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发现有个词特别常见:割韭菜。 "卖健身会员卡的,都是割韭菜" "知识付费,本质就是割韭菜啊" "电商促销都是假的,还不是割韭菜嘛" 大家经常会觉得很有道理,纷纷表示,对对对,别上当!坚决不做韭菜! 但实际上,有一种弱者心态就叫"全天下都想割我韭菜"。 01:
不知道你们有没发现,相比于正面内容,负面内容更容易引起关注。 简单举个例子。 你去网上买个东西,都会看看商品的历史评价对吧。100条好评里,如果有1条差评,你都会有些动摇。万一差评图文并茂,则就更具说服力。 "正面的评价都是托儿,负面的,才是真实的。" 现实中这类情况,可谓比比皆是。 就比如说买房吧。 如果有人说"现在入场的都是接盘侠!高房价都是泡沫!"他很可能就会被人们称为"良心作者"。 如果有人说房价未来还会涨,资源会越来越稀缺,他很可能会被喷是房地产商的代言人。 外加不少人心里期盼着房价早日腰斩,于是对看空楼市的文章拼命点赞,反之则破口大骂,顺势扣上"收割老百姓"的大帽子。 韭菜言论其实自带传播属性。因为很多人就是偏爱危言耸听、震惊体和阴谋论,认为这样才有价值。 容易被影响的是哪些人呢? 往往是缺乏判断体系,也没有目标感的人。 罗振宇老师在《弱者的逻辑》里说过一段话: 如果你有目标,全世界都是你的资源,你在走向目标的过程当中,每一步都是获得滋养,哪怕你做错了。 你如果没有目标感,全世界都对你构成戕害。因为你在做应激反应的过程中,永远是在积累毒素,哪怕你做对了。 你把侧重点都放在抓取能印证自己想法的信息上,只是把原本心里的红字不断加粗。 越想越觉得是以为的样子。 02:
我以前团队里有个程序员,水平比较烂,每次上版本Bug都一堆。 有一次他看到测试报告,突发奇想地把几个准备上线的功能屏蔽了:你们不是说我Bug多么,我功能都屏蔽了不就没Bug了嘛~哈哈哈哈! 不知道你看了这件事有什么感受? 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逻辑,它与"韭菜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买房子是割韭菜、买课程是割韭菜、做新媒体是割韭菜、买基金股票是割韭菜……合着什么都别干,就不会被收割了呗。 这种逻辑用4个字归纳,就叫"不做不错"。 可要知道,选择不去做什么很容易,选择去做什么,很难。 就像很多人会和你说别投资A,别投资B,别投资C,哪哪都是坑,可他们通常没说以什么方式、投资什么、有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收益。 还有些人则是把"一件事里有些坑"与"做这件事就是坑"直接划上等号。 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盖棺定论。别说错过什么成功良机,连深度了解与学习的耐心与机会都失去了。 我的一位读者,从两年前开始考虑买房,前前后后大概问过我不下10次。 每次总是表达出担忧,强调自己积蓄有限,家庭经济也一般,所以很担心踩坑。 买新房吧,周围人和他讲了很多开发商的骗术,从抽签摇号、施工质量到交付日期再到合同细节,业主都是被牵着鼻子走。 买二手房吧,中介更是个大坑。常见的坐地起价就不说了,有的中介偷偷卖凶宅,有的中介兜售归属关系复杂得一塌糊涂的房屋,有的中介把没产权的房子包装一番,忽悠客户入手。 兜兜转转几年,政策都变了几轮,他的解决方案是: "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反正横竖都是坑,不买就不会踩坑了。 可"以后"是什么时候?"有机会"又还是什么时候? 说白了,这是一种思维惰性。 因为担心,所以不做; 因为不懂,所以回避。 而不是去弄清楚后再做判断。哪怕这件事对自己很重要。 因噎废食的结果,注定是原地打转。 03:
我曾在一篇海外房产的软文下方看到一条留言,大意是:大家醒醒吧,这么好的投资机会,还轮得到我们普通人? 这个想法非常有意思。 以前呢,人们经常嘲笑那些笃定自己能赚大钱的人,当然,确实有些人的自我认知与现实的偏差过大,动不动就觉得自己就该暴富。 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么好的机会,凭什么轮到我?" 有人做自媒体月入3万,肯定轮不到我啊;有人长线投资年化收益超过15%,我肯定做不到啊;有人买房资产翻番,我肯定没这个机会啊。 可要说这些事情都离我们那么远吗? 未必吧。 2017年之前在大城市买房的人,如今房价涨个50%-100%并不是什么很夸张的事吧?再比如说港股打新,很多人的年收益率超过30%,但同样有人觉得:收益这么高,风险也不大,还没太大难度,真有这么好不是所有人都去做了么? "一定有猫腻!" 实际上最大的门槛,不是操作有多难,而是因为过程中手续比较繁琐,自动筛选掉那些怕麻烦的人,以及单纯质疑而不去了解的人。 潜移默化里,他们遇到机会,内心满屏弹幕都是"我不行""我不配",资格感荡然无存。 在起点就把自个儿全盘否定了,而不是想着我先多了解看看是怎么回事,再做打算。打心底认为自己没资格赚钱or无法做出点像样的东西。 最后就……真的没做到,而且是心安理得的那种。 04:
那么,如何远离这种"韭菜魔咒"? 第一,客观看待商业行为。 不少人的概念里,只要付费的就叫"智商税",都是骗人的。按照这个思路,难道所有好东西都应该免费提供? 这明显不符合商业逻辑嘛。 就比如知识付费,知识的整合和传播本来就是有成本的,而且你获取的是知识本身,至于你能不能掌握好知识、利用知识月入X万,那是另外一回事。 产品是确定性的,而结果是不确定性的。 这就像你花2块钱买张彩票,与能不能中500万是两码事对吧。 至于一些吸引客户的营销方法,同样如此。 被带货主播种草了某款护肤品,买来发现没那么好用;上了几节线上体验课,老师在社群里推销了正价的系列课……它们就是常见的销售模式而已。 当然,提供劣质服务或产品的情形除外。 全部贴上韭菜标签,这种单一性归因虽然很爽,但爽完没什么用。 第二,建立自己的判断体系。 我有个同行朋友考了一个软件类的认证,花费了1万多元和大半年时间,等证到手了才发现是个野鸡证书,气得他到处打电话投诉。 机构骗消费者,肯定是不对的。 可你再怎么骂商家无良都挽回不了损失,被骗后靠法律或是道德去追责往往没用,更关键的,是自己事前要掌握一定判断能力。 这个认证的含金量是多少? 这个东西自己买了有没有用? 买房中有哪些坑?要如何避开? …… 你懂得相关知识越多,踩坑的概率越小。 在正常的商业行为里,许多所谓的"割韭菜",只是自己没做好预期管理。 没去认真分析提炼那些最核心的信息,造成结局与理想差个十万八千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整天把自己当韭菜。 这种受害者心态,和以为随便都能赚大钱,其实是同个性质,都会让人陷入狭隘的思维陷阱。 它斩断了所有的可能性,无论好坏。 这世上确实有不怀好意的韭菜收割机,但即便如此,谩骂是没用的、嘲讽是没用的,我们要懂得客观看清现状,分析背后的逻辑并采取行动。 这或许是一种更理性、也更有助于成长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