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名祝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武则天的烦恼,是每个皇帝都曾有过的烦恼:立谁当太子。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武则天死后传位给谁了?武则天历史回顾。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权势空前强大。武则天与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早夭。次子李贤被高宗立为太子,这个儿子才能出众,深得群臣敬服。武则天深感这个儿子是她夺权路上的一大障碍,在680年,武则天派人诬告李贤谋反,废其太子称号,不久又派人把他杀死。 在"立嗣"这个问题上,朝廷上下早已经形成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泾渭分明,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步——这个是肯定的,国本问题至关重要,谁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倾向于这个派别,他们主张立庐陵王李显或皇嗣李旦为太子,至于是立李显还是李旦,他们不关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为武承嗣,武承嗣认为武姓天下没有传给李家人的道理,何况,姑母辛辛苦苦得来的天下,怎么能再还回去? 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此时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Φ囊簧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如果按照皇权不旁落异姓的原则,武则天应该将帝位传给武氏。因为考虑到了这一层,武则天废三儿子李显后,强迫四儿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东宫,立为皇储。可是武则天的娘家人见此不乐意了,武则天当皇帝,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么能传给李旦呢?李旦再怎么改姓,他还是李治的儿子,还是李家的后人。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更是积极活动,企图让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以巩固武氏权力。武承嗣授意王庆之等人上表,要求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就问,李旦已经被立为太子,为什么要废掉改立武承嗣?你倒是给个说法啊。王庆之就搬出"自古以来未有立异姓为嗣者"的理由,讲了一番大道理。王庆之的道理委实没有错,现在是武氏天下,岂可以李姓后人为皇储。她武则天虽然强迫李旦改姓武,可一旦李旦摆脱她的控制,肯定会恢复李姓,只认父系血统,周武王朝就得结束,这不能不让武则天担忧。 其实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可每一次征求大臣意见,都遭到反对。武则天非常恼火,借故屠杀和罢免一批"拥唐派",后来再征求意见,群臣就装聋作哑,立武三思为太子的事就搁置下来了,但并未完全消除她要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心思。真正让武则天放弃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恐怕还是狄仁杰那的一番话。698年,武则天询问狄仁杰:我想要改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子,你认为怎么样啊?狄仁杰说:陛下与武氏弟兄是姑侄关系,与庐陵王是母子关系,姑侄与母子,你认为哪个更亲呢?当然是儿子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等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就能入太庙,与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来,哪有皇帝在太庙供奉姑母的呢? 这一席话无异于一盘冷水,浇灭了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希望。这句话的要害在于,一代女皇武则天并没有活在丈夫李治的阴影下,但她却无可奈何地活在夫权之下。她万上之上,一言九鼎,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她却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整个社会被夫权所掌控。夫权是旧时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丈夫对妻子的统治和支配权力。即女方嫁于男方后,便脱离父家而加入夫家,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其子女姓氏也依夫家,其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归夫所有。妻子再能干,也要生男育女,继血统,承祭祀。夫权的形成源于古代婚姻的流变。人类最早出现过群婚制,"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之后出现过族内婚和族外婚,再后又出来了对偶婚,其中包括"望门居"和"居妇家制"的婚居方式。 "望门居"是指男女分别在自己的母氏族内生产和消费,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中过着"夜赴晨归"的同居生活,就有点像现在的"一夜情"那样,那会还没有夫妻稳居的家庭生活。而"居妇家制"则进了一步,丈夫到妻方家生活,有点像现在的"上门女婿",血统按母氏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子女姓氏也随母系。 随着金属器的使用,使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男子承担了大量的农业重体力劳动,男子社会地位提升,逐渐掌握剩余产品的支配权。经过漫长的婚姻家庭氏族斗争,人们逐渐由"居妇家制"改为"居夫家制",女娶男嫁变为男娶女嫁。如《白虎通》中说"嫁者,家也。""嫁"表示女子到男方以夫家为家。"娶者,取也",表示男子把女子取到自己的家里来。子女从父不再从母,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姓氏按父系确认,母系社会被打破,父系社会形成,在社会中开始体现出鲜明的夫权支配色彩。回头看武则天,她纵是坐有天下,仍然逃不出夫权。夫权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唐高宗、甚至唐李宗族对武则天并无统治和支配权,但整个社会,李氏夫权仍然对武则天有无形的控制。 换言之,武则天虽贵为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似乎天下没有她摆不平的事,但在世俗的眼里,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妇,这一定位或说归属关系始终未曾改变。当时的很多朝臣,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而是李唐的臣子,把武则天的权力归为李唐所有,反对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亦是理所当然。或许正是考虑到哪怕作为一个女皇也无法抗衡的夫权,武则天始终不敢强硬地立武三思为皇储。其实,为了权力连儿子都舍得杀掉的武则天,她要真的处理掉两个儿子,立武三思为皇储并不是做不到。问题是,这样做对武则天有什么好处呢?在夫权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他立武氏而废李氏,只会让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就像狄仁杰所说,死后连香火都不配享受,折腾一番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正是这一点自私的心理占胜了她的偏执行为。 699年,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召回,重新立为太子。至于为什么立李显而不是立李旦,固然是受"立嫡为长"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对夫权的尊重,毕竟,李显是唐高宗生前立的太子,李旦则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让李显归位,表明对李唐王朝的延续,对夫权的尊重,这就顺应了世态民心。想必在武则天内心里,她对婚姻与姓氏这种男权力量,是相当的绝望无奈,留个无字碑,任由你们说去吧。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有儿子武元爽、武元庆。武元爽有两个儿子,武承嗣、武承业;武元庆的儿子是武三思。因此,武则天与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是姑侄关系;武承嗣、武三思二人是堂兄弟关系。武则天在世期间,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想做太子,进而在武则天之后继任大周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武承嗣曾令其党羽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未能成功。后来,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为亲王,又为宰相,权势太重,建议罢免武承嗣的宰相职务,武承嗣遂被罢为特进。唐中宗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后,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 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曾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不过被狄仁杰等人所驳。武则天驾崩后,武三思更加专横跋扈,构陷忠良。与韦皇后、上官婉儿潜通,儿子武崇训跟媳妇安乐公主密谋废节愍太子李重俊,让安乐公主当皇太女。李重俊因此起兵,诛杀武三思及儿子武崇训及其党羽。 为什么传位于李显? 选李显有以下几个正面因素: 1.李显离她较远,母子正面冲突较少。在感情上,没有太多隔阂。 2.李显是罪人身份,武则天将他重立为太子,他心里自然会有一份感激。 3.李显常年居住在房州,没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武则天不必担心被李显架空。 4.李显和武家人没有什么积怨,今后能保证武家人的地位。反观李旦,武则天就不乐观了。反观李旦: 1.李旦常年在自己的监视下,两个妻子也被自己杀死,他难免会有怨气。 2.李旦是皇嗣身份,也许将继承王位看做理所当然,不会感谢她。 3.李旦常年在朝廷,朝廷中有很多同情他的大臣,他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势力。 4.李旦与武家人早就结仇,他登基后势必要找武家人算账。 两相权衡,武则天认为立李显更加安全,对自己和武氏一族更加有利。 退位后的武则天是如何继续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呢? 在李唐宗室眼中,自己是个作乱者,有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必须承认她的身份,不能动摇她的地位,在她死后,仍要天下百姓向她跪拜的办法?武则天思考片刻,叫来大臣,开始立遗诏。首先,她要求去掉"皇帝"的称号,恢复皇后身份,与丈夫李治合葬。恢复皇后身份,她就不会被归为乱党一流,在名义上,她是前任皇帝的妻子,现任皇帝的母亲,可以堂而皇之地住进乾陵,享受李家后代祭祀。这个举动表面上看来像是放弃了自己曾经追求的帝王称号,与李家人妥协,实质却是以退为进,只要她的名字不被抹杀,她做过的事就不会被抹杀。其次,她要求赦免王皇后&萧淑妃的亲属,恢复褚遂良、韩瑗的官职,将流放的魏元忠召回。恢复&皇后的身份,是一种妥协;赦免曾经的敌对者,也是一种妥协。因为武则天知道自己死后,朝廷上的忠良一定会为这些人平反,这个工作还是由自己亲自来*做*吧。这又是一种政治智慧,平反这个工作如果由其他人来做,制造冤案的人肯定要受到非议和指责,如果冤案制造者亲自平反,非议和指责就无从说起,武则天用实际行动塞住了众人的嘴。最后,她要求不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任何字,她要一块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