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无论一个人平时多友善只要在朋友圈发这样


  微信朋友圈是人们展示自己生活,倾诉烦恼、分享快乐的平台,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平台。发朋友圈不像是平时说话,你发布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有思考的痕迹,所以,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大致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圈可以称之为毒动态呢?大致分为三类。从个体心理层面看,经常在朋友圈发这3样东西的人,不值得深交,即使他平时很友善。
  信念固着——无法改变的偏激思想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Pascale)曾说:"心灵活动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却无法知晓。"
  戴维·迈尔斯(David G Myers)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的信念固着就属于这类问题。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在自己朋友圈发布一些很偏激的观点,其实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社会上,有些人大肆宣扬各种主义,比如,田园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恐怖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并且搭配文章作为依据。
  这类人有信念固着的问题,并且这些信念的背后还有一个理论支持体系。即使有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脑中有一座坚冰,不愿意思考相反的观点,甚至不能换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思考。
  这些主义本身带有洗脑性质,笼络了很多心智和思想不够成熟的人,他们缺乏基础的辨别能力,容易被感性和片面的思维带偏,不知不觉做了洗脑人的帮凶。
  如果与他们走得很近,他们很可能经常给你传播这些偏激主义思想,有一天你情绪爆发或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落入他们的思想圈套中。
  谣言——生活中的搅屎棍
  奥尔波特曾经写过一本书——《谣言心理学》,这本书分析了谣言形成的原因,人们传播谣言的动机、心理状态以及受传者的心理因素。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看似新闻报道的小道消息,实则是谣言,并且多次劝诫也不会改。
  这类人内心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喜欢人云亦云,急于给事件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往往内心脆弱,希望通过与他人分享来降低压力。
  还有些人传播谣言是因为希望找到存在感,通过满足他人的猎奇心理而找到自己的威望。有时候,谣言不仅仅是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还会给社区甚至社会造成恐慌等不良影响。
  谣言的传播者们往往通过暗示、重复或者利用偏见让人们相信他们。
  他们谣言的传播过程伴随着一维的选择注意力,只对谣言本身进行证明,忽略谣言以外的事实。因此,请远离这类人,只看正规渠道的消息,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无端的困扰。
  圈钱的动态——焦点效应和侥幸心理
  第三类是之前很流行的一种朋友圈——红包或礼物的动态。一到过年过节,我们时不时会看见有人借机找全朋友圈的人要钱。
  这类人通常有两种心态,一是分不清关系远近,认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过节的时候找很多人要到钱,这就是典型的焦点效应,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第二种是侥幸心理,认为朋友圈这么多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给自己发红包,这种人往往忽视事物的客观规律,对事情发展的判断全凭自己的喜好厌恶,认为可以通过偶然去取得成功。
  他们缺乏耐性,对待生活态度懒散,不去努力掌控自己或是周围可以掌控的环境,总是希望天上掉馅饼。
  这种希望不劳而获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做更是厚颜无耻。远离这种爱占小便宜的人,否则你的生活会有无穷无尽要拒绝的事件和负面的情绪。
  其实,生活中的不良朋友圈动态远不止这三种,像是最近流行的PUA套路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分辨的。保持理智,切勿贪心、侥幸、轻信,不要在有激烈情绪的时候做决定。
  此外,努力提升自己,在社会和书本里历练自己,脚踏实地地干每一件事,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天,多读书,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知识,不断总结周围事物,分析自己的能力和边界,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周围环境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一维的,没有哪一句真理可以概括万象,唯有不断构架完善的世界观,才能丰富自己,过一个有质量有意义的人生。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umor psychology 》
网站目录投稿:宛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