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指恐龙复原图 现场科考(右为徐星教授) 发现恐龙化石 单指恐龙骨架图 今年1月,中国的恐龙科考又给世界一个惊喜!一具来自我国内蒙古临河地区的恐龙化石,被命名为临河爪龙,这是迄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单指恐龙化石,这种奇特的小型恐龙只有一个手指。这一科考成果已经发表在第108期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如果能让单指恐龙复活,它最擅长做的事,会不会是发短信呢?单指恐龙的发现,让全世界的恐龙迷们浮想联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为读者揭开了单指恐龙神秘的面纱。 又一次幸运而奇妙的发现 天道酬勤的生活哲理,在徐星教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有过多次幸运而奇妙的发现,比如发现中国鸟龙、小盗龙、苏尼特龙、二连巨盗龙等等的过程,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他说,在二连有一处地方,是1959年被苏联专家考察发掘过的,当时,他们使用了推土机……就在侥幸没有被推土机推过的一条带状凸起的脊背上,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蜥脚恐龙,命名为苏尼特龙。2005年,他应日本NHK电视台之邀拍摄恐龙科考专题片,复原寻找苏尼特龙的场景。在一个干涸的河床边发现了一块恐龙关节化石,结果,模拟现场变成了挖掘现场,发现了使世界为之震惊的恐龙中的异类二连巨盗龙。徐星教授说,以前发现的盗龙体形较小,打个比方吧,它们像老鼠般大小。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像野猪一样的老鼠跑过来,你震惊不震惊? 单指恐龙很小,是一具只有鹦鹉体形大小的恐龙化石。它的体长只有十几厘米,体重不足500克。别说它是被埋在沙砾中,就是一只能跑的鸟,在茫茫戈壁上,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那么,它是怎样被科考人员发现的呢? 2008年8月,由徐星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达乎国家地质公园内开展野外考察。他对科考给予了学术经验的指导。8月14日,烈日似火,他们冒着高温在戈壁滩上艰难地跋涉,寻找蛛丝马迹。来自英国和美国的两名博士研究生在一个山坡上,发现一些化石的碎片暴露在岩石上。发现化石后他们非常兴奋,招呼大家快来看。徐星说,我们把化石采集回来,进行简单的处理后,第二天继续寻找。当时,初步判断这是一种小型恐龙,可能属于阿尔瓦兹龙类,但是,并不知道这件标本到底有多重要,还无法马上知道这一发现将是史无前例的。 考察活动结束,化石被带回北京的实验室,这些化石包括零散的脊椎、前肢骨、不完整的腰带和近乎完整的后肢。最为关键的是前肢化石,一个前肢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另一个则存在残缺。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比对,我们发现了它前肢的异常,并最终确认它是一具过去从未被发现的独特恐龙化石。 单指恐龙是什么样的龙 作为迄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单指恐龙化石,这种奇特的小型恐龙为什么只有一个手指? 徐星介绍说,临河单指龙属于阿尔瓦兹龙类,阿尔瓦兹龙的近亲包括体长十几米的霸王龙以及许多似鸟恐龙。大多数阿尔瓦兹龙类看上去也有一只粗长的大手指,但是,它们的外侧两个小手指依然保留。而临河单指龙的前肢显得十分怪异,它完全只有一个手指。你看看这张复原效果图,看它的前肢,是不是更像胸前伸出的两颗獠牙? 单指恐龙为什么要生出这样奇怪的前肢? 徐星说,目前我们的研究推测是,临河单指龙生活在干旱而缺少食物的环境中,它主要的食物是蚁类,而弯钩一样的手指,非常适合掘开蚁穴。我说,那么,它会不会是某种食蚁兽的祖先?他笑着说,你很有想象力呀,从目前我们对于生物进化的了解来看,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根据目前的研究推测,单指恐龙的身材虽然很娇小,但是,它的奔跑速度可能十分惊人,这种恐龙的身体结构,它奔跑时的身体重心在臀部,它可能是最适合快速奔跑的一种恐龙。 原来,它的单指是为了获取所需要的食物。那么,单指恐龙的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徐星说,这种手指退化现象,在生物进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当中,许多不同脊椎动物支系都出现过手指退化甚至整个前肢退化的现象,比如,一些远古的鲸类和蛇,退化了它们的四肢,才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恐龙也经历了类似的进化过程。脊椎动物的进化历史里,很多动物在进化中都会逐渐"丢失"那些"没有用"的指头。比如,今天的马只有一个脚趾,而发掘的化石证明,远古的马有三趾,马的远祖甚至有五趾。 一般来说,原始的恐龙有五个手指,在恐龙演化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兽脚类恐龙逐渐退化了其中的两个手指,变成了三指动物,并最终演化成鸟类。有些恐龙甚至进一步退化手指,比如著名的霸王龙只有两个短小手指。这次发现的临河单指龙则代表了一种更加极端的情况,只剩下一个手指,它的发现揭示了兽脚类恐龙手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好家伙!原来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双手十指,竟然保留了一种原始状态! 徐星说,是啊,从生物进化上严格地讲,像人一样的五指是一种原始状态,而少于五指(或者趾)则代表相对进步的一种状态。我们人类侥幸保留了这样的原始状态,要感激老祖宗的勤劳呀,比如灵长类的古猿、类人猿,他们在树上用手攀援、采摘获取食物,下地直立行走之后,双手的用处更加广泛,直至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不然,我们今天使用电脑,敲击键盘的时候,会是多么笨拙呀。 科考非大海捞针不靠"运气" 我说,在茫茫戈壁上寻宝,为什么您总是能有奇妙的发现?难怪很多"恐龙迷"称您是幸运的科学家。 徐星笑得有点儿"严肃",他说,在外人看来,我确实够幸运的。我也承认,在野外科考中,确实有幸运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从专业的角度说,在野外寻找恐龙化石,并不是像有些读者认为的那样,是大海里捞针。单靠"运气"是不行的,我们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宝。打个比方吧,就像大家自驾车外出旅游,总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看地图确定线路和目的地。我们的科学考察也要依赖大量的地质资料,比如在内蒙古临河地区,以往科学家的考察留下的资料表明,这里有一大片白垩纪时期陆地形成的沉积岩,而且,多年来已经在这里数次发现恐龙化石。 临河地区有我国唯一保存恐龙化石的风成岩层。这种少见的岩石类型,经常能够保存非常精美的脊椎动物化石,有的会保存亿万年前动物死亡瞬间的生活状态,比如,正在孵卵的恐龙,正在搏斗中的恐龙等等。一些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标本就发现于包括巴音满达乎的蒙古高原戈壁地区。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点之一。在最近的十多年中,它是世界恐龙化石考察最热门的区域之一。我们的团队每次都是带着不同的任务,在这一区域考察的。每次考察,大家都对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化石充满了信心。信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就是靠着获胜的信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不畏艰险地探索,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且,尽量少留下一点儿遗憾。 原来,临河地区风化现象严重,采集恐龙化石的任务已经相当紧迫。比如这次发现的临河单指龙,它的很多化石是完全或部分暴露在地表的,如果不能及时采集,只需要几个月时间,化石就可能被风化为尘土,这对于恐龙化石研究是巨大的损失,可能是永远也无法挽回的损失!徐星就曾经历这样的遗憾,在一次考察临近尾声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处化石,由于时间有限,所带给养不足以支撑继续采集化石……几个月之后,他们再次赶往原地,那化石却已经风化殆尽!他说,这里的风化太残酷了,给我们留下终生的遗憾和深刻的教训,一旦发现化石,迅速采集,就是从大自然的怀抱里夺宝啊! 野外科考历尽艰难险阻 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野外科考被蒙上神秘的面纱,惊险刺激,颇有戏剧性。其实,野外科考,一路都是枯燥艰辛的坎坎坷坷。 在方圆几十公里、几百公里没有人烟、没有水源的戈壁上寻宝,生存就是一个大问题。每次科考,最短的时间20天,最长45天,几乎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吃饭、饮水、住宿,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要带上。有时,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取水。在戈壁,没有水,就意味着失去生命。 在野外工作到底有多么艰苦? 徐星笑了笑说,怎么说呢,反正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每天要在戈壁上走20多公里,还要背着勘探工具和水,用双眼四处搜寻蛛丝马迹,经常是冒着40℃以上的高温,吸进肺里的空气都是热的,大汗淋漓,你能背多少水?况且,水是那么宝贵,我们都快练成"骆驼"了。在北京,每天冲个澡是生活习惯,在这里就是奢望……而且,常常有风沙,眯眼吃沙子是经常的事。虽然我们早起晚归,尽量避开中午最毒的日头作业,午休也很难呀。营地的帐篷?不能进呀,进去人就成"蒸饺"了!只能钻进汽车底下躺着,在汽车上斜拉下一块帆布遮挡阳光。 躺在地上也有危险啊!在戈壁上,最危险的动物并不是狼。一次科考,我们带上了两只活羊,预备到艰难的时候,改善一下伙食。结果,夜里不知什么时候羊被狼偷偷叼走了,成为狼的美餐!最危险的是毒蜘蛛,如果被它咬了,非常危险。还有一种叫"草耙子"的小型蜘形类动物,它能咬破皮肤钻进人的血管,造成一种传染病,让人十分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这类危险无处不在,我们都要格外小心。 戈壁上的蚊虫也很厉害,如果赶上蚊虫繁盛的季节,必须在傍晚之前完成一切工作,包括吃饭和方便,躲在帐篷里避蚊,如果你出去,就可能被蚊子"吃"了,咬得你遍体鳞伤,奇痒难耐,没法睡觉了。蚊子多到什么程度?早晨起来,你到外面一看,帐篷上覆盖的蚊虫可能达到一两厘米厚!够恐怖吧? 戈壁上许多地方是没有路的,迷路、翻车,一路颠簸,把汽车的方向盘颠断了的事,我们都遇到过,好在没有遇到致命的危险。 每次野外科考都是对人的体力、精力、意志力一次严峻的考验,筋疲力尽,要调整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状态。 苦,不算什么。当我们把采集到的化石带回研究室,当科研成果搞出来,就有一种成就感,就觉得再苦也值!因为,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又为神秘而庞大的恐龙谱系,寻找到一块重要的"拼图"。 恐龙科普宣传亟待加强 作为一名恐龙研究专家,徐星肩扛着一种责任,让更多的人关心恐龙,支持恐龙科考研究,使自己的祖国成为恐龙大国和强国。 他说,现在我国也有了许多"恐龙迷",其中,青少年居多数,有些还是幼儿园的孩子,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孩子代表着未来呀。他们对恐龙的兴趣与着迷,主要是看了《侏罗纪公园》之类的科幻电影,还有电视台播放的一些充满3D模拟形象的恐龙纪录片,是受到这些影视作品的影响而产生的兴趣。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有关恐龙的科幻电影等影视科普作品都产自西方,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关于恐龙的研究还是集中在欧美国家。从历史上看,恐龙研究是先从欧洲兴起的,然后又转移到美国……实际上,最近十多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恐龙化石发掘科考成果最多的地区。国外媒体在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恐龙发现。BBC(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西方媒体,已经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恐龙考察的纪录片。徐星说,因为我多次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在恐龙科考纪录片中复原现场,进行解说……这使得我会经常接到国外"粉丝"发来的邮件,与我进行交流沟通。这些"恐龙迷"的素质较高,许多问题提得颇有专业水准。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恐龙研究新的中心,获得了不少令世界震惊的恐龙科考成果,遗憾的是,国内公众对我国的恐龙研究却所知甚少。相比一些国家热衷于通过影视、科普作品宣传恐龙研究,我们关于恐龙的科普和艺术作品还显得太少。这种情况,与我国在世界恐龙科考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关恐龙的科普宣传亟待加强。央视科教频道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让我们感动。《天津日报》作为一家地方党报,能够关注恐龙科考,非常难得!也让我很感动。如果媒体和艺术家都有这个热情,有关恐龙的科普宣传,也能像国外那样形成一个文化产业。 今天的观众,似乎对恐龙已不陌生,好像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我们现代人距离恐龙生活的时代有上亿年的距离……相对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漫长岁月,我们对恐龙的了解还微乎其微,每一个新型恐龙化石的发现,对于复原那个复杂而庞大的恐龙谱系,都至关重要。了解了恐龙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了解了恐龙的进化脉络,也就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人类自己。这正是恐龙科考奥妙无穷的魅力所在。 关于恐龙化石的真假辨析 有的读者和网友认为,有些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是假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徐星教授说,根据我的了解,博物馆内的化石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恐龙骨骼模型,尤其是大型或超大型的恐龙骨架,是复制的恐龙骨骼,它不是真正的恐龙化石。恐龙化石十分沉重,组装起来难度非常大。而且,恐龙化石是国宝,应该妥善保存。复制的恐龙模型,主要是为了方便观众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恐龙的架构。 二是百分之百的恐龙化石,就是把从野外发掘采集的恐龙化石展现给观众看,一般情况,是恐龙部分骨骼的化石。因为,采集到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体型较大一些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化石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难免有所"丢失"。 三是化石与模型相结合,为了让观众看到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往往要做一些"填平补齐"的工作,比如,化石只有半个头骨、一条腿、几节椎骨、三块尾骨等等,根据已有化石和已知的科研成果,做出复制部分,构成完整的恐龙骨架。其化石所占比例不等,有的占30%、有的占40%、有的占60%以上或者更多。 从有利于展览,有利于普及恐龙知识的角度看,一、三两项不能说是所谓的"假化石",因为它展示了完整的恐龙骨骼,体现了恐龙本质的真实。当然,如果博物馆能够注明这是"恐龙骨骼模型"或有部分"复制骨骼",就能减少观众的误解。也许,有的博物馆已经注明了,而观众没有注意到。真正有作假之嫌的是第四类。 四是人为臆造张冠李戴,近年来,许多地方博物馆发展很快,但专业人员缺乏,尤其是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更少。一些人不做深入的了解查询,也不肯向专家请教,在收集或买到一些恐龙化石之后,仅凭一知半解加上想象,复制某些恐龙骨骼,结果造成张冠李戴或者狗尾续貂,比如,把大熊猫"复制"成了小熊猫,把马"复制"成了牛。这种人为的主观臆造背离了恐龙骨骼本质的真实,误导观众,确有作假之嫌。应该说,这主要是人员素质、专业水平和责任心的问题。 实际上,对我们危害最大的是盗挖、盗卖、恶意造假。化石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我国对此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所有在我国领土、领海发掘的化石均为国家所有。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有的化石产地,有些人唯利是图,把盗挖、盗卖化石作为脱贫致富的手段,把化石低价卖给化石贩子,造成宝贵化石资源的破坏和流失,甚至被走私到国外。有些化石贩子为了卖个好价钱,对化石进行"加工"、"拼接",这种恶意造假危害极大,甚至蒙骗、误导了有些人的研究工作。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的恐龙科考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挽回这种损失。 说到恐龙化石被盗挖、盗卖、恶意造假,徐星教授的心情显得很沉重。说起对恐龙科考前景的展望,他信心百倍。他说,只要我们同心协力,肯定还会有不断的新发现。我们这个恐龙化石资源的大国,一定能成为恐龙科考的大国,为完善神秘而庞大的恐龙谱系,做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