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吗"创始人柴可 "大姨吗"的基础功能是用户可以在上面记录自己的月经周期、性生活、体征等信息,应用会根据用户不同的生理阶段推送相关的保养知识。新浪科技沈云芳 柴可,27岁,性别男,月经周期App"大姨吗"的创始人,被朋友调侃为"国内最懂‘大姨妈’的人",人送外号"大姨夫"。作为女性经期App的创业典型,"大姨吗"已经在思考如何将庞大的流量变现。 最懂"大姨妈"的男人 创业近四年后,"海归"柴可的第三个创业项目"大姨吗"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大姨吗"的口号是"我们最懂大姨妈",这个上线还不足一年的月经周期记录应用,已经累计了680万注册用户。如果按知名度来考虑,"大姨吗"无疑是该细分领域最成功的App。去年,徐小平成了"大姨吗"的天使投资人。近期,"大姨吗"完成了A轮融资,具体金额和估值不详。 "大姨吗"之前,柴可先后做了健康类垂直社区"友乐活"和按摩类问答应用"按哪儿",两者均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两个项目,柴可的总结是这样的:"人生病毕竟是一个低频次的事情,所以健康社区和问答类应用都不能算是特别刚需。"那时候,柴可的不少朋友也一次次提醒他这个问题。 "你这问答和按摩算什么刚需啊,比如女生的月经,一个月来一次,那才叫刚需。"2011年7月的一次创业交流活动上,柴可的一位朋友随口说了这么一句。众所周知,女生月经虽然说不上高频次,但至少比生病频繁。这句无心之言点通了柴可,也成了"大姨吗"诞生的灵感。两个月后,柴可果断停掉了友乐活和"按哪儿"这两个项目,开始开发"大姨吗"。 柴可的父亲是大学的古医学教授,同时拥有一家制药企业。柴可从小耳濡目染,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在健康领域创业的原因。不过,为了做好"大姨吗",大学专业主修运营管理专业的柴可还需要"开外挂"自学女性月经知识。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经常会提到一些专业妇科术语,比如"黄体期"(指排卵后到月经来潮前一天的时间段)和"自然流产"。他被朋友笑称为"全国最懂‘大姨妈’的人",也因此有了"大姨夫"的名号。 柴可之外,"大姨吗"的女编辑们也需要花20%左右的时间去学习"干货":去医院挂妇科号,然后和医生聊各种经期问题。"我们希望App上的内容不是从网上摘摘抄抄来的。" 今年,"大姨吗"还会上线一个新网站,围绕月经问题打造一个经期知识库。 "大姨吗"要赚钱 开局不错,柴可也在"大姨吗"上看到了商业化的希望。在他的设想中,商业化的第一个方向是广告,第二个是增值服务。作为拥有巨大用户数的App来说,广告是最容易变现的方式也最好理解,而增值服务的这条路,要走通显然还有难度。 目前"大姨吗"已经签下了50万元左右的广告订单,广告预计将在七、八月上线,以底部导航栏形式呈现。未来,"大姨吗"也有可能和电商合作,在应用内设置电商促销等内容。这其实并非柴可接到的第一个广告主,早在去年就有一些日化企业找到柴可,希望以买断应用内各位置广告的形式与"大姨吗"合作。考虑到买断形式对内容的掣肘太大,柴可没有接受。 让柴可犯愁的是增值服务这种变现模式。这种模式大概是这样的思路:"大姨吗"和厂商合作,在App内提供具体某款产品的使用指导(当然是比产品说明书更具体的内容)或者其他个性化建议。而用户如果恰巧正在使用这款产品,或者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就可以付费订阅。 "现在的障碍主要在怎么将这些服务和‘大姨吗’本身的内容结合好,让用户能够接受。"柴可说。前一个项目"按哪儿"的经验告诉他,用户在为健康服务这件事上付费的意愿极低。"按哪儿"2011年曾积累了16万注册用户,但在测试付费问答时,几乎没有用户买账。 但是这一步迟早要走,何况"大姨吗"目前的各项运营指标都优于"按哪儿"。如果不出意外,"大姨吗"增值服务的尝试可能在今年年底进行。 四年另类生存 垂直类社区"友乐活"和"按哪儿"没有给柴可的团队带来一分钱收入,但总共投入的成本大概有140万。四年中,整个团队运转依靠帮助别人做网站和App来赚钱维持运营。 从2010年到现在,柴可的团队大概接了15-20个建站和App制作的外包活,每个活的报酬是5-10万元。"大概一两个月就接一个,一个月流水大概七八万,够我们发工资了,哈哈哈。"说起创业的窘迫,柴可显然很豁达。A轮融资前,柴可和另外两个合伙人的月薪是2500元,融资后他们自我犒劳,将月薪提到了8000元左右。 但不是谁都能一直忍受筚路蓝缕的创业状态。2011年前,柴可的团队最壮大的时候是18个人,眼看着"友乐活"和"按哪儿"商业化遥遥无期,多数人选择了离开,最终只剩下四个人。2011下半年,"大姨吗"3个月内迅速获得了25万注册用户。那时候,尽管团队已然能够依靠外包活维持运转,但成员们对于融资和自我权益的期待已经非常强烈。最终,得不到明确融资消息和股份保障的6个核心员工离开了"大姨吗"。 这次团队动荡也是柴可至今遗憾的事情,在融资这件事上,他始终觉得"大姨吗"不应该早早融资,而应在拥有更高议价权时再引入。对于第二个问题,柴可的反思是应该早点明确员工的持股权益。因此,去年获得徐小平的天使投资时,柴可拿出了自己15%的股权作为员工期权池。 "没有融资前,我们不敢快跑,没法打硬仗。比如大公司做一个,然后很高的营销费用来推广,随便一下可能就把我们搞死了。融资后,我们至少有了打硬仗的基础,今年在推广上的费用会增加。"和所有创业者一样,融资至少让柴可多了一丝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