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节放风筝


  风筝古时称"纸鸢"、"鹰""鹞"、"风鹞",据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韩非子》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宋高承《事物纪录》说:"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做。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之远近,欲以穿地隧人宫小111"-五代后汉的李邺,受口吹竹笛可以发出响声的启示,在纸鸢上缚上竹哨,纸鸢升入空中,在风的吹动下,便发出占筝般悦耳的声响,故纸鸢又称"风筝":唐朝时,风筝1:不仅装有弦和笛,而上[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彩灯、夜晚风筝升空时,町见华光点点。明清时放风筝已十分盛行。
  传统风筝足以竹木为骨架,制成各种形状,然后用纸裱糊。现在人们不断改进技术,采用了缨料、尼龙等材料,使风筝可放n/收,更加坚固耐玩;风筝的外形寸渭千姿百态,色彩斑润-由最早的模拟蝴蝶形状,发展到厂孔雀,大唯,喜鹊、仙鹤、蜈蚣、鲇鱼、凤凰、飞虎,金鱼、蝙蝠,长龙等动物风筝。此外,还有传说中的各色人物,如嫦娥、哪吒、哼哈:将等。《红楼梦夕的作者曹雪芹对风筝颇有研究,并著有《商鹞北鸢考工汜》,其中详细记载了几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工艺÷书小不但绘有彩图,而且还附有诗句说明风筝的扎法和画法。
  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放风筝不但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意味着可带走一年的病痛和烦恼。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的制作在各地相当普遍。但作为风筝的集萃之地,还要属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四地最为著名。各地风筝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古老的风筝文化孕育了许多善制风筝的能工巧匠,许多家庭因制作风筝的技艺精巧、独特而发展成厂风筝世家+北京著名的传统风筝用的多足曹雪芹的图案,最有名的风筝制作艺人是哈氏和金氏两家+哈氏四代人传承技艺,风筝骨架制作精巧,画工肃整,既可放用,又可摆在案头陈列欣赏。哈氏风筝曾于1915年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4只风筝荣获银质奖章。金氏风筝以造形雄伟,画工粗扩而见长。金氏风筝的传人"金大姑"的制作工艺享誉一方、她有两个保存了四十多年的遗作曾在北京第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一只是绢制窄翅蜻蜓,另一只是三十六节的老式蜈蚣,色彩逼真,起伏摆动,活灵活现-天津风筝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国初-当时,有名的风筝制作艺人有七把兄弟、老金记兄弟、帘子李等人。但最著名的当属风靡海内外的"风筝魏"的创始人魏元泰和雅文斋周记风筝的创始人周树棠。纵观这些艺人的技艺生涯,由于他们出类拔萃地继承并发展了天津风筝的扎、糊、绘、放等各种工艺技术,使得天津风筝得以跻身于全国三大风筝流派之列。魏元泰制作的风筝在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其中11只风筝获得纪念金牌和奖状。
  潍坊是山东风筝活动的盛地,也是我国风筝的主要产地之一。潍坊的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风筝制作工艺精巧,浑厚淡稚,具有独特的民间地方特色。位于潍坊城东三十里的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在那里, "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潍坊风筝便吸收了杨家埠木板年画和绘画的技艺,扎、糊、绘、放俱佳,由普通玩具跻身于工艺美术之列。潍坊风筝种类繁多,单花鸟鱼虫计有500余种。风筝不仅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且还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潍坊风筝最初是自制自放,由于它的工艺精美,后发展为馈赠亲朋的礼品和深受欢迎的娱乐商品。
  南通风筝与北京、天津、潍坊的风筝齐名,但以独特的音响效果独树一帜,驰名于世。
  中国的风筝早在公元七八世纪就已传人朝鲜、日本。十六世纪又由马可波罗传人欧洲,再经欧洲和阿拉伯传人美洲和澳洲。
  风筝不仅在国内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我国的风筝现已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瑞士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风筝在异域的放飞,中国古老的文化tll传播到了国外,因而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清明日,各地还有放风筝的习俗。清明时节,天气逐渐转暖,热气上升,因此非常适合放风筝。对此,清人顾禄在枟清嘉录枠中曾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此时风轻云淡,和风煦煦,眼看风筝扶摇直上,高耸云霄,实乃一大乐事,可谓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娱乐活动。
  风筝,在北方地区被称为纸鸢。风筝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说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就曾制作木鸢,放在空中,三月不下。唐代以后,木鸢才逐渐为纸鸢所代替。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丝鞭,风吹竹笛,发出的声音很像乐器"筝"的声音,因此而得风筝之名。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竹笛或弦子,有的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清代,放风筝之风更加盛行,特别是在京师北京更是热闹,从儿童到老人,同在一起以高放风筝为乐。鲜为人知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一个对风筝很有研究的人,并写了如何制作风筝的专书〈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论述了几十种风筝的扎、糊、绘及放的诸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还配有两首歌诀。比如"比翼燕"的歌诀是"比翼双飞燕,同命相依依;雄羽映青彩,雌衣照紫晖;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展眉喜兴发,顾盼神采奕",说明了制作比翼风筝时所应注意的骨架位置、绘图色彩和形象神态等内容。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只是一种游艺活动,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晚上也放。夜里在风筝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灯笼,就像是闪烁的明星,被称之为"神灯"。后来,放风筝的巫术意味逐渐减弱,娱乐休闲的意味则逐步增强,风筝的样式和制作材料以及工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放飞的时间也不只局限于清明时节了。
  清明这天,各地放风筝之风非常普遍。在山东地区,制风筝以杨家埠为最佳。放风筝则以潍坊最出名,号为"风筝城",享誉国内外,年年举办国际风筝节。
  风筝的花色品种繁多,有的是大雁成行,有的蝴蝶翻飞、孔雀开屏或苍鹰盘空、天女散花等。清明这天,在乡村野外,放风筝的多是儿童,尤其是男孩子。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奔跑在田野空地上,相互比试谁的风筝做得好、飞得高。这些风筝多是自扎自糊,大孩子自己做,小孩子由大人给做。风筝的种类很多,有八角风筝、双鱼风筝、蝴蝶风筝、人风筝、蜈蚣风筝等。风筝扎好后,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看起来十分美观。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放风筝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心情都是异常舒畅,是那样舒缓、平和、怡然自乐。当风筝在麦田那边升起,高高飞翔在蓝天,空中白云朵朵,地上麦苗油油,完全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
  因清明放风筝,在一些地方还产生了与此主题相关的民歌。流传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放风筝〉就是这样一首民歌,描画了七姐妹在放风筝时的各自花样与心情。歌中是这样唱的:
  春三月是清明,风和日暖那个放风筝……大姐那个笑盈盈,我把那个九妹领,放个八卦飘天空,百姓那个万民度太平。二姑娘放的是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两颗银星星,男耕女织笑盈盈,狠心的王母划天河,恩爱夫妻隔西东……三姑娘放的是一连串的大红灯,盏盏红灯飘天空,紧三紧,松三松,麒麟送子人兴旺,五福捧寿福寿增。红纸贴喜子,洞房花烛明,平安红灯门前挂,风调雨顺享太平……四姑娘放的是韩湘子他那大花篮,朵朵鲜花紫黄蓝白红,里面的花儿都有名。一边桃花杏花开,一边玫瑰石榴红,一边牡丹花,芙蓉配青松,笑看红梅多结子,玉棠富贵满堂红……五姑娘放的是金鱼银鱼那个双双对,金鱼银鱼飘天空,紧三紧,松三松,不怕太公来垂钓,不怕王祥来卧冰,不怕千层网,气死老渔翁……六姑娘放的是两只金鸡领五子,两个老来五个小,三个母来四个公。芦花母鸡那个咯咯咯咯咯,紧花公鸡大拍翎,公鸡见食那个呱呱呱呱叫,母鸡羞得脸通红,小鸡不知哪里的事呀,扎煞翅膀它就把食争……七姑娘放的是四喜的那个花蝴蝶,蝴蝶翩翩飘天空,紧三紧,松三松,蝴蝶双双惹人爱,逍遥自在飞西东。双双又对对,飞在那百花丛,但愿做个花蝴蝶,学一个英台配梁兄。
  清明节放风筝的来历
  放风筝和荡秋千,是我国人民在清明节时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风筝也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等,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风筝起源于我国,据说古代将军曾利用风筝测量风速,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保住了性命,更有人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据民间传说,第一个风筝是由古代著名工匠鲁班用竹子做的。丝绸出现后,又出现了绸制的风筝。自从纸发明以后,才有了纸质风筝,名为"纸鸢"。于是,便有了后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佳句。在古代,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有人在纸鸢上加以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声响,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有竹笛开始。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红楼梦》中,李纨劝林黛玉放风筝时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后来当紫鹃要去拣别人的风筝时,林黛玉就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丢出去。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所以,别人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拾的,否则就会沾上晦气。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鹞"。后来,风筝也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每逢清明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夜间也要放风筝。夜里,在风筝下或在风筝的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风筝飞在空中就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古时放风筝活动从元宵节后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放风筝成为我国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娱乐风俗。我国传统的风筝品种繁多,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类,其题材也比较广泛,形式多样。在我国民间,人们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如能发出声音的"鹤琴""锣鼓",有灯光装置的"灯笼",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各具特色。
网站目录投稿:含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