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多年研究终击败白血病他却放弃专利让患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换上白血病的患者,体内都存在着大量形态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这些异常的白血病细胞霸占着不属于他们的位置,让起着造血作用的造血红细胞没有存在的位置,而身体失去了这些红细胞,就无法制造出包括红细胞在内的新的血细胞。
  换上白血病的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发热、感染、出血、贫血、骨和关节疼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在以往没有合适的治疗手段与方法时,患白血病的死亡率也是一直居高不下。
  有一个人,他不忍再看到患者被白血病继续折磨,于是,他潜心研究了多年的白血病,为寻找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呕心沥血,最终,他成功地发现了能够救治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药方,那人便是——王振义。
  多年的辛勤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他却放弃了专利,几乎是无偿地将药方投放给市场,让患者吃上了仅需13元的救命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血癌继续抗争。他用他的行动应证了张孝骞所说的那句话:"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
  一心向医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了。他的家庭是位于上海的较为富裕的家庭,住在一幢三层楼高的洋房,还有个不小的花园,王振义的父亲很注重孩子的人格的培养,他经常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而这也为王振义日后受人尊重的行为做下了铺垫。
  1942年,王振义免试直升入震旦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因为在他七岁时,祖母因风寒逝世给他带来的除了悲痛外,还让他产生了想要帮助更多人、为更多人除去病痛的伤害的念头。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因为他优异的成绩,他被派到瑞金医院,至此,他正式地成为了一名医生。在成为医生后,王振义彻底地感受到自己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热爱,他热爱他身上的白大褂,也热爱成功治疗病人之后的成就感。
  因此,在1953年,抗战接近尾声,其医疗队招人时,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不惧艰难的环境,不畏辛苦的奔波,他最终到达了黑龙江勃利县后方医院,担任了内科巡回医疗组的主治医生。
  在这次抗战医疗的行动当中,王振义凭借他的智慧与经验,为当时被误诊的六十多名士兵重新确诊。他的这一判断与行为一下子挽救了几十人的姓名,王振义也因此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的荣誉。
  1954年,王振义开始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并且成功建立了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这让他信心大增,决心要为血液病的治疗做出自己的贡献。
  决心不变
  1959年,受国内形势影响,王振义和他的团队提出要‘三年攻克白血病’的目标,还挑起了瑞金医院白血病病房主任的担子。可就在他上任之后的几个月,他的满腔热血便被打击得近乎一干二净。
  以往的事迹让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研究血液的方法,可在任期间,他的面前却死去了足足有60名白血病人。他备受打击,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知识储备量,在白血病这一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值一提。
  正当他下决心补充知识量的时候,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改变,他不得不服从组织的安排,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职业调动。在这些年里,他做过医生,搞过研究,也下乡当过半吊子教师和乡村医生,而这也让他损失了很多的研究机会与时间。
  1973年,49岁的王振义终于被调回了瑞金医院内科,也终于有机会,再次去挑战他心中多年前未曾成功的遗憾——他始终无法忘却白血病患者那一双双渴望求生的眼睛,以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痛苦模样。
  王振义找准方向,在就诊之余,开始大量地翻阅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并且开始自己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再次打退堂鼓,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空有一腔热血的年轻小伙,这次他决心要打上一场漫长的战役,不胜不休。
  奇迹出现
  1983年,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王振义仍然没有找到攻克白血病的方法,但是这一年,他却被一篇外国文献打开了思路。文献中提到,有一种名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的 白血病细胞,在‘13顺维甲酸’的诱导下会向正常细胞逆转。
  王振义十分欣喜,在全上海范围开始寻找‘13顺维甲酸’,可是找来找去,生产维甲酸的也只有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
  无可奈何,王振义只能用这种维甲酸进行自己的实验,也许是上天眷顾,一年后,他们正式确认,‘急性早幼粒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下,能够顺利分化成正常细胞。
  1986年,王振义的研究迎来了质的飞跃。在这一年里,他用他所研究的治疗方法,成功将一名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从死亡边缘上拉了回来,与此同时,还有24名患者因为得到他的治疗,病情开始逐渐好转。
  后来,王振义针对产生的耐药性问题继续研究,让研究成果更进一步。他将全反式维甲酸与治疗时不会产生耐药性问题的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制成了口服药物,而结果也让人欣喜。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五年内的生存率达到了95%,而这也意味着,血癌中这一最为恐怖的类别,终于遇到了死对头。
  在研究成功后,王振义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海姆瓦塞曼奖、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但他却没有选择去申请专利,这也使得这一患者仅需服用6盒就能缓解病情的救命药,售价仅为13元钱。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今,已经高寿的王振义老先生仍然在钻研着医学难题,在他的心中,名利早已无需看重,只要能为患者解决更多的难题,他就感到无憾。
  文/羽昕
网站目录投稿: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