。 仍然还是微信,仍然还是漂流瓶。 细心的用户可能会发现,微信在漂流瓶上做的新手引导。 当捞上一个漂流瓶后,立即点击打开,微信不会有任何的引导。但当你在捞上漂流瓶后的几秒内没有操作,微信会浮现一个提示:"点击打开漂流瓶"。 不同于有些APP强制性的新手引导,微信的用心可见一斑。 好的交互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用户体验,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去实现,看似简单,实则有着很大的学问。 比如按钮的位置,把一个常用的功能键放在左上角的位置,这对右手惯用手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而把按钮设置的过小过密集,对我这种胖子来讲–好吧,我根本不想用这样带有"歧视性"的APP。 然后这些东西,并不是简单的靠"猜想问"就能得到正确答案的,这需要亲身的体验和大量的数据支持,在APP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但总而言之,一款有"人情味"的APP就像冬天温暖的被窝,总是让人舒适的,不舍得离开的。 结束语 一款APP真的做到以上几点,必然不会是一款完美的APP,但也会是一款出色的,能够留住用户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