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魏蜀吴的三次托孤分别是什么结果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一死,这是谁都没办法避免的。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但是掌权人也总会有离开人世的一天,他们的天下大业还没有完成,所以会选择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有能力的人,把后继者交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那么,三国的三次托孤都选择了什么人?三个国家又分别有着怎样不同的命运呢?
  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托孤故事,如果所托之士为正直忠良的能士,则可保国运昌隆;但是如果所托非人,则会招来亡国灭种的危害。三国时期,孙吴、蜀汉、曹魏集团分别有三次著名的托孤行为,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孙吴:孙策托孤于张昭
  如果说孙权能顺利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那么其父孙坚、其兄孙策功不可没,尤其是孙策,一举统一江东,是东吴政权的奠基人。然而孙策在领兵作战、开疆拓土上是一把好手,但在统治国家、守疆护土方面却有着严重的不足。虞翻曾多次告诫孙策,作为一方之主应当庄重,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孙策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从来没有听从。最终孙策在26岁时,于丹徒山打猎,被刺客刺杀身亡。
  孙策遇刺以后,伤势严重,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将弟弟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且嘱咐过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可以说孙策这次托孤行为非常明智,首先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而是选择了弟弟孙权。他非常了解孙权,知道孙权在举贤任能、保守疆土方面,比自己要强的多,所以孙权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继承人。出于人性角度的考虑,谁不想把自己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儿子啊,但是孙策之子年幼,从大局出发,孙策最终毅然选择了孙权当继承人,可见孙策眼光的高明;其次,孙策选的托孤大臣张昭,也是孙吴集团中有能力且正直的大臣,孙策坦坦荡荡得向他说出了可以"取而代之"的话。但是张昭却感激涕零、尽心竭力辅佐孙氏。
  可以说孙策的这次托孤,是最正确的一次托孤,它为未来东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蜀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白帝城托孤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托孤了,当时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年事已高,终令这位辛劳了半辈子的枭雄一病不起。于是刘备在白帝城,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刘备当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已经有无数人分析过这次托孤行为中的暗藏玄机了,更有甚至道,虽然刘备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却拿诸葛亮比于曹丕,所以这番话非常耐人寻味。但是诸葛亮赤胆忠心,又是何等聪慧,所以他也是尽心竭力得辅佐蜀汉集团。
  但是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间却没有那么亲密,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并不傻,只是诸葛亮权力太大、太过闪耀,导致刘禅难有作为。已经有许多人分析过刘禅心里是如何不满意诸葛亮的,这个确实是客观事实,一旦相权过大,必定制约君权。虽然诸葛亮主观上没有这种想法,而且这次托孤行为也保障了蜀汉政权的平稳过渡,但是由于托孤行为日后带来制约君权的影响,所以这次与孙策的托孤相比,显然没有那么成功。
  曹魏:曹叡托孤于司马懿
  曹家与司马家可谓是相爱相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经对曹操有过提携之恩,曹操内心是非常感念司马防的。后来司马懿在曹魏集团中逐渐受到重用,他不仅在曹操身边展露过头角,而且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更成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他是曹魏集团独一无二的谋略家。所以曹叡在病重托孤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司马懿。
  曹叡对司马懿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曹叡可没有对司马懿说一些"取而代之"的话,相反,曹叡还另托孤于自己的宗室曹爽。之后曹爽与司马懿互相倾轧,最终司马懿战胜了曹爽,曹魏的权力被司马氏逐渐架空,司马氏的晋国取代了曹魏。
  可以说这次的托孤,无疑是非常失败的一次托孤,曹叡所托非人,直接导致了曹魏集团的灭亡。
  魏、蜀、吴三个集团的三次托孤,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的后果,而且这后果可谓是天壤之别。因此托孤有风险,选人需谨慎!
网站目录投稿:冰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