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本是纯粹的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但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民族。在日本越南等国也有七夕的活动。在此,我们以日本七夕为例说明一下,同时简单比较一下它和中国七夕的同异。 在历史上,日本七夕有过各种不同的习俗,比如,在平安时代对于七夕节的"七,有些迷信,在那一天要沐浴七次、进食七次,还要供奉七种食物:桃、梨、茄子、瓜、大豆、下鲍、干纲,并在揪叶上扎下各七根的金银线针。此后日本人仍然对于"七’字有所迷信,但习俗有所改变。根据网络(伤感涂鸦纪念论坛)上的材料,在13世纪的室叮时代。"在七片褚叶上写下七首和歌,其余的节目称为七游:竞赛和歌、扔绣球、下棋、玩花骨牌、贝合(将360个形状优美的蛤捌贝分成两半,铺在席上,再去找成对的贝壳)、射箭、闻香,300年转瞬即失到了16世纪以后的江户时代,变成了供奉7个砚台,用7个盘子盛7片瓜,然后点嫩7个灯笼。 又是300年之后,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夕转变为一家团聚的节日。 这时人们对于"七的信仰已经有所下降了。有趣的是在中国某些地方也有七夕对于七的信仰。比如,在古代福州就有"陈列七盘瓜果、七只茶盅、七根绣针、七条绣花丝线等,让女儿在月光下引七线,穿七针,比试谁穿得准穿得快,谁就获‘巧。 也许,日本对"七"的信仰在中国具有某种渊源。 在当代日本的生活中,一个方面是仍然继承了传统的风俗。比如仍然在七夕将写有诗歌、心愿的彩色纸带系缚在竹竿上,并将竹子插在房檐上祈福,据说这会使愿望得以实现。近些年,有些地方的人们还将这些彩纸挂到一些较高的器具上。 在2005年七夕,在高岗市户出地区,就在20米高的巨型坑道掘进机悬挂了21个彩色装饰。在某些城市的沿街商铺也悬挂了许多迎风摇曳的彩色装饰,许多市民一边在街上散步一边欣赏这些饰品。这与中国传统的网瓜" 、穿针"之类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前者无疑更有日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他们还要用玉米和茄子为牛郎织女上供。这也与许多中国在这一天的供奉活动接近。不过中国往往用瓜果上供。 再比如,在日本的京都仍然完整保存着传统的乞巧莫,其保存者是日本拥有王朝文化渊源的冷泉家族。所谓"乞巧奠就是在七夕当日于庭院中供奉牛郎织女,这一祭典的特色在于在供桌会摆上古筝和琵琶两种乐器,据说是为了借给星宿去演奏。冷泉家族还传有瓜、茄子、桃、梨、空的酒杯、长的菜豆、炸蚕豆、蒸鲍鱼、鳃鱼之类的和歌,为的是让人们记住供品种类和摆设位置。这一祭典自七月七日的正午开始,先是以"践鞠展开序幕。当太阳渐渐落下去的时候就一一点燃灯台上的烛火,并搭以雅乐伴奏,然后再吟咏和歌,称之力"披讲" 。在祭典活动的最后环节叫流之座,在参加活动的男女中间铺上一条白布象征银河,然后模拟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其中男士给对座的女士献诗,女士给对座的男士献诗,诗歌可以自由取题但必须以‘七夕"开头。这种献诗活动持续到鸡鸣为止。 另一方面是增加了许多现代意义和现代气息。比如,日本政府将七夕放到阳历7月7日,这和农历七夕隔开差不多一个月。但也有的地方努力和农历七夕接近起来,比如,仙台市就在一个月后的8月7日庆祝七夕。而且,仙台的七夕在整个日本最为豪华隆重,参加的游客可以多达么刃万人以上。在庆祝的会场上要放置大量用手工编织的巨大七彩灯塔,据说一只灯塔重达80公斤。且要在8月5、6、7三日连续举行欢庆活动,并用12万发的焰火点缀夏日的夜空。显然,仙台的庆祝活动不仅是民俗活动而且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意思了。再比如2003年的七夕,在东京迪士尼乐园中就有两位米老鼠扮成牛郎和织女向游客挥手致意,牛郎穿一身绿衣服,"织女,穿一身红衣服,动作朴拙可爱且滑稽。这确是西日合壁的好办法,但也让人觉得有些好笑。再比如,前几年的七夕,在日本东京涩谷举行了较大规模的反战游行。上千名游行者手举"七夕和平游的标语,反对政府出兵伊拉克的政策,要求政府遵守和平宪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有相当多的妇女参加了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