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非常难于解开。于是,宋云君向全国下令说:"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这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他们纷纷进宫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他们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开。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而且洞明世理。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看了看他,信任地点了点头。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只见他将两个疙瘩打量了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的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周围观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开第二个疙瘩。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瘩本来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给他听。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妙呀!的确是这样的,它是个死结。这是我亲手编制出来的,它没法解开,这一点,只有我知道,而倪说的弟子没有亲眼见我编制这个疙瘩,却能看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说明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的。" 2: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聪明的朋友,能够面对和解决几乎所有问题,令人刮目相看。但是这种聪明的朋友,却不是最明智的。如果一碰到问题马上下手解决,那么解来解去,最终却发现是一个解不开的死节,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错过寻找替代和补救措施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除了苦恼于找不到解开的办法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而且不止一个。 1、是放弃把它解开的固执,寻找用别的方法来"解决"。 2、选择比第一个选择更为智慧,也更有效率:那就是放弃。不仅放弃对解开的方法的寻求,连这个死结本身也放弃。 这不仅人生这样,管理也是。 3:
伦敦Tavistovk人力资源学院创始人之一埃里奥特·杰奎斯提出杰奎斯法则,认为:有些管理者从开始时就下定决心要解决存在的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不要试图一口气吃成胖子。 一个正处在人生困惑的青年人,曾经这样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活着?学者回答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这个问题你本来不需要费神考虑的,你只需要考虑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就可以了。你的朋友离开了你,你应该想到的是你们肯定是不适合在一起的,你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找一个合适的,你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你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至于人活着有什么意义,那是哲学家的事情,与你无关。" 有一句老话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有相应的方法去解决,但实际上,有的时候往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想从最开始就把一切存在的问题都解决是不可能的。 4:
杰奎斯法则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聪明的成功者的习惯是,当问题来临时,不必急于作出决策,并马上解决,相反,让头脑冷静一下,想一想问题出现的前因后果 ,并预测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以及应该从哪里下手,这样将跟有利于事态的发展。如果发现一时无法解决或者代价过高,那么就暂时搁置,另觅他径。有时候,没有结果的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不采取措施的措施就是最好的措施。我们只有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所有的问题也才能够迎刃而解。 古时候,纪昌去拜箭法高手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织布,练就圆睁眼睛,一点也不眨。飞卫让他练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纪昌把头发上的小虱子看成车轮,飞卫这才教他射箭,从此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在忙碌中丧失信心,我们需要将目标分解,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将长距离划分为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 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即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但是因为可以看到为了每个小目标而忙碌的回报,就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应对压力和挑战,继而推迟自己要放弃的心态,进而完成更多的任务。 就像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说的那样:当我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一旦确定了书的主题和框架,我便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节、下一页甚至下一段怎么写。在六个月当中,除了一段一段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成功正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 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标就是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不要抱怨每天忙碌于如此多的琐事,成功从来都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让每天的忙碌都发挥功效,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转载请注明来源/MBA智库百科(ID:Mbalib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