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五十种病症按摩手法真的很神奇


  .
  1、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
  2、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3、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4、 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泻法)
  5、 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
  6、 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300次。
  7、 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
  8、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
  9、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凝后背。
  10、 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
  13 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
  14、 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
  15、 臀部疼痛,直取脾经的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
  16 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
  17、 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
  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炙太渊穴,病因为肺所主之症。配放血法。
  19 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
  22、 腹泻,病因为受寒引起腹泻,大便如水,一天几次,体温正常,隔盐炙,神阙穴,神效。
  23、 腹泻,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疗法。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脾胃,结肠,肝胆反射区,加补糖水盐水。
  24、 夜尿多,肾虚,刮捏手小指,炙或点揉夜尿点。(小指末节中间)
  25、 痛经,点揉昆仑穴,太溪穴,拨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冲脉。
  26、手指麻木,病为风寒瘀阻手指经络,炙少商穴外关穴。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为风寒如表络,炙太渊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取条口穴,承山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入阳跷脉。
  29、肩周炎,人老体衰,筋脉失养,致使肩关节运动障碍,刮痧活血肩周,点揉强刺激天宗穴3分钟。
  30、打隔,因暴饮暴食造成隔肌惊挛,取足反射区脑垂体,胃食道,胸膈反射区。
  31、打隔,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造成食道收缩性反应,点揉足大趾腹中间脑垂体反应区,强刺激。
  32、肝瘀气滞,症状胸肋胀,食不下,取脾经络穴大包穴,胃经的不容穴期门穴,章门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气。
  33、胃痛,直取胃经的冲阳穴,历兑穴,强刺激,足部胃反射区,腹腔神经丛用补法。
  34、肠鸣腹胀,炙内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区腹腔神经丛,脾、肾、肝、胆、结肠反射区。
  35、胸痛,呼气吸气都痛,病因为生气所发,气会膻中,患者腹卧强口拨揉法强刺激承山穴至昆仑至太溪穴,患者痛时喊出 声音来。
  36、少儿突发性腹胀、腹痛,病因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处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对,指甲外侧)
  37、小儿发热,足部反射区疗法,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结肠区揉法,全足搓捏,以双足双手出汗为度。多喝温开水.
  38、大便困难,病因为长期用泻药,致使直肠神经丛麻痹,啄法使腰骶部发热,点揉承山穴,支沟穴,足部直肠,结肠反射区及腹腔神经丛脑垂体反射区。
  39、便秘,点揉腕后心经神门穴至有便意,然后再排便,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病因为心肾不交,致使肾的司主二阴功能减弱。
  40、便秘,病因为老年阴液亏损,体液从表皮肤散失过多,肺所主功能失调,大肠与肺表里不合,刮痧疗法,重点刮手食指双侧,配肺经大肠经五输穴。
  41、旅途便意,点压手掌中心,胃肠肾反射区。
  42、晕车,强刺激点揉风池穴特效。
  43、鼻出血,双手中指相钩,加压5秒钟,儿童多见。
  44、眼干,症状眼干无泪,强刺激攒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风府穴,流泪为止。
  45、气闭耳聋,病因感冒引起,取扑参穴,强刺激,特效。
  46、隆闭,症状为小便点滴不畅或不通,取足反射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肾及肾上腺,加强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区。
  47、老年前列腺病,脐下中极穴,会阴穴,常按摩有特效。
  48、突发性疝气,强刺激足反射区腹股沟3分钟,太冲穴1分钟。
  49、心脑循环不好,子午流注调理方法,中午11点至1点时点揉通里穴,神门穴,晚7点至9点揉曲泽穴,郗门穴,内关穴,大陵穴,拿揉腋窝淋巴。
  50、防中风,全头刮痧保健,重点刮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钟。
  特效穴位:­
  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
  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
  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
  6.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
  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
  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
  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
  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
  13.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
  14.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
  15.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16. 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 ­
  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
  18. 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
  19. 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20. 大杼: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 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 ­
  21. 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 ­
  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 ­
  23. 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 ­
  24. 肝俞: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
  25. 脾俞: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
  26. 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 ­
  27. 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
  28. 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
  29. 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
  30. 秩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 ­
  31. 至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 ­
  32.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 ­
  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 ­
  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 ­
  35. 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
  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 ­
  37. 悬钟:此穴与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 ­
  38. 章门: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
  39. 长强:补肾,健脾,通络,固锐。 ­
  40. 大椎: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大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大椎可治心房­颤动。
  41. 中极:中极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极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增加­。 ­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42. 石门: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 ­
  43. 鸠尾: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 ­
  44. 膻中: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
  人体穴道:­
  (一)身部­
  身体穴道说明­
  B1 打隔、咳嗽、喉咙痛 ­
  B2 酸痛疲劳 ­
  B3 消化不良、减轻压力、头痛 ­
  B4 晕船、增进食欲 ­
  B5 舒缓焦虑 ­
  B6 失眠 ­
  B7 舒缓手腕酸痛 ­
  B8 膝盖酸痛、风湿痛 ­
  B9 胃不舒服 ­
  B10 舒缓膝盖问题、水肿 ­
  B11 眼睛疲劳、宿醉 ­
  (二)脸部­
  脸部穴道说明 ­
  F1 舒缓头痛、使眼睛明亮 ­
  F2 解决青春痘、粉刺问题 ­
  F3 减轻鼻塞、眼睛容易流泪症状 ­
  F4 舒缓抽筋、晕眩 ­
  (三)手部 ­
  手部穴道说明 ­
  D1 鼻窦 D6 腰部 ­
  D2 耳朵 D7 直肠 ­
  D3 肩膀 D8 眼睑 ­
  D4 肝脏 D9 胃 ­
  D5 胆 D10 脖子 ­
  〈包括手的背部〉 ­
  足底对应穴位及病症 ­
  1.涌泉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人体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
  2.大敦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
  主治疾病: ­
  此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3.太冲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
  4.太白穴取穴法: ­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5.太溪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6.申脉穴取穴法: ­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
  7.丘墟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
  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
  8.昆仑穴取穴法: ­
  昆仑穴位于人体的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
  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9.足临泣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症状: ­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10.行间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11.里内庭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
  12.下痢穴取穴法: ­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 ­
  13.高血压点取穴法: ­
  此穴位于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高血压很有疗效。 ­
  14.第二厉兑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第二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二毫米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呃逆、呕吐、食欲不振等。
  ­
  15.第三厉兑取穴方法: ­
  第三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三趾甲根边缘下方约二毫米处,稍微靠第二­趾。(详见此足底按摩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
  此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烧心、嗳气很有效果。
网站目录投稿:夜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