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应当首先学会授权"许多优秀的成功人士都会为下属提出这样的建议。 不做碌碌无为的管理者 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忙碌的状态成了管理者生活的主题。真的需要这么忙吗?你工作忙吗?如果你感到很忙的话,就需要引起注意了。你在忙什么事情?想一想你花大力气处理的事情重要吗?是有价值的工作吗?为什么总是忙不完?不否认,有这样一种误区:职位越高越忙碌。事实上,这也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企业高层每日奔波不停,整体工作却没有很大提升。这样的企业领导,走进了一个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包揽一切的误区。 国外有一种离岗测试:企业把初级经理人抽调到培训中心,脱产培训几个月,然后由总部观察其离岗期间,他原来带领的团队的绩效和表现状况。如果经理人离岗以后,他以前带领部门的绩效没有变化,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说明这个部门已经不需要这个经理人了,总部会把他晋升到更高的岗位上。反之,如果部门的绩效忽高忽低,工作勉强维持运作,总部会认定他只能担任这个职级的工作,回来以后会同级调动。如果这个经理人离开他的团队以后,他的团队业绩明显下滑,总部就会认定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主管,培训结束以后降级使用。 大多数员工都有依赖性,如果领导不懂得授权,下属就会事无巨细地向领导反映,领导自己的工作就会不断被打断,工作越积越多,变得越来越忙。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下属素质太差,而是领导能力不强,不懂得授权。如果你觉得你是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人物,那就说明你是一个保姆型领导,工作就不可能轻松、有效。一个懂得授权的领导,就应该如上述测试中第一种管理者一样,就算你经常在高尔夫球场上谈笑风生,你的部门、你的公司照样高效益运转。 管理者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这样一个试验,假如一个人在写一篇文章,如果他每八分钟被打断一次,写多少年都写不完。因为根据观察,当一个人坐下来开始思考、酝酿、准备动笔,需要的时间正好是八分钟。每八分钟被琐碎的事情骚扰一下,人的思路永远是混乱的,也就永远动不了笔。对管理者来说也一样,自己正常的工作不断被打断,结果就是工作越积越多,总也忙不完。 诸葛亮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按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但他不懂得授权,事必躬亲,对别人不信任、不放心,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也不懂得培养人才,三国初期,蜀国有"五虎上将",可刘备死后,蜀国却形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诸葛亮无疑是有责任的。 领导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领导做关键的、负责性的工作,并且协助下属进行工作、验收。这样,可以解放领导的时间,而且能提高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使团队的气氛更加和谐。 不做"保姆"做管家 很多人不懂得授权的艺术和时机,从而导致很多问题。授权不是不参与,不是全部让下属来参与;不是弃权;也不是简单的分工。授权更多的是委派的含义。但是很多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握好这个尺度,导致出现很多问题。 简单放权,一放就乱,严重失控后就可能会自作主张,过多地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忽略整体利益。若直接控制,就会变得太死板、效率不高:会使中基层的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因为什么都被控制住了,下面的员工工作就会很被动。结果就会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领导一个人忙得团团转。 授权并不是基于组织领导者的一时兴起,授权的内容也不仅仅由需要完成的任务来决定。当一个管理者考虑授权 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有目的、权责相应、信任、充分交流、有效控制、共同参与、及时奖励等等。 避免"中国式"领导缺陷 重视事不重视人,称为命令;又重视事又重视人,称为教导;重视人不重视事,称为支持;不重视人又不重视事,称为授权。 中国人在命令和支持方面所做的程度还不够;往往在教导方面做得有些过头。中国的经理人、中层干部,在授权方面做得普遍不好,平时工作非常忙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懂得授权。他们既关心绩效、又关心人,是一种保姆式的管理风格。导致这种管理风格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过程管理监控得不够,二是教育训练工作做得也不是很正常。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内部的教育训练体系。保姆式管理的特点就是对下属,一方面严加看管,另一方面又包办代替。什么事情都由上级包办,下级无所作为,只好被动听命,在中国,保姆式的管理现象非常普遍,管理者有效授权的能力非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