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亮很赞成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出国学习,因为他认为学习西方音乐就像学外语,能沉浸在它的原生环境里学习与聆听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与多数艺术留学机构宣传的尽早出国留学不同,他并不建议孩子在太小的时候就出国学音乐。 有人生来就悟性极高,一旦认定了什么,假以时日坚持就能学有所成。若再经名师指教,潜心钻研,不久便是环顾四宇,无人可及。而性格偏又洒脱自然,谈吐幽默、思想气质自成一格。普通人一生中也很难有机会遇到并结识这样的不凡之人,若能拜其为师更是荣幸至极。《留学》记者今天有幸采访了这样一位艺术家、教育家—柴亮。 "10岁学琴的最大好处是没人管"天才小提琴家的不凡之路 故宫东侧的南池子大街,是北京最好的地域之一,这里曾是明清皇族重地,近代以来与东长安街接通,将繁华与沉静、现代与历史相连。《留学》记者沿着这条路来到了柴亮先生的工作室,在这栋简雅的白色建筑里,我们采访了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柴亮。 柴亮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在歌声与琴声中长大。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的时候自己选择了小提琴,从此便一路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本科,之后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朱丽亚音乐学院。期间他师从于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教师林耀基和桃瑞丝·迪蕾,斩获了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各种国际著名奖项。毕业后作为知名小提琴演奏家活跃于国际乐坛,柴亮也曾在美国纽约市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著名学府执教,桃李满园。2009年,他发起了"音乐之帆"项目,资助贫困和弱势儿童的古典音乐学习,并坚持至今。除此之外,他还以慈善音乐人的身份和其俊朗的外形入选当年的"时尚先生"。 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艺术家却并没有大众通常概念中音乐家的刻板印象:他不故作严肃深沉,大多时候反而很幽默、愉快;他没有刻意地保持距离感,第一次见面也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他常常身着休闲,喜欢运动,时不时还会和你聊上最近的球赛。 和大多数演奏家幼年就开始学琴、练琴不同,柴亮的小提琴之路是从10岁开始的。在柴亮5岁的时候,父母培养他学钢琴,可他就是不喜欢,后来自己选择了小提琴。"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对自己负责。我发现10岁学琴的最大的好处是没什么人管我,可能大家都觉得我已经10岁了,拉不成什么样。"柴亮笑着告诉《留学》记者。就是在这种快乐、自然的氛围下,柴亮以10岁,这个大家都认为有些晚了的年纪里开始学习小提琴,却一路成为了学校里最优秀的小提琴学生。或许正如西方哲人所说:"天才只可体会,但无法模仿。"柴亮的学生也表示:"柴老师太特别了,独一无 二。" "执教20年,从没发过火"顶级演奏家提倡鼓励教学 柴亮在20世纪90年代赴美留学,他感叹现在的国人学习环境和几十年前大不相同。那时候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并不多,柴亮在国际比赛获奖后,美国的学校便很乐意接收他这样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不需要考托福,只要专业过硬就好。但当年中国人的收入和美国还存在很大差距,柴亮告诉《留学》记者:"如果当时没有奖学金是没办法去留学的,家庭情况不允许。但是现在不同了,国力增强,对于上几代人而言留学这么一件天大的事情,如今似乎只变成了买张飞机票的事了。" 近些年,由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艺术留学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专业素质过硬外,优秀的托福成绩也是基本申请材料了。 在美国留学期间,柴亮的演奏技术和艺术表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让他感触最多的还不止是这些。他发现中美之间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师生更像是朋友,互相尊重、支持。而在中国,老师和家长似乎永远要管着孩子,并认为这是一种爱和负责的表示。"柴亮告诉《留学》记者,回国教学后,他总会遇到一些希望老师能严厉要求学生的家长:"经常有家长说我们家这孩子你就得打,你就得……"柴亮表示,遇见这样的家长,他往往不让其参与自己的授课。 "我执教20年,从没和学生发过火,虽然大家都不太相信。"柴亮笑着说道。在中国,老师和学生之间似乎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但柴亮并不这样认为,他向记者说:"就像我们俩一块把这个桌子抬到另外一间屋子一样,在需要两个人一起做这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想办法,如果我们都抬不动怎么办?是不是需要找人帮忙?教师如果有正确的态度,学生会很主动地學习。如果是我拿着鞭子,让学生把桌子抬走,那情况和结果可能就很不一样了,可能会事倍功半。" "尊重孩子的梦想和选择"让艺术远离功利下的期盼 作为小提琴名师,柴亮的许多学生也已在国际国内重要比赛中获奖,有很多学生已经走入国内外名校。但是在柴亮心中,他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演奏家,他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柴亮觉得学生可以希望成为演奏家,也可以成为喜欢小提琴的心理学家,或者是擅长小提琴的考古学家。他认为,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孩子比较幸福,选择性比较多,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柴亮告诉《留学》记者:"我很喜欢当老师,乐于见到学生的进步。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要问孩子,心里是不是有音乐这个梦。我不太想看到家长拿着棍子把孩子打进来,然后让我们把棍子接过来。如果孩子有这个梦,我是比较愿意看到学校能够帮这些孩子实现这个梦想的。" 柴亮很赞成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出国学习,因为他认为学习西方音乐就像学外语,能沉浸在它的原生环境里学习与聆听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与多数艺术留学机构宣传的尽早出国留学不同,他并不建议孩子在太小的时候就出国学音乐。"因为欧洲和美国都没有设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反而是国内的小提琴基础教学更加扎实。" 对于选择去海外读大学的学生,柴亮建议他们从高一就开始做规划和准备,而不是到高三才着手。学生提早做规划,确定自己的目标,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准备得更加充分。学生在高中期间要坚持英语学习,保持好的GPA成绩,准备推荐信,最好可以去参加一些大师课和国际比赛,让自己的学习背景、都更加优秀。申请国外大学的演奏专业要提前联系导师,并确定和自己更为契合的老师很重要,而不仅看老师的名气。柴亮向《留学》记者解释道:"如果你的导师欣赏你,喜欢你,会对你有很大的帮 助。" 对于广大的琴童家长,柴亮希望他们可以尽量给孩子营造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接受到更全面的音乐滋养。"学生可以去接触和学习指挥、室内乐、作曲等多方面的音乐知识,而不仅仅是只练乐器。" 除此之外,柴亮建议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台表演。"我发现很多国内学习乐器的孩子都很少上台表演,而家长和老师都更看重考试和成绩。这样的情况让很多孩子都开始厌倦练琴,因为似乎练琴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不赞同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虎妈狼爸"的教育,觉得孩子学乐器想打好基础是要耗费很多时间、体力和耐力的,如果还要遭受言语上的打击、肢体上的虐待就太可怜了,而更加严重的是一种精神虐待,这种虐待来自于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柴亮的儿子今年14岁了,他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学小提琴,走专业演奏道路。"我尊重孩子的梦想和选择。"柴亮告诉《留学》记者。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见到了柴亮的学生,并让他设想一下自己10年后的样子,这个10多岁的孩子脸上流露出幸福期待的表情,对《留学》记者说:"应该是和几个朋友在一起拉琴吧。"没有大众意义中成名成家的的设想,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回答,学习音乐本身就该是美好的,没有太多功利意义的、一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