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


  黄颖 葛鑫 张洪冲
  【摘 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离农"倾向较为严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异化问题,由此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忽视农村本土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地域性和职业性日渐丧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该予以重塑,将服务"三农"作为办学目标,将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办学价值取向。为实现价值取向重塑,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从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体系、服务辐射范围、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确保价值取向重塑得以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重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1-8794(2019)07-0067-05
  【收稿日期】2018-11-20
  【基金项目】2018年度重庆市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18SKSJ090,主持人:张洪冲
  【作者简介】黄颖(1978—),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葛鑫(1981—),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张洪冲(1976—),女,四川叙永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源头上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也是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才培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全方位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与方式。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打造美丽乡村,构建活力农业,重塑幸福农民。显然,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离不开教育与科技的支持。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冲击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有所异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对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重塑,并通过具体的实现路径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价值取向得以纠正,进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反思: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  1.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忽视本土人才培养
  显然,农村职业教育是立足于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农"服务是其发展的本性和天职。通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土化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获得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政策要求使然。过去10年来,国家通过多种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2009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最初实施的时候,中职教育免学费的范围是涉农专业学生以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2012年期,学费减免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农村家庭学生(包括居住在城镇的农业户籍家庭)、城市家庭中涉农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包括农村、城镇户籍家庭在内)。在该项政策的定位和实施过程中,国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中职教育)是大力支持的,基本解决了困扰农村贫困家庭的学费问题,确保了农村职业教育有较为稳定的生源。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是我国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出台的专门政策,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区域、县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强化涉农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积极扩大办学比较优势,主动将职业教育发展融入到农村经济产业链条中。可以说,该政策的出台,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准确定位。但是,长期以来的异地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政策依然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领域寻求就业机会也是客观现实,这就导致了农村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离农"倾向,很多学校将其办学重心放在为到城市就业的农村人口提供初级技术培训上,而忽视了农村本土化的人才培养。从2010年至今,国家大力推进示范、优质职业院校建设,在大批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农村职业院校中,其涉农类专业也是名不副实,其他的学校为了生存,更是大幅度缩减涉农专业以及相应的课程和学时,由此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等方面无法为"三农"服务。[1]当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职能,但并非首要任务,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要为农村培养大批的本土化人才。如今,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工业领域,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农业接班人"危机。
  2.受对口升学教育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日渐丧失
  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应该为"三农"服务,而且在办学过程中还需要充分体现其职业属性。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职业性和教育性是并重的。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其区别于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技术技能训练及理论提升,帮助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或就业需求,是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基本要求。但客观而言,由于职业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边缘化较为严重,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农村民众对学历教育也是情有独钟,这就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开始逐步沦为升学教育,应试倾向日渐突出,而职业属性开始丧失。在区县、乡镇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将升学教育作为主要办学方向,并以升学率来吸引生源。从笔者对重庆区县的部分中职学校的调研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中职学校会按照中考成绩,将学生分别编入升学班、就业班。在升学班就读的学生,主要是应付考试,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技能训练,甚至有些学校完全是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进行办学,完全背离了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这种做法使得农村中职教育偏离了其固有的职业属性,走上了与普通中学同质化竞争的道路。一旦与普通中学实施同质化竞争,由于生源质量问题,中职学校并无优势。如此一来,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更是误导了青年学生,使得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愿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
  3.受规模办学压力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地域特色日渐丧失
  农村职业教育之所以是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因为其是立足于农村,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具有鲜明的农村地域特色,这也是其与城市职业教育的最大差异所在。农村社会的地域性与其各自的产业特性进行结合,就会形成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个性,就能够充分展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农村职业学校作为弘扬此种发展个性和比较优势的载体,有责任有义务来突出其办学的地域性。换言之,农村职业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避免与城市职业院校走上同质化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将地域性融入到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中,突出农村职业性和地域特色。但是,由于国家对学校经费划拨是按照学生数量来进行的,扩大办学规模是任何一个学校获得发展的前提。对于办学经费短缺的农村职业学校而言,扩大办学规模是缓解生存压力的根本之路。正是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扩大办学规模,不得不停办涉农专业或减少其招生,然后将这些空出来的招生计划转移到一些"热门"专业。[2]因为涉农专业经常无法完成既定的招生计划,当农村职业学校为了生存而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的时候,其与城市职业院校的同质化发展趋向就逐渐明显。从笔者对重庆所属区县的中职学校的调查情况看,90%以上的中职学校均调整了自身的专业设置,85%以上的涉农中职学校均开设了非农专业,而非农专业的招生人数占到了60%—80%,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计算机、汽车修理、数控机床、物流运输等领域,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甚至开设了空乘、高铁乘务等专业。而一些涉农专业如生态旅游、农业种植、农业企业管理、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由于生源不足或是经费短缺,部分处于停办状态,大部分处于招生减少状态。这种与城市职业院校同质化的竞争,使农村职业教育地域特性几乎不复存在,比较优势也就日渐丧失。
  二、重塑: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纠正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坚持为推进"农业强"服务
  我国是一个農业大国,但也是一个农业弱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而言,振兴乡村首要任务就是振兴农业,确保稳定农地面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综合效益低、污染大以及竞争力不足。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各地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发展;突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重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营体系、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基于此,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坚定服务于"农业强"这个目标。具体而言:第一,农业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色,积极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大力开设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专业,不断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实用性人才。第二,农村职业教育要按照各地农业比较优势,积极转变办学思想,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加大对传统涉农专业、涉农学科的调整力度,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一致性。[3]第三,农村职业学校要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灵活化办学,关注需求侧对人才、课程的具体要求,建构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总之,"农业强"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目标,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从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方面做好及时的回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等的支持力度。
  2.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为推进"农民富"服务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为了"富裕农民"而实施了诸多的政策,其中扶贫政策是"富裕农民"的直接政策。我国对农村的扶贫开发体制经历了专项扶贫、计划扶贫、精准扶贫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依然还有近6 000万人口尚未完全脱贫,这是实现"农民富"目标的巨大障碍。不论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打造美丽乡村,最终落脚点还是实现"富农"。由此,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不仅需要外部的资源输入,更需要提升农民自身的内生发展力,"输血"和"造血"同样重要。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过程中是大有可为的。具体而言:第一,农村职业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将扶贫开发和"富裕农民"作为自身的办学定位。职业教育的扶贫开发本质就是一种精准扶贫,是"扶志"和"扶智"的结合体。[4]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该立足于本地农民实际情况,围绕区域扶贫的具体要求,灵活设置相关专业,大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力。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将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基本办学目标。农民的贫困带有强烈的代际传承性,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代际传递,就必须要切断贫困根源。因此,要通过教学、课程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岗位转换能力以及自我创业能力,进而实现个体、家庭的持续发展。第三,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围绕"富农"的目标,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本质上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是一种精神、智力和能力的扶贫开发,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有效地坚持和实施。为此农村职业学校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做好教育对象的精准识别,就不同个体和家庭设置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体系,确保"造血"扶贫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3.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坚持推进为"农村美"服务
  农村绝对不应该是荒芜的农村,也不应该是部分人留守的农村,更不能成为城里人记忆的农村。农村的发展不仅是农村自身的发展,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农村美并不单指农村风景、建筑、道路等外在美,也包括村风、乡风和家风的内在美。因此,在推进"农村美"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发挥自身作用,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第一,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为农村"外在美"的实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就需要农村职业学校做好乡村工匠的培育和乡村技艺的传承工作。现代乡村工匠人才既具备传统工匠的技艺特征,同时还应该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我国有接近270多万个自然村落,每个村落均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乡村工艺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乡村工匠技艺传承过程均带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性。在乡村工匠培育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通识性的技术技能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各村镇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来开展技艺技能提升教育。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创新培养方式,强化校村合作,实施定点和定向培养,为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艺人才。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为农村"内在美"的实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就需要农村职业学校改变过去一贯的教育模式,将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作为其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被单纯视为是一种技能教育。事实上,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他们的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和能力,还需要将乡风、家风、村风建设中所需的道德、法制、文化、卫生、民主参与、环境保护等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传递给农民,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素养,进而为构建新时代的乡贤文化打下基础。
  三、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重塑的具体路径  1.强化统筹管理,打造城乡一体化的职教管理体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一直实施"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政策。这个政策当前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统筹、协调机构,以至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无法形成整合力,处于分散状态。[5]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根本趋势,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也是必然要求。城乡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也是一个体系。只有将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统一调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而言,因为长期无法与城市职业教育共享资源,导致了其发展后劲不足。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是解决其后劲不足的基本方式,也是确保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基础。具体而言:第一,从宏观角度看,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包括教育、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农业、发改等部门参与的强有力统筹机构,进而实现对全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分配公平。第二,从微观层面上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因此责任承担者应该是县级政府。在国家统筹的基础上,县级政府应该成立县级职业教育统筹委员会,负责县域范围内统筹城乡职教资源,打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条块分割局面。该委员会应该由县级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成员由教育、财政、农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应赋予该机构实质性的管理、决策、协调等行政权力,确保县域范围内有限的职教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能够切实做到为"三农"服务。
  2.明确权责对等,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指县域、乡镇范围内的中等職业教育,其主要经费来源是县级财政拨款。但由于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较为有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更是如此,导致了县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有限。如果单靠县级财政的拨款,无法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因此,明确权责对等原则,构建各级公共财政共同投入机制,是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主要出路。具体而言:第一,就中央财政而言,要加大对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要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加大倾斜力度,确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够落到实处。第二,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中央、省、地市、县四级财政必须确定一个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摊机制,特别是要强化省级财政对中央转移支付的配套资金供给,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能够逐渐稳定增长。第三,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农业科技开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精准扶贫等方面的经费,要加大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力度。各地按照地方农村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确定一个适当的倾斜比例,做好专款专用。第四,城市教育附加性收费在城乡职教一体化统筹的情况下,要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第五,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国家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费投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3.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了县级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乡镇成人学校、村级成人教学点的三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网络体系随着农村基础教育"两基"目标的完成开始有所削弱,特别是村级教学点在很多地方已经名存实亡。[6]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尽快恢复、完善县域范围农村职业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为农"服务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三级网络体系的管理体制,创新其运行机制,不断扩大三级网络体系的覆盖面。具体而言:第一,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职业高中)作为主体机构,要加强对乡镇农业学校、成人学校以及村级成人教育点的业务和工作指导,提升其教学能力;在部分办学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乡镇农业学校、成人学校可以改为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分校,由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直接管理。第二,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职业高中)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和乡镇、村级成人学校、成人教学点以及乡镇的农科所、农技站、农业推广站、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开展技术合作,扩大其职业培训的覆盖范围。总之,通过扩大县域范围内职业教育三级网络体系的覆盖面来将农民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技术试验等进行整合,并按照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特征及农民实际要求来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及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开展多元协同创新,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不同地区的经济落后及农民贫困,其根源是不同的,既有受自然条件所限,也有社会条件所致,更有文化、风俗、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但整体而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是乡村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面对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致力于人才培养,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坚持开放化、协同化办学方向,主动围绕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及农民实际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寻求与高职院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合作,强化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农村职业学校还应该与乡镇、村两级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强化职业教育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协同效果,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农村培养针对性的实用人才,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第三,农村职业学校要做好职业教育"下移"工作,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构建灵活的办学体制和培养机制,开发能满足农民需要的课程体系,强化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第四,在县域范围内整合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等资源,以农村职业学校为主体,引导专业教师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通过信息服务、技能培训、讲座教育等形式,及时将最新农业技术、管理经营知识、政策与法律知识传递给农民,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及生活中的困难。
  【參考文献】
  [1]金军.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J].教育与职业,2014(17):5—8.
  [2]曹晔.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离农"还是"为农":基于历史变迁视角的考察[J].职教通讯,2012(1):26—32.
  [3]王朔.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二律背反[J].职业技术教育,2017(31):57—61.
  [4]李延平,王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及变革[J].教育研究,2017(11):70—74.
  [5]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11.
  [6]唐梅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未来[J].成人教育,2016(2):84—86.
  【Abstract】Under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hina"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nds to be "out of agriculture", and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value orientation alienation. As a resul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talent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regional and professional n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gradually lo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reshaped, the servic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goal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agricultural strong, rural beauty and peasant wealth"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orient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reformed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ystem, funding guarantee system, service radiation scop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reorient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reshaping
网站目录投稿: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