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走进彼此的人,总在某些方面有着相同点。只是,年轻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这一点,一味地觉得,只要自己开朗大方,在人际关系中积极主动,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而事实上,不管是爱情也好,友情也罢,甚至是亲情,都不是我们一厢情愿,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状态就达成的,靠的是双方的珍惜。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关系,因为彼此差距得太远,只能远远欣赏,而从来都不会发生交集。除非,你自己强大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起码,是和TA同样的层次,一切,才有开始的可能。 爱你的人,总会比你更主动。对于那个对你爱理不理的人,还是尽早放手吧! 一个真正在乎你的人,会比你更主动;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总会比你付出更多。因为,在他的眼中,有你才意味着有了幸福,有你才意味着一切才有了意义。爱到深处,他甘愿放下所有,甚至在外人看来,傻傻地付出,简直是不可理喻。 晓淑是个爱穿汉服的女孩,这与她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十分相配。长期浸淫在文学艺术的工作中,让她自带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纯和素雅,也让她对于未来的另一半,也有了更多期盼。 天赋异禀再加上格外勤奋,大学刚毕业,晓淑就出版了个人诗集,并迅速走红。很快,就成为各大文学交流座谈会上的嘉宾。初出茅庐的晓淑,每每发言,总是引发热切关注。因为她的直言不讳,因为她的独到见地,就算与那些已经成名成家的大咖在一起,她也从来都不感到畏惧。 晓淑就像一股山间的清溪,纯粹得让人痴迷。她的高洁很快吸引了一个同样优秀的诗人晓羽,只是他在北方,有着北方人的豪爽和热情,也读懂了这位江南女子的温婉与从容。 他开始给她写信,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这个通讯极为发达的年代里,依旧用钢笔蘸着墨水,字里行间倾诉着钦佩与爱慕。晓淑被这个特殊的读者所吸引,渐渐也有了回信。 一来一往,他们之间谈论诗歌、散文,也谈论人生、理想,当然也还有爱情。只是晓淑觉得,一切都靠缘分,不必刻意为之。 书信往来两年有余,晓羽再也顾不得晓淑的劝阻,千里迢迢,从北方来到南方,来到这座有心爱之人的小城。晓淑被感动了,她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一个这样如此爱自己的人。 困难时,才知道谁是真朋友。那些只想利用你的人,还是尽早远离吧。 患难见真情。谁是真朋友,谁是假好人,或许,平常日子很难看得出来,一旦遭遇困境,就显而易见。 阿平是个便利店老板,平日里,为了打理生意,对谁都十分客气,还为了开拓集团用户,经常去邀请一些所谓手上有点权力的人吃吃喝喝,以求他们在平日采购的时候,能够关照一下生意。 虽然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也确实接到了一些订单,但这也意味着,所获的收益中,仍旧有一部分要拿出来,继续"打点"。阿平每每心有不甘,却也心怀感恩,觉得能够这样维持下去,总归还是会越做越好。 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阿平无法再打理生意,高昂的医药费,也让他很快掏空了家底。危难之际,平日里那些他的"座上宾",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反倒是从小一块玩到大的几个发小,不管有钱没钱,还在医院里来回问候了几次。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阿平,康复之后,依旧干起了老本行,看到他的店铺重新开张,从前那些所谓的朋友,有些人,又开始以谈业务为名,想要从阿平这里捞一把。 只是,这次,阿平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了,他早已经看透了这些人的嘴脸,他们看中的,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而这一次,他不想再成为那个被利用的人。 维系亲情的不一定是血缘,而是金钱。那些看不起你的亲戚,就别再来往了吧。 都是血浓于水,亲情总是让人觉得多了一份温情,多了一份依靠。可现实却很残酷,很多亲戚,由于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大,再亲近的关系,也就渐渐变得疏远了。 晓雅是个单亲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只能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可两个妹妹都还未出嫁,她想着还是要尽快搬出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可是,凭借着她的收入,想要买房,就连首付都还一大笔钱。于是,晓雅开始向亲朋好友借钱。家族中,最富裕的当属堂兄大明了,他在上海开了一家护肤品公司,产品还出口海外,早就身家过千万了。 可是,当晓雅提出借两万元时,堂兄却十分犹豫,最后,说,借钱可以,但需要一年之内归还。晓雅知道,他是怕自己还不上,才这样说的。于是,就说算了吧。 最后,晓雅能够借到的,是那些比她过得还困难的穷亲戚,因为彼此都很困顿,大概是同病相怜吧,三个差不多年纪的表姊妹借给了她六万元。后来,晓雅还是向银行贷了款,才把房子的首付给交齐了。 三年后,当晓雅终于入住了新房,她也没有邀请那些拒绝借钱给她的亲戚。既然看不起,那就看不起吧。各人有各人的日子,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一切,就不要再勉强了。 人生,只有靠自己不断积累,不断跨越一个个生命的高山,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殷实,稳定,幸福, 也才能低下一直仰望着他人的头,因为,那时,才有底气,才有魅力,去吸引他人,去融入曾经梦寐以求的圈子。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