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你值多少钱漫谈职场焦虑


  你值多少钱?——漫谈职场焦虑
  2015-09-20 对白心理 对白心理
  sally peng
  这个题目并非博人眼球,或者标题党,而是发现这个世界是不是对我们真的很不友好,刚毕业的我们焦虑找工作,然后按照传统职业路线按部就班,好不容易慢慢熬到30岁能独挡一面,互联网的90后牛们已经升级打怪比我们高了好几个级别……
  先给你们讲2个身边的故事,一个做IT的朋友,同济硕士学历,在外企做硬件开发,总是说行业没有发展前景,即将被淘汰,工作遇到瓶颈,没有晋升空间……2年来他既没有为换行业做准备,也没有在工作上精进,每次都只是担心自己的未来怎么办……
  另一个工作上认识的朋友,大学学法律,从台湾来上海,30岁才决心做企业品牌设计,凭借着小时候画画的一点艺术功底,拍照摄像、剪片、logo设计、销售,一条龙下来什么都干,第一次创业失败,第二次从头再来,5年内做成了上海小有名气的品牌公司,不打广告,不做宣传,只凭着对客户的用心,坚定地做口碑。他说即使不开公司了,自己每个月也能保证10万的收入……
  谁更值钱呢?很欣赏一个在公司工作的朋友的话:"我的工资是自己发给自己的。"无论是工作抑或是创业,赚多少钱等于创造多少价值。很多人会抱怨公司一直不加工资、福利待遇不好,没有晋升空间了,经济不景气,担心公司马上要裁员、夕阳行业……不是抱怨就是危机重重,似乎钱赚得少都是老板抠门,跟自己一点关系没有。
  你赚多少钱=你值多少钱,简单粗暴地说,在职业市场上,本质上是你创造多大的价值,你就能够被多少金钱来衡量。行业会有一定的差异,比如金融、互联网等热门行业比制造等传统行业的行业薪酬要高一些,但是大体上还是你值多少钱,才能赚多少钱。真正的牛人是不受行业限制的,行业内顶尖的人换一个行业依然能干好。
  前两天馒头商学院开学,腾讯产品总监曹菲讲了个主题: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会失业吗?
  职业危机感,这个以往多为夕阳行业、中年群体拥有的"焦虑体验",如今正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蔓延。实际上,不是你"慢"了,而是这社会变得更"快"了。
  为什么我们有如此多的职业焦虑?
  1、焦虑来自环境
  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产业巨大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包括传统媒体业、零售业、批发业、制造业、物流业、酒店业等,在这些行业工作的一部分人面临着"不转行,就‘等死’"的困境。
  人的身体细胞每7年全部更新一次,你还不允许这个世界发生自己的变化吗?每个职场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业发展和变化有所警觉,不断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学习成长。
  2、焦虑的内在逻辑——是"挑战"和"能力"的不对等
  当你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你的焦虑,实际正在拯救你。因为只有焦虑的驱动,才能加速我们的成长。
  下面用一个模型来说明职业焦虑的内在逻辑:
  Mihaly Csikszentmihalyi表格(Csikszentmihalyi是克莱尔蒙特研究生大学的教授)。通过这个图你会发现,焦虑的反义词,实际上是"无聊"。
  这个图的纵坐标代表了我们所承受的挑战的强度(Challenges)。横轴代表了我们的能力水平(Skills)。
  我们可以看到标出了A1,A2, A3, A4四个点。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我们职场上的四个状态。
  A1:自身能力比较低,承担工作责任小
  A2:自身能力比较强,承担工作责任小
  A3:自身能力比较低,承担工作责任大
  A4:自身能力比较强,承担工作责任大
  当我们面对的工作挑战超过我们的能力时,我们所处的就是图片左上方的区域A3(anxiety),我们会感到焦虑。
  反之,当我们的能力大于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时,我们就处于右下方A2(boredom),这时我们会感到很无聊。
  当我们的能力和所面临的挑战相匹配时,就会处在心理学家所说的"最佳状态"——既不感到过分无聊也不感到过分焦虑。这个区域介于无聊和焦虑之间,Csikszentmihalyi把这对角区域叫做flow channel(流畅通道),或者你可以将其理解为自己的comfort zone。
  强势者通过转换岗位主动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弱势者则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接受就业市场选择的地位。
  怎样做才能摆脱职业焦虑?
  首先是变成职场上的奥特曼。清楚地知道个人的发展,让自己的能力和挑战匹配。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究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特长?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同职业阶段培养不同的能力。学习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做IT的朋友如果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不断学习成长,职业焦虑会变少,选择会变多。
  在心理咨询的圈子里,最佩服的就是冒出来的85后丛非从,当我了解过他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的成长历程,他升级速度之快完全源于全心地热爱和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找到行业和岗位之所爱,新趋势引领旧趋势,新行业抛弃旧行业,紧紧跟随找到喜欢的行业和岗位,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会带来金钱之外的满足感。
  工作即修行
  稻盛和夫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
网站目录投稿:天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