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置身于一群和自己性格兴趣爱好不同的人之中,他们有说有笑而你却觉得他们说的话题你没有任何兴趣,他们说的笑话你也觉得一点都 不好笑,你恨不得立刻逃离他们逃到一个你可以独处的地方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虽然当时你身边有很多人陪着你,但是你还是觉得孤独,甚至比你一个人独处时还 要孤独,因为你觉得和他们有很深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不仅深而且很可怕,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你是了解自己的,自己和自己是没有距离感的, 反而觉得比起人群中的孤独来,一个人的孤独反而没有这么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生活如此,那热热闹闹的微博呢? 下面是的沈万九的[投稿]——《微博式孤独》,这又是谁的狂欢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假设这个判定是正确的话,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试想在茫茫的大海中,每个人的周围都是深不见底的水域,水域里藏匿着从未见过的怪物,谁也无法轻易逾越自己的港湾,到达别人的心灵孤岛。 然而,我们却又从来没有放弃,放弃去尝试,尝试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找一个发妻或发哥相濡以沫着,不管是七年之痒还是金婚银婚;又比如说开个微博天南地北地跟来自地北天南的IP瞎扯,无论是上班还回家的路上。对于后者,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微博已成为一种"病毒",传播途径是网络,孤独则是其感染的最大诱因。 当人类文明的脚步跨过21世纪,当人类因为智慧而距离更近却又因为危机而变得脆弱,我们开始不可避免地养成许多新的习惯: 我们再也不愿意跟门对面的邻居拉拉家常,但我们却乐意跟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聊上整整一宿——当然也许这个人就在我们附近,而且到底是他还是她或许是它也不确定; 我们忙忙碌碌地从会议室到KT房酒吧再到五星级餐厅,跟一帮帮的中产阶级高谈阔论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却再也无法忍受片刻的安静读一本宁静的书; …… 这是一个异常冷漠的势力型社会,这同样也是一个全民叽喳的冲动型社会,这更是一个充满着酒精、团购、非主流、给力、食品危机、辐射、3D以及天天特价的社会——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没有温情的孤岛型社会。不管你承不承认、信还是不信都好,总会有人承认和相信的。 不可否认,微博的确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是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延伸物。根据生态平衡原理,社会总是趋向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发现不平衡了,就会产生一些东西来达到这个目的,就像是一头猪,成天被关在猪圈里,如果哪天不是形成猪的同盟造反,勇猛地冲出猪圈,誓死地攻击人类,要不就是智力退化到愿意被圈养的程度。 然而,到底是因为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平衡呢?是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还是回到家后的同床异梦?是急功近利的勾心斗角,抑或是无孔不入的中年危机? 加西亚的《百年孤独》所讲述的那个哥伦比亚故事,虽然早已久远到失去了所有可以寻觅的印记,但那份跨越了百年的孤独却依旧如同那头顶的月光一样,时刻弥漫在 我们身边。众所周知,地球已经逐步变成了地球村,而且很快地还会变成地球班、地球家,这意味着我们变得越来越近,然而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自己也再也听不到 别人的声音了,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有些人甚至脱了衣服来说,有些人录下视频来说,还有人通过生命的代价来说….总之中国人是活的,办法总是有的——这句话算不算是一种讽刺呢? 去年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告白》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了获得极大的关注,不惜把老师的独生女儿给杀了,完事之后还在老师面前夸夸其谈地炫耀,其冷血程 度让人发指。电影用了个人告白相互穿插的方式,展现了不同方位的视觉,从而很大程度刻画了日本当代青少年的问题——要知道,这个问题没有限制域,起码在中国没有。 我最近也会玩玩微博,关注一下平日就关注的行业知名人士,但由于魅力指数欠缺,故而粉丝用手指脚趾就能数清。但这不妨碍我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也不妨碍我藏匿在话语的洪流中,乘一叶思考的扁舟,自由地徜徉在其中。 众所周知,微博除了具备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之外,也可以用来让我们排解郁闷、化解孤独、获得认可、甚至治疗睡眠。然而,这种方式到底是建立在一种空虚的框架之内还是能够真正温暖彼此的手心之上呢?我想,每一个微博主都有自己的答案,即便偶尔这个答案不太坚定。 众所周知,微博的老祖宗叫做Twitter ,这是一种鸟叫声,而且还是原产老外。我们知道,唱歌的鸟儿可以获得其他鸟儿的关注,但同时也容易被猎枪瞄准,然后当空射下,至于临死前划过其脑海中的到底是悔恨还是无憾呢,那就因鸟而异了。 其实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说明拥有话语权的人容易给人暗算。恰恰相反,我是想说的是另外一个群体,没有话语权的那个。道理只有一个,借用萨特来说就是—— 他人是你的地狱。然而在中国,真正相信有地狱的年轻人不会很多。至于这句话到底要怎么样来理解呢,则属于哲学的范畴了。很可悲的是,我们早发现,活着中国 这片热土上,有时候不需要哲学也能活得好好的。 曾几何时,一本恢弘巨作《红楼梦》,革命家看到了排满,道学家看到了淫秽,才子佳人看到缠绵,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如今微薄的产生和流行,商人看到了商机,政客看到了舆论监控,明星看到了粉丝团,我却看到了赤裸裸的孤独:它是那么简洁,有力,轻易便横垮了960万平方公里。 ——————————流行分割———————————— 微博为什么流行: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 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对于博客来说,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只要轻点"follow",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于商业推广、明星效应的传播就更有了研究的价值。 左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