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不读刘海粟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文/牛皮明明
  20世纪,画家刘海粟用了一生十登黄山,每登临一次,人生便有一次新的境界。
  1988年深秋,黄山崎岖的山道上,老人已无法徒步,两个挑工用滑竿抬着老人不急不缓向山而行。一路上,老人与同行的学生谈笑风生,兴致勃勃。
  到了山顶,老人坐定,和往常一样,支上画板,开始着笔画黄山。他用了整整一生,从年少拜黄山为师,到晚年和黄山为友。
  他的这一生经历彷徨、经历挣扎、经历失落、也走向淡然。
  那一年,刘海粟92岁,一生中,世界无情他多情,世界有情时他欢喜。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山河破碎间找路,在大地空旷处绚烂多姿。
  刘海粟十登黄山
  01:
  故事从1912年的上海说起,那年冬天,上海异常湿冷。   乍浦路一座西式阁楼里,下课铃刚打响,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抱着一摞书和一张画板,穿过走廊,径直来到三楼拐角处的校长办公室。   可这位校长只有16岁,在现在人看来,他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可他却以个人之力创办中国第一个美术教育学校:上海美专,他是中国最年轻的校长。   当时的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冷眼如潮水向他涌来,报纸上笔伐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狂妄自大!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   而刘海粟毫不在意,在他带着稚气的脸上有着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倔强,这位少年拿笔写下:   我宁死也要坚持真理!   他用个人的勇气打破那个时代的虚伪和偏见,也用自己内心的坚守打破那个时代人的傲慢和无知。   随后,这位少年高歌猛进,首次在国内采用人体进行绘画教学,招收学生更为不拘一格,招收的学生中甚至有潘玉良这样的青楼女子。   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有乘风破浪的气势。完全不忌天下不平事,只为少年我自狂。   期末时,刘海粟带着学生办画展。上海美专一位女校长也来参观,当她看到画中人身无寸丝,便破口大骂:   "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见过这样下作的教育者。马路上妓女揽客,还要在昏夜,刘海粟和禽兽有什么差别,这个艺术的叛徒。"   对于一个16岁踌躇满志的少年来说,坚守内心如同逆水行舟。进一步,有进一步的冷眼与艰难。   上海美专师生与女模特合影   02:
  在对美的坚守中,刘海粟内心极为挣扎。   1918年初秋,美专一位学生,邀刘海粟同上黄山。刘海粟答应了,这一年刘海粟22岁。   登黄山的路,异常崎岖,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尽在虚无缥缈中。山道杂草丛生,眺望四野,烟雾笼罩,空无一人。   蜿蜒的山道小径,山路陡峭,走错一步,便会如临深渊。   同行学生感到害怕,劝刘海粟不如一同返回,兴致而往,即兴而归。而刘海粟兴致高昂,继续高歌猛进。   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登临黄山。站在山顶,天气放晴,放眼望去:   山峰奇美,一览无余,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虽是初秋,黄山依旧郁郁葱葱。22岁的刘海粟踌躇满志,面对奇美山景,一腔豪情荡涤胸襟。   想起过往,所经历的冷嘲热讽,顿时烟消云散。他在无言的山水之间寻求庇护,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   那天,刘海粟尽情浸泡在黄山的云雾之中,黄山却在一旁不发一言,静静地观察着刘海粟。   人世间谁都有千言万语,谁又都欲哭无泪。   黄山给了刘海粟包容,又教会了刘海粟沉思,人生途中,每走一步,何惧孤步,何惧毁谤,唯有勇敢和进取。   黄山归来,刘海粟与陈旧的制度彻底决裂,他向当时的社会提出:   美,就是要追求完美,不留缺憾。艺术如此,人生也是这样。   刘海粟年轻时照片   03:
  十年后,刘海粟32岁。   人生和绘画都进入了瓶颈,境界再往上登临一步,便异常艰难,他的人生好像走到尽头了。   人未老,心已倦。刘海粟果断选择更广阔的人生。去欧洲壮游,去见外面的海阔天地,去西方伟大的绘画中塑造一个新的自我来。   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其实路,就是书。   他到法国学习绘画,和翻译家傅雷夫妇一起去看塞纳河的波光粼粼,看泰晤士河两岸的黄昏,去翡冷翠怀念但丁,在达芬奇、拉斐尔的伟大绘画面前,刘海粟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同样在梵高、高更的作品前,他也被燃烧。   他画《威尼斯》,画《卢森堡之雪》、画《巴黎之冬》,画壮游路上的一路风景。   六年壮游,刘海粟见识了世界之大。六年壮游,也开阔了他的心胸格局。他的画吸取世界艺术营养,可心里却依然念着中国山水,念着黄山。   六年后,刘海粟载誉回到上海。刚刚安顿下来,便立即启程两登黄山。这一年,刘海粟38岁,站在黄山之顶,他感慨:   六年来,其实刘海粟和黄山,其实一直都流浪在各自途中。   黄山沉静,彩云出岫,竟是沉思之美,而刘海粟内心平静而辽阔,美让他谦逊。   下山时,刘海粟回头望着远山,说了声:再会!   《威尼斯》   04:
  人和山,说是无情也有情。刘海粟嘴里和黄山说着再会,不曾想一别就是20年。   1939年,战火纷飞,上海沦陷。八年抗战,刘海粟颠沛流离,一度漂泊新加坡等地。   东南亚沦陷,他还被日本人用飞机从南洋带回上海。这些年,他经历妻子离婚,国破家散,英雄末路。   生活给了满满的苦痛,他在书信中写道:   "数年离乱,夫妇天涯,历劫重归,人去楼空,惟有抱两儿仰天恸哭。"   从回上海那天起,刘海粟闭门谢客,寄情在山水画中,孤独而苦闷,悲从心中生。   这些年里,而黄山看似很近,趋步即达,却战火阻隔,一别就是20年。   抗战胜利后,刘海粟立即启程,两登黄山,尽情将生命悲苦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黄山安慰着他。   1954年,距离刘海粟第一次登临黄山,已经过去了整整36年。   这一年,刘海粟58岁,人生已走入暮年,经历坎坷人世,时代交替,经历颠沛流离,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内心却依然风尘仆仆。   这一年,是他人生第六次登临黄山。临行前,友人给他刻了一块方印,印上刻着:   "黄山是刘海粟师"。   对刘海粟来说,黄山如恩师,有着老师的慈悲和谦逊,也有着老师的温暖与关怀。也是黄山,给了他悲苦时的力量。   那时,黄山尚未开通公路,58岁的刘海粟不携手杖,健步徐行。走一路,看一路,刘海粟一见黄山便如故人,无比欢愉。   在路上,他感受着黄山这位老师。   看山泉出谷,水柔石刚。   看山高树深,漫山红叶。   看云烟缥缈,光怪陆离。   黄山的一花一木、尽在眼里,刘海粟感到亲切无比。   在山上,他打扫内心的小院,拿起画笔,远松遒劲而苍翠,处处都是骨骼精神。   在过去的二十年,黄山和刘海粟都在茫茫人世之中倔强地孤独着。   他尽情绘画黄山,画《黄山散花坞云海》、《黄山狮子峰》,直抒胸襟。   而黄山用自己的胸怀,安慰着刘海粟,安慰他的诗意和孤独,安慰他的疲惫和困顿。山和人一样,你对山有情,山便对你有义,你对山远离,而山却在那等你。   《黄山散花坞云海》   05:
  1966年,刘海粟已70岁,灾难又再次敲击着他,他的人生常有废墟之痛。   他每天挨批斗,70岁的老人每天拿着扫帚在凌冽的寒风中扫街。寒雪纷飞天,寒夜漫长,刘海粟迷茫而悲愤。他感慨:   人间万事,行路之难。美到头来,竟是如此的寂寞和无奈。   这十年,刘海粟突然中风,身体大不如前,常爱落泪,他哽咽着对老伴夏伊乔说:"我……怕是此生不能再去登黄山了……"   他日夜思念黄山,做梦也会梦见黄山。   刘海粟悲愤,而黄山又用松韵泉鸣,山花遍地安慰他。刘海粟白发苍苍端坐在黄山对面,三十六峰似曾到,峰峰与结梦中缘。   在梦中,刘海粟常与黄山对话,而黄山端坐在对面。刘海粟问黄山:   "我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了吗?"   黄山也在梦里回答刘海粟:"莫把眼前的疾苦,当作了生活的尽头,生活和美应该是不朽的!"   是黄山激励着他活下去,他偷着画黄山,画《五老峰雪景》,在画黄山的笔墨里找到怀抱,而黄山也读懂了他的痛苦。   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1977年,刘海粟正在房间里作画,夫人突然跑进来,抱着他大哭:   "海粟,我们……得救了!"   这一年,刘海粟81岁,先是愣了几秒,突然双手捂住脸,"呜呜"地哭了出来:   "我们……有多久没去爬过黄山了?"   可刘海粟中风之后,腿脚已不能远行。   刘海粟和夫人夏伊乔合影   06:
  1980年,夏天,和黄山阔别整整26年后,刘海粟又登黄山,这是他人生第七次登临黄山。   这一年刘海粟84岁,独自漫步黄山道,他用身体感受着黄山云雾、翠屏,黄山的一呼一吸。   他端坐着望云雾翠屏,眼前的一切是他日思月想的黄山,良久,只剩一句:   "黄山,别来无恙!"   说完,刘海粟泪流满面,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黄山未老,而刘海粟的头发却全白了。   第七次登临黄山,正是夏季,大雨滂沱。刘海粟伫立窗前,乔松在悬崖上伫立,郁郁葱葱。   远处云海,变幻万千。他来到桃花溪边,开始作画。   他用泼水之法,得黄山烟云吐雾的神韵,骨法自然,玉虹吞雨。在画中,刘海粟随心所欲。一连创作《黄山云海奇观》、《莲花峰烟云》等多副黄山图。   在他笔下,奇山漂浮云雾中,远山、近峰,在拍天海浪间渐露峥嵘,气势变幻跃然纸上,他的笔下的黄山"笔未到,气先吞!"   画完,刘海粟为自己完成最后的人生注脚:   "昔日黄山是刘海粟师,今日刘海粟是黄山友。"   在84岁的高龄,刘海粟拥抱黄山,和黄山一起呼吸。他深入黄山,表现黄山,跳出黄山,拥抱黄山,吞吐黄山,呼吸黄山,最终内心和黄山风风雨雨一齐跳跃,和奇峰怪石一起创造。   而一年之后,刘海粟又要登临黄山,有人问:"海老,您已经85岁高龄,还能上险峰吗?"   老人回:   "上山,就是为了要和刘海粟自己较量一下。我要看看,刘海粟能不能赢。"   不管刘海粟去不去,黄山一直都在那儿。攀爬黄山,要挑战的并不是山,而是那个年迈的自己。   这次登临黄山之后,   两年之内,刘海粟两登黄山,   1981年,85岁的刘海粟8上黄山。   1982年,86岁的刘海粟9上黄山。   《黄山云海奇观》   07:
  离开黄山之后,人们都认为海老再等黄山,已是他人生不可能完成的事。   但,1988年,又是一个深秋。   黄山崎岖的山道上,刘海粟已是老骥伏枥,老人已无法徒步,两个挑工用滑竿抬着老人不急不缓向山而行。一路上,老人与同行的学生谈笑风生,兴致勃勃。   到了山顶,刘海粟又支上画板,开始画黄山:   "老朋友,我又来看你了!这一生,我整整和你对话了十次。"   刘海粟看黄山好像是在看自己,他来黄山好像是拜访一位久违的老友。拱手投足之间,便用掉了一个世纪。   青春时的踌躇满志,壮年时的胸怀天下,中年时的困顿,老年的淡然,都在空山新雨之后慢慢流逝。过往都是故事,内心早已云淡风轻。   天地之间,只剩一个人,一座山,山不曾老去,而人已白发苍茫。   刘海粟用了整整一生,十登黄山,这一生,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读懂黄山,也试着让黄山读懂他。   这一年,刘海粟92岁,他的这一生,世界无情他多情,世界有情时他欢喜。   十登黄山之后,香港大会堂举办"刘海粟八十年代作品展",展出中国画、油画74幅,多半关于黄山,刘海粟一生学过世界多个画派,而到头来,最得意的依然是黄山图。   苍茫含浑,异彩缤纷,又奔放雄健,像他一生的生命。   1994年,刘海粟与世长逝,享年98岁。   刘海粟的一生不只是完成旅程,还完成了人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山河破碎间找路,在大地空旷处绚烂多姿。   人的一生,之所以伟大,不在事功,而是以抱着尊重和包容的内心在追寻。   生活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山,每个人都在翻山越岭。   登一次,有一次的开阔,登一级,有一级的境界;和山对话一次,也会有一次的感悟;每个人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世界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圆满。   /牛皮明明/   前报社记者,曾徒步西藏。   现自由作家,写走心故事。
网站目录投稿:之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