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以下仅是预测。 法国兴业银行指出,关于危机的案例有很多。为应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以及随后的市场震荡,市场参与者都在努力从历史典籍中寻找线索,以期判断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兴业银行警告说,最主要的风险是,市场对于央行进一步通过量化宽松注入流动性,敢于市场以拯救世界的想法,感到越来越不安。两个因素可以反映这一点: 首先,迄今为止,各国央行已向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但它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却低于预期。学术研究也表明,随后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会遭遇效应递减。 其次,资产价格无限膨胀,对金融稳定性带来了潜在风险。对此,各国央行也显然越来越忧心忡忡。这说明,央行会更加谨慎地对待再次使用量化宽松政策问题。 这对政策制定者将如何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危机提出了严峻问题。我们建议发达经济体实行财政刺激政策,且不仅限于基础设施投资。但是,面对经济存在下行风险,我们担心这个工具的启用会过于滞后,从而让央行不堪重负。 未来一年,一个积极信号是我们暂时不用考虑希腊脱欧的风险。但中期来看,我们认为希腊脱欧的风险仍然很高。目前,欧元区的政策制定者似乎对暂时搁置问题感到很满意。 中国经济放缓(概率:30%): 近期的市场动荡,让市场越发觉得中国经济可能遭遇大幅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计人民币会出现进一步大幅贬值。法兴给出大幅放缓的定义是,基准实际GDP遭遇2个百分点的负增长。 中国金融在全球经济中的融合度不高,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导)重演的可能性不大。 法兴认为,这种情况会很类似"经典的"新兴市场危机,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然而,今天新兴经济体的GDP占到了全球的40%左右,这是1997年的两倍。新兴经济体需求回落,会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其严重程度在过去十年中可能仅次2007/08次贷危机和2011/12欧元区债务危机。 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概率:10%):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或者新型经济体总体上遭遇比预期更严重的经济低迷,都有可能引发全球衰退。企业、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如何对这样的冲击作出应对,将决定发达经济体是否也会跟着陷入衰退。 我们认为有1%到3%的可能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会触发全球衰退。另一个重要假设是,石油价格仍然维持在目前的低位。如果石油价格反弹,这也有可能触发衰退。 发达国家消费者节约能源,带来意外收益(概率:25%): 法兴认为,经合组织中经济体的石油负担(价格乘以需求除以GDP)将较上年同期平均下降1.5个百分点。 对于能源消费国而言,这是一个意外收获。基本假设是,这些能源的大部分都会被用掉。如果消费者们确实变得更加谨慎,这将显著降低我们的经济增长预期,让我们的最低估计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并让发达经济体回到"失速"的水平。 美联储维持低利率(概率:10%): 当美联储被问到,在考虑到全球其他地方经济状况后,联储如何制定相关政策时,美联储副主席费舍尔(Fisher)指出,确保美国经济稳定是美联储的最大任务。 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认同。如果美联储让利率长期处于过低水平,一旦工资和通胀上升,市场突然陷入熊市会让债券收益率猛增。这不仅会冲击新兴经济体,更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英国脱欧(概率:45%): 英国全民投票的日期还没确定,英国首相卡梅伦将从欧盟方面得到多少让步也尚不清楚。引人注目的是市场对这个话题的关注竟如此之少。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可能有三个解释:首先,市场认为英国脱欧不会带来实际损伤;其次,市场认为英国脱欧不太可能实现;第三,现在谈论一切还为时尚早(脱欧的截止日期是2017年,但英国政府暗示他们可能在明年举行公投),且现在的关注点还非常模糊。 我们认为,第三个解释是最有可能的。到那时,英国经济增速可能在十年内下降一个百分点,于是公投也就不远了。 光明的一面 但也有光明的一面,主要的白天鹅来自美国国内需求。 我们之前的白天鹅,是价格乘数高于预期。它描述了乘数效应的转化的因素,例如低油价、低利率和外汇贬值(如果存在的话)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简单地说,低油价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意外收益,现在他们不仅打算把这笔收益花掉,还打算利用低利率增加杠杆,来扩大消费和投资。在新环境下,我们把取得正回报的风险分解成几个部分: 美国投入更多,并赢得生产率(概率:20%): 投资,无论是资本支出还是住房投资,大都差强人意。展望未来,我们希望住房投资能出现大幅增长。我们预测资本支出仍有上行空间。这也将巩固提高生产率,从而最终提高实际工资。 欧洲和日本的价格乘数高于预期(概率:15%): 外围方面,欧元和日元都不能显著提振出口。宽松的信贷条件也没能极大推动国内需求。 最后,尽管油价下跌是一个积极信号,消费和投资的乘数效应仍低于许多人的预期。如果乘数好于预期,这可能可以带来上行惊喜,特别是对仍低于共识的欧元区增长预期,但也对日本高于共识的经济前景提供了一些潜在上升空间。 快车道改革(概率:10%): 虽然这听起来像一个破纪录的风险,我们再次强调结构改革已迫在眉睫。各国央行都意识到这一点,将创造更大的合作优势。但这一点能够实现的可能性仍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