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人教社在回应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存在不严谨的问题时称,课文绝不是杜撰的,有相应的文章来源。 所谓杜撰是指没有根据地编造,而有专家表示,《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是根据1940年美国拍摄的一部电影和1983年版人教版所选初中英文课文里爱迪生救妈妈的相关材料编写的小故事再创作而成。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所依据的原材料中有杜撰的成分,且当初编写时没有条件发现,问题主要不在编者,而在原材料的作者。由此我们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有新材料证明课文内容虚假的情况下,编者如何面对原材料中存在杜撰人物活动情节的问题。 据报道,中国在美留学生何易接受老师郭初阳布置的任务,查阅阑尾炎的医疗史时发现,最早对阑尾炎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于1847年,7岁那年是1854,不会有阑尾炎手术。一位外科医生则说,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这些材料说明,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情节确实存在问题,既不符合人物所处历史条件的特点,也不符合故事中人物成长的逻辑。因此,读者根据新材料质疑课文造假,不是没有道理。 亚理士多德在《诗学》说过,文学作品的情节不应由不近情理的事组成。这话非常有道理。纯文学作品的情节应该近情理,历史人物故事涉及到历史的真实性,就更应该近情理。爱迪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有关作者在创作他的人生故事情节时,需要想象和虚构,但是不能胡编乱造,而应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人物的成长逻辑。否则,会让人感到荒诞不经,从而使作品失去可信度,就不再适合继续作为课文让教师教和学生学。 而且,课文编者面对课文存在的问题,不能只讲来源,而是应该在确保所选编文章有来源的前提下,尽量多花点时间查阅一下与文章相关的作者情况、知识点、文化常识、引文以及注释,严把质量关,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语文不只是工具,还有人文。课文应该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值得去教去学的例子。教材读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千上万成长中的学生。假若允许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学工作一定会受到负面影响。 教材出版社担负着研究、编写、编辑、出版和发行中小学教材的重要任务。选编什么样的文章入教材,能否及时纠正课文里大到内容小到字词的错误,对提高教材质量而言至关重要。倾听意见和建议,有错必纠,才是负责任的教材编者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