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尉缭子·兵教下篇》 这句话,是源自于先秦时期的一本兵书里,这本书的全名叫做《尉缭子·吴子》。相传,此书是先秦一代军神吴起所写,而或许常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国军事史上,此书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孙子兵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由此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此书的历史地位,而笔者所要说的重点,就在于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战国"二字。 何谓战国?在历史上,我们一般将春秋与战国合称为东周时期,那是因为,在宏观意义上,春秋与战国都是乱世,都是周王室衰微之时,可如果真的是一样的,那我们为何又将其分成春秋与战国来区别看待呢?而作为当时之人,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那本兵书的作者吴起,又为何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之为战国呢?其实,吴起的那句话,已经很明白的说明了什么是战国?这么说吧,如果说春秋时期,人们所最追求的和所坚持的,还是道义,是荣誉的话,那么战国时期,就如吴起所说的,国与国之间,则是以互相征伐,互相争夺利益为自身的追求,或许,更直白的讲,春秋时期的战争,就如同贵族之间的游戏,即使是大胜,也很少会发生大规模的屠杀事件,更不要说是发动灭国之战了,正如史书中所记载的"未有杀人累万者",甚至就连战争时间,在春秋时期都是很少有超过十天的;然而,一旦进入了战国时期,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战争的惨烈程度,还是战争的时间跨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在这样的危机影响之下,一个只属于战国时期的特色事物便悄然的走入了列国之中,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个事物的催化之下,华夏大地由此便彻底进入了一个大争之世,列国相战,群雄逐鹿,胜者王,败者寇,没有道义,只有存亡,这便是战国。 而这个事物,历史上则称其为变法,亦称变革,何谓变革?为何要变革?一句话,变得更强,强到可以征服所有的国家。 公元前445年,晋国诸侯魏文侯继位,成为执掌魏族的掌控者。而此时的晋国,虽然其国家形态依然存在,然而,自从魏韩赵三家击败知伯之后,晋国之地,便已尽被三家所分,魏韩赵虽在名义上还未被列为诸侯,然,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三个独立的王国,此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而也就是魏文侯继位不久,遂任用李悝开展变法,在魏国首先举起了改革大旗,于是,率先变法的魏国,遂迅速崛起成为了战国时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上,其麾下的魏武卒在一度上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军队,西攻秦国,东败齐国,南压楚国;在经济上,魏都安邑,富甲天下;在人才争夺上,列国士子更是以进入魏国从政为荣,真可谓一时之盛啊。 在其后,其余诸国更是不甘其后,也都相继开始了各自的变法运动,遂有楚国吴起变法、齐威王邹忌改革、秦国商鞅变法、赵国武灵王变革、韩国申不害变法等等,总之就是四个字,变法图强。 而在这其中,笔者要着重介绍的便是商鞅变法,事实上,列国变法算是互有侧重点,但是,为何却独有秦国变法得以持久,得以最为成功,不得不说,这和秦国所遭遇的特殊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 秦国苦,秦国乱,或许在那个时代,没有哪个国家的苦难真正比的上秦国,连续遭遇数代的内乱,不仅将曾经那个称霸西戎的西部强国的元气彻底损耗殆尽,而且,秦人故土河西之地也尽被魏国所占,内外交困下的秦国,更是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一度有亡国之患。 公元前385年,流浪在外长达29年的公子连在秦国贵族的帮助下,重新回到秦国成为了君主,史称秦献公。由此,这个又弱又穷的秦国,便一步一步开始了其传奇的崛起之路。 成为秦国新君之后的秦献公,自知要想解决秦国危机,就必然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秦国休想崛起。而废弃人殉制度,便是秦献公改革的第一步;同时,深知秦国弊政的献公,很清楚,秦国之衰,首在奴隶贸易之盛,更在于奴隶主干涉朝政的陋习,于是,迁都栎阳,彻底废弃奴隶主所聚集的旧都雍城,以摆脱奴隶主贵族对其的束缚,成为了秦献公改革的第二步;而后的改革,便相继放缓,但总之就是一句话,秦献公要做的就是,尽量缓和自耕农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休养生息的作用。 二十一年,与晋战於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襜霡。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史记·秦本纪》 其实在笔者看来,秦国国君都普遍有一个习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习惯,那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但是,放在一国国君身上,就很显然会造成一种很恶劣的情况,那就是,秦国大凡有为之君,都喜欢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好所有的事,却往往忽视了国家的长期发展性,后来的秦始皇是这样,这里所讲的秦献公也是这样。事实上,秦国之衰困,远非献公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恢复,但是,由于对于魏国长期占领故土河西之地的不能忍受,所以秦献公在秦国刚刚恢复了一些元气时,就悍然发动了收复故土的一系列战争。 正如史书中所见的,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连续发动了两场对魏战争,诚然,秦国是胜了,可是,要知道,秦是弱国,是穷国,而魏是强国,是富国,原本应该速战速决的秦国,很快便被魏国拉入了长期对峙的状态下,如此很快,秦国的实力便迅速下降,的确,两场战役秦国都是大胜,可是却始终没有达到真正的战略目的,河西之地仍然牢牢的掌握在魏国手中,而更悲剧的是,年老的秦献公终于还是不堪重负,在少梁之战后不久,便阖然逝去,而在失去献公后的秦国,却依然还是曾经的那副烂摊子,献公多年来的改革功效,在两场大战的急速消耗下,也就没有多少了,于是,秦国复兴的大旗,便自然而然的交在了年仅21岁的赢渠梁的身上,是的,这位名叫赢渠梁的年轻人,便是中国历史著名的一代明主秦孝公,而与秦孝公相关的一件事,无疑便是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那场伟大变革。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彊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 以上所述,便是年轻的秦孝公刚刚即位之时所处的基本情况,历经多年来的战乱,此时的中国大地,已经相继崛起了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大强国,同时,在此六大强国的夹缝之下,又有十几个相对弱小的小国,而作为曾经被周王朝封赐为中国西部诸侯领袖的秦国,则已经彻底衰弱成了被六大强国所鄙夷的小国,一度上,更是将秦国作为夷狄之国看待。 可以说,此时的秦国,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自身实力,都已经算是衰弱到了极点,无疑,如若秦国再遇无能之君,那么,秦国就完全有被列国彻底瓜分的威胁,然而,上天还是很公平的,虽然给予了秦国这么多年来的苦难,但,在秦国最危急的时候,幸运的秦国还是迎来了一位伟大的君主,而也正是因为这位伟大君主的横空出世,便注定了,这个已经贫弱多年的西部大国,注定将要重新崛起,勇武而朴实的老秦人,终将会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一步走上绝境,年轻的秦孝公自然是焦虑不安,然,饭总是要一口一口吃,刚刚成年的孝公所能做的便是重振朝纲,明定赏罚,但是,秦国之衰困,早已到了非常艰难的时候了,已经远远不是如此简单的整顿,就能改变一二的。看着国家依然还是不能有多少好的改观,无奈之下的秦孝公,自知如果仅仅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真正复兴秦国,只会比登天还难,于是,困苦之下的秦孝公,遂在慎重思考下,下发了一道面向天下的招贤令,此令,正如伟大的改革家商鞅所评价的:"五百年一卷奇文也!" 其实,孝公所下的招贤令,虽然内容颇多,然其真正足以震撼天下士子雄才的无疑只有这么一句话,天下之人,不限国籍,如有能助秦孝公复兴秦国者,便可与秦君共享秦国,同分土地。可以说,如此之大赏,纵观古今中外,算是独一份啊,换言之,我们由此也可理解秦孝公想要复兴秦国的迫切心愿。 强秦之心,灏天可鉴。忧民之切,厚土佑秦。 无疑,那个偏居西方的秦国,也要开始走上属于自己的变革之路了,秦国,就要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