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尤其对现代中职生来说,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效率,更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职业素质。本文分析提出,在学生管理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内在因素,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体验情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波动,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中职生 案例 心理健康 培养 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来,笔者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充满朝气,有活力,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行为习惯不良、言行举止缺乏教养。他们不自信,十分任性。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难管"是多年来头疼的事,曾让很多老师一度对他们感到失望。 一、中职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内在因素 案例1 小A三年被收保护费,并多次因反抗受到殴打。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心情和环境下,孩子是怎样一种恐惧,他会怎样排斥上学,害怕上学,更谈不上学习成绩。在这期间,他找过老师反映,但老师并没有深入调查,只是轻描淡写地干预一下了事,最终导致孩子求救无门。更可悲的是,三年中家长却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异样,使孩子独自承受着担惊受怕的每一天。 案例2 小B美丽大方、安静可人,六岁之前由外婆陪伴长大,每周盼望着父母的一次陪伴;可六岁之后她说不再盼望父母的到来,因为在父母的不断争吵中,她意识到,她将失去什么。家庭变故,一波三折,演讲中她因哽咽几次终止。演讲中她讲到一句话:"在每段失败的婚姻中,孩子是无辜的……"。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大原因。 第一,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共性。伴随着"空巢家庭"的出现、被父母以工作忙而忽视,让孩子们从小缺失爱、渴望爱,孩子们内心的渴望无处倾诉。 第二,家长欠缺教育孩子的能力。或是因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忽视了品德教育、人格教育,或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导致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随意孩子发展,处于散养状态。此时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较差,大量不健康信息对他们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而对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家长也从未考虑过,是家长教育的问题,还是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当孩子遇到问题,家长不知道如何解决,更有相当部分家长使用粗暴的方式,使得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性格上慢慢有了缺陷。 第三,不去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一味按照家长本人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人生,使孩子在一定时期开始反叛,家长又无所适从。 第四,班中孩子父母不和谐的情况不在少数,而这种不和谐导致孩子不愿回家,害怕回家,最终孩子选择逃避。他们在外面寻求安慰,上网吧,无原则地交朋友,甚至离家出走。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这一切,将成为他们内心永远的痛。 第五,学校方面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需求重视程度不够,对一些学生的"异常行为",不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导致学生的反感和对立,同时会给自己带来无数的烦恼。 以上情况让笔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眼前的这些学生,不是无缘无故地如此难管,他们异常一些的行为表现,不单纯是品行问题,而是心理诉求得不到宣泄和释放。如何将这些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班主任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途径 1.适时开展心理讲座,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并且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学初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知识讲座及心理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学校生活。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友谊与爱情""如何面对挫折""勇于承担责任"的讲座。对三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及讲座,通过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把知识渗透给学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己、相信自己。 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关系的核心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部分师生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而老师则将问题学生推向学校处理或请家长领回家让其反省。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师生矛盾。这种现象的频现,使教师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一下,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构建和维系牢固而又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管理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来处理。 (1)转变观念,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的关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过去,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个性的发展较过去日益强烈;随着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手段和教育管理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的今天,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早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师生关系势必要做适当的调整。 (2)爱心交流创和谐。用心交流,真心与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快乐。生活上,笔者是他们的妈妈,衣服破了缝衣服、生病了买药、没钱了借钱。平日里,笔者每天总是早早来到学校,到教室了解班里的情况,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每天晚自习,笔者都自愿留在学校和我的学生泡在一起,或找個别同学谈心,或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大扫除时和他们一起进入宿舍,教给他们怎样打扫卫生间。天长日久,笔者慢慢地走进了学生心灵,成了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愿意和笔者沟通交流,即使是内向的学生,也愿意到我的办公室坐一坐。 (3)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而中职的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认为自己就这样了(破罐子破摔)。如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呢?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着不足,而笔者一直把目光集中在他们的优点上。尤其是稍差一点的学生,笔者会花力气把他们优点放大,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发现优点,不断地强化行为,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比如,清洁卫生,文明礼仪常规,告诉学生:不是因为检查才去做,而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影响人的性格,而性格是决定人的命运的。 (4)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波动,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班级中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每个人心理变化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班主任是在校期间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老师。十五六岁的学生,大部分人心理尚未成熟,情感上很容易产生波动,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挂在脸上。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有一点不对劲,就要及时和学生谈心,争取在第一时间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在自然状态下通过面对面与学生交谈,"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获得学生信息,并及时地给予关心、體贴。但与学生交流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同时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体验情感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会更佳。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学生在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中,能够享受快乐,获取人生真谛,并形成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一个学生,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就不懂与人合作、缺乏自信和责任感,个人的综合素质就无法得到提升。同时要教育他们自觉培养这种意识,如学生会干部竞选、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院系以及班级等活动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自己与他人团队协作的能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阳光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活动失败还是成功,学生都能从中得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家校共育人,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源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与此息息相关。由于中职学生还未成年,他们当中的很多属于"问题"学生,身上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家长们不能把孩子放到学校,就全部希望于学校。这些问题不可能依靠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和矫正,还得依靠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人,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素质"。总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对这些曾经受过伤的孩子,有责任,更有义务把他们教育好,因为他们的伤口需要我们去抚慰。让我们把爱洒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获得新生,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郭丽华.浅谈中职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知识经济,2010(5). [2]吴思群.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J].职业,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