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工业生产和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呈增长态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提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环境应急资源是建设环境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包括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专家队伍建设、应急资金保障、物资储备等。本文主要介绍上述几类应急资源保障的现状和发展,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障体系;应急资源;现状和发展 一、环境应急救援队伍 1、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现状 环境应急救援队伍一般包含四个层面,分别是:政府层面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部门层面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事业单位层面的专、兼职应对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组成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四类队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明确了政府层面应急救援队伍的发展方向、运行机制及相关政策;大型企业通常也配备了专职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中、小企业则普遍缺乏。但是,企业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一般只满足本单位需要,且装备配备不齐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培训力度不足。 2、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调用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调用机制,细化各层次队伍职责,提供资金、物资装备方面的支持,聘请专家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定期开展演练。建立健全救援联动机制,强化不同层面队伍之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统一调度、响应及时、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 3、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将来的发展方向 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是未来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的发展方向,应急救援队伍必须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队伍体系。 政府层面可以建立环保、安监、消防、海事等部门的救援队伍联动机制,各部门队伍相互配合,各自发挥特长,共同完成救援任务; 大型企事业单位成立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本身处于生产一线,对各自行业突发环境事件常见原因、如何有效处置较为熟悉,可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专业化环境应急救援队伍,根据企事业单位行业、区域和流域性等因素,明确各支队伍在现场处置中的职责范围,确保突发环境事件的高效处置。 社会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提高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可探索建立环境应急救援志愿者信息库,加强管理,定期组织培训。[1] 二、环境应急专家队伍 环境应急专家队伍是环境应急日常管理与现场处置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组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丰富救援经验并能随时提供理论技术指导的队伍。 1、环境应急专家队伍现状 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已经广泛参与到各地应急管理工作当中,如应急预案的评审、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编制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等。但是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家覆盖面和专业类别还不够,遇到复杂的突发环境事件难以做出精准决策;二是专家协助应急管理和现场救援的机制不健全,多数地区的专家队伍建设还停留在建立专家数据库层面,专家参与度不够,发生事故时,难以保证专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环境应急专家队伍选拔原则 (1)严格准入门槛。吸收一批政治觉悟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组织性强、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组建一支高素质环境专家队伍;定期更新专家库,丰富专家库组成,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相关单位选聘专家,专业类别应涵盖石油、化工、生物、气象、地质、核与辐射等。 (2)立足本地实际。根据本地区域、产业和环境风险源分布特点,调整专家库。尽量选聘本地的专家,不仅方便日常业务咨询,也确保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率,适时调整专家库,使专家组成更有针对性。 3、环境应急专家队伍的发展建议 目前,环境应急专家队伍仍处于"重建设,轻管理"阶段,专家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了专家队伍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可参考原环保部发布的《环境应急专家管理办法》,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2] 三、环境应急資金保障 1、环保应急资金主要来源 我国当前的突发事件资金保障主要来源于政府,《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1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花费主要为应急机构运行、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物资储备、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管理平台、生态修复等,各地也在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是部分地方仍存在应急保障资金使用缓慢、回报率低的问题。 2、建立健全资金保障制度 将环境应急资金纳入制度保障非常必要,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应该按照事权与财权划分、分级响应、分级负担的原则,根据国家法律和规范文件要求,合理、充足地安排应急经费:一是键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对重大环境应急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分别列出支出,将应急管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准备的经费纳入环保部门的基本支出类别,对于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大型项目设立专项资金;三是加强政府对环保部门资金落实的考核监管,确保环境应急管理资金及时拨付到位。[3] 四、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1、环境应急物资的分类 环境应急物资是指因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工业生产和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所必需的保障性物资。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交通保障类,主要是道路救援设备、燃料、物资运输工具;二是工程保障类,即工程器械;三是通讯保障类,如照明、通讯和广播;四是生命保障类,一般有个人防护、生命搜救器材;五是清除污染类,含收油器械,吸附、堵漏材料等。 2、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当前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多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全额出资或依托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政府和环保部门给予一定补贴或提供优惠政策。前者特点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对物资、设备具有完全所有权,可随时调用、按需补充,缺点是资金需求大,物资库管理运营需要额外支出,部分消耗品有效期短,易造成浪费;后者特点是政府和环保部门与企业达成某种协议,"先征用后结算",一般只有使用权,缺点是物资储备种类、数量不可控,物资调用需与企业对接可能延误救援,企事业单位经营发生变化则要重新寻找合作对象。 为了结合上述两种方案的优点,部分地方开始探索直接向环境应急物资经营单位租赁的模式,即政府和环保部门与专业化的物资经营商合作建立物资储备库。通过合同约定建立物资储备及配送体系,可极大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3、环境应急物资的配送 应急物资能否及时到达处置地点还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在选择储备地点时要统筹规划,尽量选择在环境风险源和敏感目标较集中的地点,具体选址要充分考虑交通通达度,合理规划路线,制订灵活有效的调运方案。 五、总结 应急资源保障作为环境应急管理日常重点工作,不仅要从意识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也要不断探索创新,环境应急管理人员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做法,制定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应急保障制度,在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时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事态,减少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静,华娟,常卫民.环境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 [2]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宁资利.政府应急管理理论与实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