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心烦意乱,感觉到一贯母慈子孝的亲子关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有几个明显的变化: 从前,我给孩子做了美食,他会嘟着小嘴亲亲我的脸:"谢谢妈妈,这实在是太好吃了!" 最近,他说:"妈妈,托管的菜很好吃,我能不能在托管吃完晚饭再回家?" 我充分理解,家里的饭菜就算再可口,也会吃腻,尤其是基于营养和健康的诉求,我通常会做得相对清淡些,孩子喜欢外面的红烧狮子头、酸菜土豆汤之类,是太正常不过的需求了。我们大人还常常下馆子吃点麻辣的换换口味呢。 于是,我向托管补了晚餐的费用,每天晚上额外煲一盅汤,等他回来加餐。 从前,六点刚过,他就打电话:"妈妈,我作业写完了,你到家了吗?",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直接就回家了,他说:"托管太吵了,我想回家边写作业边等你,你可以早点回来吗?" 自从满足了他在托管吃晚饭的需求,他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我想,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朋友圈和更大的空间。当妈妈,需要懂得退出。我不可能一直把他拴在身边。况且他的作业一直都完成得不错,所以,我也毫无防备地接受了。 直到有一天,早晨我们又起了点小争执,他闷闷不乐地背上书包出门,我像往常一样对他说:"祝你今天愉快!路上注意安全。"但他没有回应我,径自走了。晚上7:55,他托管老师发给我一张照片和一条信息:作业早都写完了,其他孩子也都走了,就剩他一个人在那儿自娱自乐。 我突然有一种可怕又悲伤的想法:难道他是在躲我? 这个念头深深困扰着我,多年来,我引以为傲的亲密亲子关系,还没经历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碰撞,怎么就开始隔阂?我自以为教育方式很开明,怎么他才10岁就不想回家? 我突然想到《小欢喜》的乔英子,乖乖女的外表下,按捺不住一颗时刻想逃离的心。 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波涛汹涌,我不断地反思。 自我觉察:慢慢倒带,回到那个"分岔路口" 自以为,我的教养方式是张弛有度、不慌不忙、循序渐进。 我是一个计划性、目标感都很强的人,所以我的教育看似宽松,不吼不叫不挥鞭,却也是默默铺垫着,等待厚积薄发的时刻。 四年级以前,我们的重心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阅读兴趣与习惯,分数不是我们最关心的,课外培训班只选了一门训练思维的奥数(实则我知道小升初私立三甲的选拔考试中,奥数的比重很大)。他也秉承着我"不必抢跑,缓缓上升"的指导思想,从一年级时的中游水平到四年级的班级第十,一路走来母慈子孝,自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 那个分岔是在什么时候悄悄出现,而我竟在沾沾自喜的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觉走上了错的路呢? 应该是在四年级的暑假。 孩子不负我望,达成了四年级整个学年操行评等"全优",并挺进班级前十(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果,但实现了我们阶段性的小目标)。 朋友A说:"你太佛系了,班级前十算什么?年段前十才有意义。你知道鼓楼区的家长们都怎么培养孩子吗?早都已经是周一到周五晚上排满课,周末还要去刷题了。" 朋友B说:"新概念英语学到第几课了?我们成一已经快学完啦,我晚上要带小宁去机构测试KET。"我还想问"KET"是啥,又怕鄙视的白眼,只敢偷偷问度娘。 朋友C说:"这个暑假,光培训费,我就花了8万。" "8万?都花哪儿了?学了多少个项目要花8万?你家不是才三年级吗?"我差点惊掉下巴。 虽然我从不奢望培养出个林磊儿,但也绝想不到自己的孩子就快要成为方一凡了。于是我在比较中看到了差距,内心被不断升腾的焦虑感所包围。 我心虚地问:"那么五年级开始,我辞职掉工作,专心陪读?有必要吗?" "简直太有必要了!私立三甲的夏令营是在五年级暑假就考了,哪怕是公立校的重点班招生名单基本上在六年级寒假前就确定了,你觉得你和孩子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蹉跎?" 在所有的关系中,期望就意味着控制,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暑假,可以是放养孩子休养生息的时间,也可以是开拓眼界、赶超同龄人的关键时期。 我回归家庭,我们开了家庭会议,对未来一年的意义作了充分阐述,也对这一年的总目标进行了讨论和届定。 我们做了完善的假期生活和学习的计划安排表,并加以实施,自以为执行效果非常显著。 暑假结束时,我们作了愉快地总结。宸爸表示,这个暑假最令他欣慰的,是孩子思想上的转变,行动上的配合。感觉他突然长大了,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方向和责任感了。 是的,暑假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也正因为一切太顺利,我被眼前的小胜利冲昏了头。 我轻视了孩子自我管理和内驱力的作用,以为这一切小成果皆来源于我的"完美管理",越来越高的期望,不知不觉地演变成控制,自我意识暴涨的孩子开始反抗:我让他读英语时,他偏要看书;我让他看书时,他偏要练习魔方…… 上帝之手遮住了我的眼睛,一向自诩自觉自省的妈妈,竟看不到孩子执拗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与需求。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抗拒着,与我渐行渐远。 我意识到,我与孩子之间陷入了"权力之争" 所谓"权力之争",简单说来,就是"谁说了算"、"听谁的"。 "权力之争"在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它都可能藏匿其中。 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权力之争的重灾区。 很多家长都认为,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听从父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 父母有权力,也有义务管教孩子,但是正面管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和界限感。 只有充分认识到,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意愿。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不轻易逾越界限。 而权力之争,表面上是争夺谁说了算,谁听谁的,实质上,是双方都想让对方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催促孩子马上背英语,一再提醒他后天就是在app上提交背诵的最后期限,是因为我自己不习惯拖到最后时刻再完成任务,我喜欢提前的从容和掌控感。 而孩子对于本就薄弱的英语学科,有一定的逃避心理,想先完成擅长的事、能让其愉悦的事,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 于是我们就产生了分歧,僵持不下的实质是—— 我明明知道他有逃避心理,但我觉得必须改变他这种"陋习",否则拖拉到最后期限变得被动事小,养成遇到困难就绕道的习惯事大。于是我想着为了他好,不断地催促,却遭到抵抗,又让我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我心底觉得,你要听我的,才会进步快。 而他,或许想着期限未到,我刚完成课内的作业,就想看课外书先放松一下,再来背新概念英语,我的絮叨令他无法专心从书中获得愉悦感,因而下意识抵抗——我的事我自己能处理,不要你干涉。 这样一来,空气中便弥漫起硝烟,不愉悦的情绪笼罩着我们,给我们压力,让我们感到焦虑。 一个家庭如果经常暴发"权力之争",且总是僵持着,会有什么后果? 1.由于父母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孩子往往会在和家长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主动找家长和解。 《小欢喜》中,乔英子和妈妈宋倩之间,十之八九是这种情况。 无论是妈妈"没收"了同学送给乔英子的生日礼物,美其名曰:"我帮你保管,等高考结束后再玩";还是乔英子对妈妈做的滋补益智的膳食明明就很倒胃口,还是忍着恶心吃下去,挤出笑容说"好吃"…… 宋倩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无疑,她说:"英子,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都是为你好啊",在"权力之争"中,宋倩稳操胜券,事无巨细的干涉英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高三的女生,竟连吃油条豆腐脑的权利都被剥夺。乖巧的英子生怕妈妈伤心,时刻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偶然几次爆发后,总是她率先低头跟母亲和解,委实让人心疼。 2.双方陷入僵局,孩子虚与委蛇,曲线救国 同样是乔英子,在面对她最热爱的天文学,在所有恳求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参加天文馆双主解说,她表面答应妈妈不去了,却偷偷央求爸爸的支持打掩护,起个大早奔赴天文馆。 为了实现报考南大冬令营的愿望,她声泪俱下打动爸爸帮他签下申请书。 3.孩子撒泼打滚,逼迫家长就范 最常见的,就是在街上看到一些孩子想买某样玩具,而父母不同意,孩子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大哭大闹。 不论什么时候, 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 就会导致权力之争。而解决权力之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放弃大人的专制、暴力,真心与孩子合作。 ——鲁道夫·德雷克斯(美国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为了避免"权力之争",我这样做 觉察自己,授权孩子 当我发现孩子的反控制行为,意识到我们陷入了"权力之争",我决定调整自己: 我不再喋喋不休地提醒加催促。 第二天早晨,我也不为他的起床气而恼火,不催他快点吃,一切依着他自己的节奏。他只喝了半碗粥,便放下筷子推开碗,我问:"不吃了?",他说:"吃饱了!" 我说了声:"好!"收拾碗筷时感觉到他一丝讶异的眼神,是啊,要是之前我会说:"你吃太少了,等会儿饿了怎么办呀!再吃点!快点!" 我依然快乐地送他出门,对他说:"祝你今天愉快!",这次他回头向我挥手,顺便调皮地给我一个飞吻。 中午,我制作了他爱的水果茶送到托管,看到他正在做测试卷,我不想让他感受被监督控制,于是我微笑着,轻轻放下就走,不多废话。 晚上六点,他来电话:妈妈,今天周三作业特少,之所以这么迟是因为我不但把数学测试卷做完,语文卷子也做完了(因为周四和周五分别要进行单元考,他自己去校外买了达标卷进行行复习测试)。 见了面,他又像往常一样跟我絮叨了。我们一起在小区散步,顺便取回快递。 回到家,我帮他批改2份达标卷,他开始背古诗、背英语…… "新概念英语最迟明晚7:40要被送到群里啊,我怕今晚背不熟。"他说。 如果以往我可能会说"早干嘛去了,从周一催到周三,现在着急有什么用?" 但今天我说:"尽力而为吧,我相信你。" 原来他心里是有根弦的,最后的期限他是放在心上的。我之前为什么非要逼他按我的时间节点走呢?搞得鸡飞狗跳,完全没必要嘛! 把权力还给他,等于把责任踢给他。 常常想一想:孩子到底在争什么?他有哪些需求希望被满足? 如果经常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家长就应该反思—— 1.我是不是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2.我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只把孩子当孩子? 3.我是不是想从孩子身上获得掌控感和权威感? 如果,你不想得到一个叛逆的孩子; 如果,你不想和孩子相对无言、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果,你不想闹得鸡飞狗跳; 那请从现在开始,减少"权力之争",真正做到觉察自己、改变自己、尊重孩子。 写在最后: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欢迎关注@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